CharlieShen

新人,大家多关照啦@_@

  博客中心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登录 ::
  3994 随笔 :: 0 文章 :: 20 评论 :: 0 Trackbacks
Cached @ 2025/4/26 18:49:38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2007年9月>
262728293031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123456

留言簿(14)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6 18:49:38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2007年9月13日 #

前些天与几个朋友一块吃饭,席间一番对生活的感慨之后,大家最终还是免不了“俗”,话题还是回到了当下疯狂的股市和热闹的SOA。一位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是你说的SOA?是不是我的应用遵循了松耦合的设计思想,采用了所谓的ESB产品,部署了几十个WebService,就应该算是成功的SOA了呢?”。事实上,类似的问题最近不断有人问起,这反映了人们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思维。几乎所有的SOA实施者都在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方式,能够给SOA项目贴上一个简明的标签,告诉C-Level和各条业务线的大脑袋们:“嘿,看看,哥们这事成了”。坦率地说,我当下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Yes,但酒精下残留的一点“专业精神”,让我觉得有必要多一个角度来回答。

 如果是一个SOA的试点项目,不管是从业务线切入还是IT线切入,只要采用SOA的技术思维,切实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或是应对了未来的挑战,这就是一个SOA很好的落地。我们鼓励,大道从简,在试点阶段以尽可能简单明确的目标来快速证明SOA的价值。我们目前所看到的SOA项目,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试点,在一个业务线内部或在核心应用周边,小规模地遵循SOA的设计理念,采用SOA的工具帮助使能或构建服务,解耦和管理服务。事实上,这种努力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成功。毫无疑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YES。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SOA的目标是创建可重用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在整个企业内不同业务线的应用系统中使用。仅仅在一个小规模范围内试用,并不能获得SOA所承诺的于IT和Business更经济划算、更敏捷响应的全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NO。我们还需要在“速效”之后,冷静思考到底SOA的内涵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推动SOA从试点到大规模普及,真正还需要什么?

 本质上,SOA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表达了一种对业务和IT更密切结合的演化的认知。简而言之,SOA代表了一种更大范围重用的文化,而不是技术本身。就像过去,我们构建应用往往是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的业务需求。事实上,这些应用也包含大量的构件或服务,可以在应用内部多处使用,但这些构件或服务很少会为外部应用重用去设计,与此同时其它业务线也很少会想到去重用这些已经存在的服务,而宁愿重新发明。事实证明,仅仅技术上的努力并不能换来大规模的重用,从而实现IT灵活和业务敏捷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地认识到,SOA决不是简单的技术采用,或是在市场上买到的什么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整个企业内正确地实施这种文化。而推动这种文化变革,需要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Gartner就曾指出,2006年从试点到大规模普及过程中,80%的SOA大中型项目(超过50个服务)将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而最终失败。

 那么,到底什么是治理(Governance)?简单来说,治理就是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希望看到的行为,获得期望的结果。就像近期央行针对当下的经济过热和疯狂的股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提高一年期存款基本利率,减征利息税等,来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来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健康增长。SOA治理也类似,就是通过建立的一个权责框架,来鼓励对软件资产的重用,帮助实现SOA价值。它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实施SOA,更重要的是指导企业如何正确地实施SOA。一个灵活而有效的SOA治理框架,应至少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组织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也就是什么是自己所期望得到的结果。举例来说,我接触过一个政府机构。他们实施SOA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各司局机关能够更有效率的协作,使得广大市民和企业从业者能够更容易、更透明地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同时,能够通过SOA实施改变长久以来因多头管理、地域差异等造成的刚性IT投资模式,使IT部门能够更快、更灵活地响应变化。

其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包括策略、流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关键是要清晰地回答:“为了有效的管理,需要做出哪些决定,谁有权就决定提供输入,谁有权做出这些决定,怎样做出这些决定,如何推行这些决定,谁对决定的推行负责”。其中,策略是治理机制的基础。简而言之,策略就是帮助组织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企业所鼓励的行为。举例来说,一个最容易理解的策略:“如果服务已经在那里,不要重新发明”。试想一下,就算这样一个简单的策略被推行,企业将减少多少重复劳动,并可能因此改变工作的方式,改变对架构的理解,改变项目投资的优先级。同时,治理机制必须是灵活的,一方面要与整个企业SOA成熟度相适应,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度量反馈,持续改进。

最后,要定义一系列绩效度量指标,帮助了解现有治理模型的情况,确保实际在遵从期望的目标运行。最直接的例子,度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底我们创建了多少共享的服务,每个服务被多少次重用,因为重用带来了多少成本的降低”等等。同时,度量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趋势,比如某个策略可能需要调整,组织中某个角色需要重新授权等等。没有度量,我们很难说治理机制是否正确地被执行。因为如果连现在到了哪都不知道,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

 到此,我希望已经能够回应了朋友的问题:个别的项目和应用的成功交付可以帮助企业走上SOA变革之路,并收获经验和信心。但是,当我们推动SOA从试点到普及,我们更需要文化的变革,需要一个灵活而有效的SOA治理框架。没有SOA治理,我们可能只是仅仅堆砌了一组Web服务和技术工具,无法实现SOA的全部价值。

posted @ 2007-09-13 05:2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用契约的方式定义层次之间的关系

服务之间的调用用契约来固定,其实不难理解,这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最早理论基础要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来寻找,西方经济体系就是基于契约架构起来的。具体到SOA的设计哲学里面,Design By Contract的目的完成了服务之间调用标准,也为未来遍及整个IT系统的服务网络提供了基础。Google与其商业客户之间的靠点击来计算收入的方式就是个参考的例子。以后的服务之间的调用,如同市场上的交易,可能是按次收费的,这样才会把服务的生产方调动起来。这种模式,在汽车这样的传统行业早已通行百年,每种特定的零件都可以有很多的供应商,只要基于标准的契约来设计,安装到整车上都可以保证整体的功能。软件行业的奇特之处在于,尽管软件行业在普通人看来是个高科技,但这个行业,在基于标准的生产方式上,远远不如离散制造业。这个行业充满了孤胆英雄,绿林大侠,自我为中心的散漫气质,在中国还有一种诗意的浪漫情怀。在软件行业内部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江湖很有武侠境界的气质。现在SOA要讲契约,讲标准,讲交换。程序员出身的人也许会说,还不如自己开发一个。这也许是Design By Contract面临的最大文化难题。

posted @ 2007-09-13 05:2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用团队演进的方式平衡长短期的ROI

  北美的SOA咨询顾问们,关于SOA实施的一个口头禅是,SOA是一个3-5年的旅程,唯一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我们可以把SOA理解为一种混搭的中庸架构,说它混搭,是说它是独立于技术的,说它中庸,是因为它必须与现有的各种系统相融合。SOA改变的不仅是开发方式,而且是管理方式,甚至是业务组织的方式。它不是个IT战略,还是一个公司战略。在这个缓慢进行的改良主义过程中,如何在每个阶段可以有一些阶段性的回报,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没有管理者会批复一个五年后才能有回报,又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提案。针对每个企业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演进路线图,这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业务问题,有一个瑞士保险公司的SOA案例是,客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了实施SOA项目的正向投资回报,其中的案例分析精确得像财务报表。只有这样的案例才会给管理者巨大的信心。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找到这样的项目,这种情况需要找“SOA友好”的项目,SOA的特点有很多,比如,它和业务敏捷正相关,它和变化的强相关,和集成项目的强相关,和企业治理的强相关等等。客户必须从业务和IT两个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只有步步以ROI为考量,才能将这个旅程走下去。

posted @ 2007-09-13 05:2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用集中管控的理念克服组织行为的障碍

  只需要用一天把SOA的基本设计哲学讲给一个管理学教授,他就会很快发现,SOA的管理与控制都是管理学命题。去年在有关SOA的播客节目里面,我第一次用杀人游戏来比喻SOA面临的多重囚徒困境,很快在最近得到一些客户的印证:推进SOA真正的难题在于组织障碍。比如,每个部门都想享受别人的服务,但自己却不愿意开放自己的服务,现有的组织架构里面,IT部门的工作有时需要靠人脉来解决,但一旦真正开始SOA的转变,一些硬性的部门利益冲突,就不可能靠人脉来解决了。信息的拥有权在现在的时代如此重要,很多时候是部门不愿意公开的秘密。SOA的共享理念,需要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来获得各部门的支持。这很象一个建立城市公共设施的课题:如果SOA的目标是在企业级建立一套共享的IT资产管理体系和标准,那么这个工作就不可能仅由IT部门可以推动。在SOA项目的管理支持里面,需要一个SOA管控委员会,凌驾在所有部门之上,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这在很多企业里,好像要把分属战国诸侯的资产,统一起来,象秦始皇那样统一度量衡。最近,很多美国的评论家,仍然认为,中国是所以成为现在的统一国家,秦始皇的贡献最大,因为他统一了度量衡,语言,甚至包括车辙的标准。作为暴君的秦始皇给人的印象不好,但建立的标准人人在享用。类似的近期版本是苹果公司,很多管理评论都认为,正是乔布斯的暴君风格才保证了苹果过去几年的成功。政治学中有个词描述这个概念叫“政治所必要的恶”,就是这个意思。整治竖井式的部门应用,看来没有专制的狠手不行,这叫制度保证。这也许会引起草根程序员的反感,但没办法,你看到哪个讲民主的公司成功过。

posted @ 2007-09-13 05:2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posted @ 2007-09-13 05: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用松藕合的架构整合不同知识域的人群

 

      SOA与之前软件思潮的几种技术架构最大不同是它面向业务的设计。SOA的架构理念,不仅用松耦合的分层结构隔离了技术,使得业务和技术的变化周期可以不互相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把不同知识域的人放在一个平台上讨论问题,比如用一个Workspace平台可以将业务人员,架构师,IT主管,程序员集成起来,让他们可以在一个桌子上交谈,从业务流程的设计到实现,现在可以用一种贯通的方式进行讨论与及时修改。以前,不同知识域的人群,由于专业分工,有各自的思考角度,互相难于理解。现在,那些以前隔着墙打电话的人,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共同的交换信息,完成任务。所有人都知道好的应用程序是不可能由不懂业务的程序员开发出来的,但苦于无法在业务和技术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共同语言,现在这种语言出现了,就是服务。

posted @ 2007-09-13 05: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 政治智慧

现在的CIO处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利益相关者群体,复杂的商业生态环境中。而SOA作为一项企业长远的IT策略和计划,需要改变业务部门和IT部门合作的方式,需要改变组织和文化,必然存在各种利益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声音,这需要CIO懂得如何应用政治智慧。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按照权利和态度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强支持者、强反对者、弱支持者、弱反对者。CIO应该努力将有影响力的反对者转换为支持者;对于无法转变的反对者要限制他们的声音;要努力保持强支持者的影响力;扶持弱支持者;同时还要关注弱反对者的利益。

posted @ 2007-09-13 05:2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 执行智慧

CIO着眼的通常是具有很高不确定性的,未来的IT战略。但不管IT战略是什么,必须把这些长期目标转变成意思明确、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响应迫切的业务需求,循序渐进。通常,业务部门与IT部门在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方法上经常存在差异,比如业务部门喜欢 “速效”(quick win)方案来证明IT的价值,而IT部门则更倾向于先构建基础架构。智慧的CIO需要在“见成效”和“打基础”上寻求一种平衡,先快速地向业务部门证明SOA的价值,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再逐步发展SOA基础设施,更加主动地响应业务目标,实现自己全局的IT战略。

 

SOA呼唤智者,正确的认知,决断拣择并恰当执行。这是一个坚难的过程。幸运的是,我们在以电信、金融、电力、政府行

posted @ 2007-09-13 05:2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这两年来,关于SOA的各种概念探讨不绝于耳。几乎没有人会质疑SOA对于加速变化的业务环境的商业价值,但坦率地说,截至目前,被真正打动的CIO寥寥无几。从心理学的角度,人在对待未来和做出决策的时候,通常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恐惧。前者愿意从好的方面预期,认为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后者往往是坏的方面看待,而畏惧向前或焦虑不安。就像前段时间大家津津乐道上证指数会涨到5000点,有人毫不犹豫,也有人谨慎乐观,还有人保守不前。因此,我想SOA尚不能打动CIO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存在市场可以买到的开箱即用的SOA,它包括了许多未知的因素,而未知事物往往是恐惧的源泉。

 

前不久看CCTV-2的《赢在中国》节目,听到一段主持人就“聪明和智慧”的评述:“聪明是对当下事物的瞬时反应,一下子显出很机灵;智慧是一种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的事物的一种判断,这是两下的分野”。非常精彩,也使我对智慧一词突然间有了兴趣。Google一下智慧一词,获得以下注解:“智,意为决断;慧,意为拣择。智慧是一种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展现智慧的人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网文,里面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CIO遇见SOA,该希望还是恐惧?”。现在看来,我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对于CIO而言,智慧显得非常的重要。如何决断拣择并恰当执行,这其中的智慧我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点:

posted @ 2007-09-13 05:2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 战略智慧

CIO的使命是为组织贡献其技术远见和领导能力,主动开发和实施IT应用,在持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创建并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这决定了CIO应该首先具有战略视角,为组织建立一个IT愿景,将企业带向更高境界的、清晰的和引人注目的蓝图。这需要CIO关注技术创新,从创新中发现其蕴藏的新的机会和商业价值,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现解决业务问题的新机会和新方案,并恰当地执行。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会带来变革(SOA也不例外),而变革通常伴随着不确定性,并产生与其解决问题相媲美的新问题。但如果我们完全被对新问题的恐惧所控制,企业将永远停滞不前。我也同意,某些时候当缺乏执行的条件,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战略智慧。

posted @ 2007-09-13 05:2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乐高玩具—作为一种设计哲学的SOA

这是最早的一个成功的比喻,传统的应用好比是普通的玩具,不可拆卸和拼接。基于SOA的应用都是由更小的服务组件组成的,如同乐高玩具的模块。用乐高玩具可以搭建各种不同的形状,好比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乐高玩具的模块式基于标准的,而且可以重用。这个比喻的好处是很快给非技术人员建立一个头脑中的形象,在一个研讨会里面,组织者发了一些乐高玩具的模块,让客户们自己做出一些东西来。由此很快让听众明白,他们就是在做和软件开发类似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SOA那么复杂,用小孩玩具来比喻是否太浅显了,这时,进入深层次探讨的机会来了。看上去,乐高玩具这么简单,似乎没什么深究的。这背后隐含了一种设计哲学,设计乐高玩具的团队都是一群拥有博士的设计专家,他们必须解决的一个矛盾是,如何把标准,松耦合,模块的功能,力学等要素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统统解决,留给使用者的,只有玩乐的乐趣。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乐高玩具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简单的东西一直没有模仿者。软件工程师都可以用十分钟说他知道SOA是怎样一会事了,就像所有人看到乐高玩具时一样。然而,当一个人用设计者而不会玩家的角度来理解乐高和SOA类似的设计哲学时就会发现,两者的服务对象其实正是不需要关心技术的人,而且,他们都是为技术买单的人。工程师的位置,到底是个玩家,还是设计者?作为玩家,工程师懂得似乎多了一点,做为设计者,他还有太多东西要学,就像要成为乐高玩具的设计者一样。

posted @ 2007-09-13 05: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视与电脑—一个基于标准的结构

 修电视比修电脑难多了,虽然电脑比电视复杂多了。因为电脑有一个基于标准的结构,总线结构,即插即用的契约标准,这些IT界的流行语塑造了PC行业。SOA也拥有几个标准的参考结构,总线,松耦合这些理念和PC行业的基本理念完全相同。这个比喻的好处是,电脑是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这个例子隐含了用比喻说技术的几个规则。第一,被比喻的事物之间一定要有同构,这是比喻的一个逻辑前提,就是说在基本结构上,两者的设计理念是近似的。第二,用于比喻的事物最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的,第三,至少可以举出几点证明两者的相似之处。

posted @ 2007-09-13 05: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从我第一次听说SOA到现在有几年的时间了,其间和各种各样的人士有了各式各样的讨论,越来越发觉这不是个可以用定义来说得明白的概念,以前软件行业里还没有个词容易引起如此多的非议与争论,我有时觉得SOA很想禅宗里讲的,“说是一物即不中”。其中最难的,就是把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说给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去听,建立概念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比喻。在我听说过的几十个关于SOA的比喻之中,有几个比喻得到更多人的认同。那些想把这个概念说给业务人员和管理者的技术人员,不要再冒险了,用这几个比喻试一下。
posted @ 2007-09-13 05:0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古往今来因酒误事不胜枚举,张飞便是其中一例.据((三国演义))记载:张飞在留守徐州时,宴请部属,降将曹豹生性不饮酒,再三推辞,张竟以"违我将令"为由,不听众人劝告,责打曹豹五十大板,使曹怀恨在心,同吕布里应外合,夺取了徐州城,张飞落荒而走,惶恐惭愧异常.且不说曹豹心胸是否狭窄,单就张飞所为而言,确乃咎由自取.

    然而,张飞因酒造成城池失守,皇嫂被陷,并不是由于酗酒,主要却是敬酒不当,这就留给我们一个教训.本来酒既可助兴,少饮于身体有益,亲朋相聚,故旧重逢,举杯对酌,畅怀忆旧,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如果象张飞那样强人所难就实在不可取了.

    其实,现实中类似张飞敬酒者还大有人在.有的敬酒者,不管对方能不能饮,一般入席两杯.互碰两杯.团圆酒两杯,在座人人得饮,你若不喝,轻则使出"看不起呀""招待不周呀"等激将法,或者挖苦讽剌,重则发火争吵.甚至戏谑酒品如人品.酒飞如作风,在酒桌上敬酒者与被敬者闹僵翻脸屡见不鲜.笔者不会饮酒,常在酒桌上弄得狼狈不堪,十分尴尬,因而对强人所难的敬酒法感束颇深.奉劝诸君别学张飞敬酒.

posted @ 2007-09-13 05: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自从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豆腐块"后,每去一处风景胜地,总想舞点文弄点墨以附庸风雅.不知是知识的贫乏思维的狭窄,还是走马观花无所用心,反正到过的名山胜水不少,却并无心得.唯有前不久去了一趟武当山,似乎有点感受,还似乎不吐不快.

   位于鄂西北的武当山,作为道教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而我这个一直工作生活在武当山下的车城十堰的人,直到前不久才有幸光顾.在这之前有过多次的机会和念头,但心情并不迫切,总觉得近在咫尺,要去有何难哉,正是应了"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的俗语.就是这次,如果不是老母亲千里迢迢而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拜拜真武大帝的话,我也不一定能完成"十年一觉武当梦".由此想到人生,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往往被我们明日复明日般蹉跎了.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奇险数是峰,最吸引游人的当是金顶.我们那天走的很早,一路上也没有什么羁绊,当太阳的金光尚末穿透山壑的雾霭,车子便过了武当山烈士陵园,驶上了盘山公路,如行在云雾之中,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及至到了南岩,需下车步行时,看看险峻的山峰,崎岖的小路,腿肚子就有些转筋了.忙着买手杖备食品购饮料,好象即将进行的不是游览,而是一次艰难的远征.其实对这样的山这样的路,我并不陌生,在我的眼里,武当山并不比我家乡麻城的龟峰山险峻到那里,只是名与不名罢了.在家时我是经常去龟峰山砍柴的,来回七八十里,早去晚归,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几口凉饭团,挑着百十斤的担子照样过"险八脚""寸肩岩",回到家并不感到困乏,可现在从南岩到金顶只有十里之遥,上去下来共歇息了十多次,你说这环境对人的改变有多大?

   此次上武当山,与我们同行的有一位离休的老首长,尽管他曾作为逄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原铁道兵的一员,没少跋山涉水,但象这样闲情逸致地游览是难得的.一上路,看到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便问有多大年纪,我告诉他七十二岁了,他便笑笑,那神情象是怀疑能否上得去,可一路上,母亲一直走在最前面,且每到歇脚处,总是站在旁边等我们起身,到了金顶,老首长很真诚地对我母亲说:"老人家,今天如果没有您这个榜样,我是上不来的哟!"母亲虽听不大懂,但能揣摩出意思,连连摆手道:"习惯了,不累."

   其实,一路上象母亲这般年纪的老人不少,有的还是从河南.陕西坐火车赶来的,她们大多是来还愿或抽签的.一路上香烟飘渺,纸蝶翩然,我真佩服她们的心诚意笃.武当山虽不及泰山.峨嵋山那么鼎盛,但八宫二观三十三个大建筑群二万多间殿堂房舍也颇为壮观,一亭一洞一石一木也都有着一个令人神往的美丽传说,.我想,这山高路陡仍游人如织,不正是这些辉煌的建筑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那些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吗?

   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和把武当山当作第二故乡的人,我要提醒去金顶游览或坐火车通过长达十多公里的武当山隧道的人们,请不要忘记,就在金顶脚下.武当山火车站旁,长眠着数百名在襄渝铁路建设中英勇献身的原铁道兵官乓,当你站在巍巍的金顶之上或穿越长长隧道时,请别忘了向那些英灵道一声安息吧!

   既是闲话,说说无妨,不说也罢.

posted @ 2007-09-13 05: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王勃的故事
日志投稿修改删除
标签: 故纸拣屑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且才气最高,相传作文先具腹稿,初不加点,一气合成.他的名作((滕王阁序))承方胡藻饰之风而特为雄放,成为古今绝唱.传说他作此文时还有段故事.据((唐摭言卷五))载: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己宿构实,及以纸笔谦让宾客,勃不辞让.公不悦,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当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时,矍然而起,曰"此有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二句被历来传诵,王勃也以此自负.传说他后渡海溺水而死,魂魄不散,每到太阳下山后响起反复吟诵这二句的声音.后来,一位秀才坐船路经这里,听过之后,稍事沉呤便道:'此二句好是好,不过还不太精炼,不如改作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减去二字不仅更精炼了,而且丝毫没有影响意的表达.从此再也没有响起反复吟诵之声,看来鬼魅也有羞耻之心啊!

posted @ 2007-09-13 05: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