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Shen

新人,大家多关照啦@_@

  博客中心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登录 ::
  3994 随笔 :: 0 文章 :: 20 评论 :: 0 Trackbacks
Cached @ 2025/4/26 16:14:26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2007年9月>
262728293031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123456

留言簿(14)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6 16:14:26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2007年9月3日 #

包括ValueSAP(SAP的case)和安装程序,这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弄的,想买的就给这个价吧。别观望了。

 

 

这个是在网上看的    大家说这个是这个价位吗

posted @ 2007-09-03 17:2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在淘宝上买的《SAP程序设计》今天终于到了,亚可SAP IDES帐号也终于批下来了,吼吼~~~万事俱备,开始疯狂学习,呵~~~~

posted @ 2007-09-03 17:2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 About Accenture
    Accenture is a glob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outsourcing company. Committed to delivering innovation, Accenture collaborates with its clients to help them become high-performance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With deep industry and business process expertise, broad global resources and a proven track record, Accenture can mobilize the right people, skills, and technologies to help clients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With approximately 146,000 people in 49 countries, the company generated net revenues of US$16.65 billion for the fiscal year ended Aug. 31, 2006.

    About Accenture Greater China

    With more than two decades experience in Greater China, Accenture bring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capabilities to its clients, enabling them innovate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ccenture has been collaborating with organizations in Greater China to help them become high performance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Our clients draw on our local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e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rocesses, and global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ir strategic goals.

    Today, we have over 2,500 people in Beijing, Shanghai, Dalian, Guangzhou, Hong Kong and Taipei. We are one of the leading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service providers in Greater China. We hel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develop their China strategies and work with Chinese organizations to re-engineer and improve operations. We have a strong focus on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working with leading Chinese organizations across industries.

    埃森哲简介

    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和外包机构。作为《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企业绩效提升专家. 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埃森哲与客户携手合作,凭借深厚的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专长、广泛的全球资源以及实践证实的丰富经验,埃森哲能够调配最合适的人才、技能和技术帮助客户提升绩效。

    埃森哲在全球49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员工逾152,000名。2006年8月31日结束的财政年度净收入达166.5亿美元。敬请访问埃森哲网址 www.accenture.com.


    埃森哲大中华区简介

    埃森哲在大中华区开展业务已超过20年,我们具备各种综合能力,不断为客户带来创新,帮助客户成就卓越绩效。

    埃森哲与大中华区的客户通力合作,帮助它们成长为卓越绩效的企业和政府。通过运用我们对本地的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了解和我们的全球资源网络,我们帮助客户实施制胜战略。

    如今, 埃森哲在大中华区的员工逾2500名,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香港和台北。作为大中华区领先的管理咨询、技术和外包服务机构之一. 我们既帮助跨国企业开发成功的中国市场战略,又帮助中国本土企业规划和实施重组、提升绩效。 我们十分注重本地市场,与中国各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展开了合作。
  • 招聘职位 工作地点 招聘人数 学历要求 更新日期
    RTR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PTP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OTC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大专 2007-9-2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Supervisor 上海市 1 硕士 2007-9-2
    Korea IC & HK AR GL analyst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Japanese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AP Invoice Processor--Korean Speaker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Korean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hina Mobilization Team Member (Shanghai)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AP helpdesk and Invoice Processor---Thai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hina Mobilization Team Member (Shanghai) 上海市 1 本科 2007-8-31
    调查研究员Secondary Research Specialist 北京市 1 本科 2007-8-31
    Network Engineering and Deployment Specialist 上海市 2 不限 2007-8-31
    posted @ 2007-09-03 08: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 About Accenture
    Accenture is a glob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outsourcing company. Committed to delivering innovation, Accenture collaborates with its clients to help them become high-performance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With deep industry and business process expertise, broad global resources and a proven track record, Accenture can mobilize the right people, skills, and technologies to help clients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With approximately 146,000 people in 49 countries, the company generated net revenues of US$16.65 billion for the fiscal year ended Aug. 31, 2006.

    About Accenture Greater China

    With more than two decades experience in Greater China, Accenture bring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capabilities to its clients, enabling them innovate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ccenture has been collaborating with organizations in Greater China to help them become high performance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Our clients draw on our local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e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rocesses, and global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ir strategic goals.

    Today, we have over 2,500 people in Beijing, Shanghai, Dalian, Guangzhou, Hong Kong and Taipei. We are one of the leading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service providers in Greater China. We hel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develop their China strategies and work with Chinese organizations to re-engineer and improve operations. We have a strong focus on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working with leading Chinese organizations across industries.

    埃森哲简介

    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和外包机构。作为《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企业绩效提升专家. 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埃森哲与客户携手合作,凭借深厚的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专长、广泛的全球资源以及实践证实的丰富经验,埃森哲能够调配最合适的人才、技能和技术帮助客户提升绩效。

    埃森哲在全球49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员工逾152,000名。2006年8月31日结束的财政年度净收入达166.5亿美元。敬请访问埃森哲网址 www.accenture.com.


    埃森哲大中华区简介

    埃森哲在大中华区开展业务已超过20年,我们具备各种综合能力,不断为客户带来创新,帮助客户成就卓越绩效。

    埃森哲与大中华区的客户通力合作,帮助它们成长为卓越绩效的企业和政府。通过运用我们对本地的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了解和我们的全球资源网络,我们帮助客户实施制胜战略。

    如今, 埃森哲在大中华区的员工逾2500名,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香港和台北。作为大中华区领先的管理咨询、技术和外包服务机构之一. 我们既帮助跨国企业开发成功的中国市场战略,又帮助中国本土企业规划和实施重组、提升绩效。 我们十分注重本地市场,与中国各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展开了合作。
  • 招聘职位 工作地点 招聘人数 学历要求 更新日期
    RTR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PTP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OTC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大专 2007-9-2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Supervisor 上海市 1 硕士 2007-9-2
    Korea IC & HK AR GL analyst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Japanese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AP Invoice Processor--Korean Speaker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Korean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hina Mobilization Team Member (Shanghai) 上海市 1 本科 2007-9-2
    AP helpdesk and Invoice Processor---Thai Speaker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General Ledger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Analyst 上海市 不限 本科 2007-9-2
    China Mobilization Team Member (Shanghai) 上海市 1 本科 2007-8-31
    调查研究员Secondary Research Specialist 北京市 1 本科 2007-8-31
    Network Engineering and Deployment Specialist 上海市 2 不限 2007-8-31
    posted @ 2007-09-03 08: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招聘职位: 埃森哲(Accenture)招聘SAP开发经理(ABAP开发) ( 3 人)
    招聘期限:  2007-8-10  ~ 2007-9-9 最近更新: 2007-8-10
    联 系 人:  徐先生 工作地区: 上海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联系地址:  福建厦门嘉禾路285号台和大厦B座12E
    学历要求: 大专 工作经验要求: 不限
    年龄要求: 不限 性别要求: 不限
    外语要求: 不限 薪金待遇: 面议
    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s)
    埃森哲(Accenture)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机构。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10多家分支机构,《财富》100强中的86家、《财富》500强中超过半数都是我公司的客户。埃森哲在大中华地区开展业务已超过20年,目前拥有一支2,500多人的员工队伍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香港和台北。

    企业网址:http://www.accenture.com/Countries/China/?viewType=Flash 

    埃森哲公司目前正在北京组建中国最新的系统集成公司(Cori-China Company),作为埃森哲的战略合作伙伴, 该公司主要以各类软件工程师为主, 所聘用人员都将工作于埃森哲咨询公司的全国各个项目上。 
    作为技术工程师,在Cori-China Company工作,你将从事实际编程和专门技术工作,从而为中国最大的一些公司建立最高质量的企业级IT系统。在这里,你能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发展你的IT职业生涯。这是中国最具挑战性的软件开发工作,你将应用最新的、最前沿的软件开发工具,为你提供培养专业技能、获取专门知识的绝佳良机。

    工作地点:北京/上海

    易帆人力资源公司作为Cori-China公司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将担任本次招聘的前期筛选等工作。

    埃森哲(Accenture)招聘SAP开发经理(ABAP开发)

    职位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三年以上SAP ABAP开发经验,优先考虑制造业工作背景;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工作积极、进取;
    3.具有一定的团队管理经验;
    4.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适应频繁出差并在客户处工作。
     
    posted @ 2007-09-03 08: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携手共造世界级核心银行系统”—— 中国民生银行、埃森哲公司和SAP公司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民生银行将借助埃森哲及SAP公司共同提出的解决方案,推动该行的业务转型,为其业务进一步发展作好准备。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成立近十年的中国民生银行是中国首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1年起率先实现的数据大集中, 2002年底推进的“八大项目”实施及变革管理、2004年初实施的业务集中处理系统及流程再造无不令业界瞩目。而今,这家秉承“勇于变革创新”理念而飞速发展的银行又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先选择实施标准化核心银行系统的机构之一。

    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中国民生银行决定对现有的核心银行系统进行改造。经过缜密而全面的评估,该行最终选定埃森哲(NYSE: ACN)和SAP AG(NYSE: SAP)的子公司SAP(中国)联手为其完善现有银行软件系统。民生银行希望SAP软件系统能够帮助其实现业务增长目标,并且能够有助于它在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民生银行希望借助SAP软件解决方案的实施,建立一套全新的以服务为导向的银行系统架构,帮助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及推出,为其快速增长的用户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埃森哲和SAP将共同协作,为这家致力于开拓、创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实施SAP银行业解决方案。SAP核心银行软件解决方案的实施,将使民生银行可以通过一个综合系统对全部交易进行管理,这一综合系统包括存款、贷款、资金管理和总账管理等业务功能,以及一套供银行网点柜员使用的前端系统。这一软件解决方案将帮助民生银行精简业务操作、加强成本控制、增加利润及降低操作风险。作为给民生银行提供的标准化核心银行软件的一部分,SAP还将在系统中加入针对中国市场存贷款业务的本地化功能。这一举措将使得SAP银行业解决方案能够更为有效地满足中国银行业法律法规的要求。

    民生银行IT部门总经理韩玮玺先生表示,“民生银行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开放、逐渐国际化并且开始遵循全球标准和惯例的竞争环境,我们希望选择在业界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敢于承担风险,能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有着卓越的客户服务纪录的国际知名软件商和实施商。而我们最终选择埃森哲和SAP的联合方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业务发展能力,提高绩效,为我们最终成长为一家“百年老店”、一家有全球竞争力的银行搭建坚实的核心业务系统平台。”

    埃森哲金融服务业解决方案全球管理合伙人Jean-Marc Ollagnier表示,“民生银行通过对其业务运营进行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逐步提升,提高了自己与国内外领先银行之间竞争的能力,并且在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进程中起到了领军作用。从现在就开始实施这一解决方案,民生银行可以将现有的核心银行系统进行更新和精简,使其成为一个更强的平台,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抢占先机。”

    SAP AG金融服务部高级副总裁Thomas Balgheim表示,“埃森哲和SAP与民生银行的合作,体现了银行业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对于实施核心银行系统标准化的不断增长的需求。SAP银行业解决方案将帮助民生银行提高其业务运作系统的效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posted @ 2007-09-03 07:5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AP NetWeaver?nbsp; brings together information and processes from heterogeneous applications, databases, legacy systems and Web-based services. It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Services Architecture, SAP抯 blueprint for services-oriented, enterprise-scale business solutions.  Together, HP and SAP have tailored programs to support key SAP NetWeaver capabilities:  workforce integration (SAP Enterprise Portal program), process integration (SAP XI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AP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ogram).  

    SAP NetWeaver is an ope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platform that supports building an Adaptive Enterprise ?a company in which business and IT are synchronized to capitalize on change.  By combining HP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with SAP NetWeaver, joint customers benefit from the vision and execution capabilities of two global market leaders. To implement SAP NetWeaver, HP provides hardware, software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along with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solutions including system management, output management, IT security, mobile and consolidation. HP also extends flexible financing options.

    Based on vast experience and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SAP in numerous implementations, HP enables a smooth and cost-effective deployment of SAP NetWeaver platform and its solutions, shortening time to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Why HP?


    • Unmatched, standard-based portfolio of market leading servers for all common operating systems, storage, software and services
    • Proven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 ensures incremental evolution and speeds ROI
    •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SAP in delivering joint solutions that complement and leverage key benefits of SAP NetWeaver like IT S& AM.
    • Adaptive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provide maximum sca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based on market-leading technology to ensure stable and reliable operations for SAP NetWeaver
    posted @ 2007-09-03 07:5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AP Solutions

    Ground-breaking Accenture research confirm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enterprise software in driving high performance. With more than 19,000 SAP-skilled professionals—the largest group of SAP professionals globally—and a 30-year history of working closely with SAP, we deliver approximately 1,000 SAP projects each year for the world’s leading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se projects range from straightforward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s to enterprisewide transformational change initiatives.

    posted @ 2007-09-03 07:5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trength of the Portfolio – Driving Business Outcomes

    HP is the global leader in SAP application installations. Our partnership is based upon collaboration. Together, we provide a complete solution stack, with certified, standards- based, industry-focused solutions that provide the industry's highest benchmark results.

    From understanding  business processes, designing the right solution, implementing it and servicing it, SAP and HP offer a one-stop, total solution.

    SAP and HP are two leaders whose solutions are uniquely integrated and complementary, thanks to over 17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together. That is why nearly half of SAP installations run on HP technology.

    posted @ 2007-09-03 07:5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Tap into a wealth of expertise to better enable change.

    Collaborating with HP Services to deploy your SAP solutions will give you a powerful boost in getting the results you need in today’s fast-paced global business climate.

    HP shares technology, consulting expertise and solution development with SAP, helping our customers to benefit from:

    • Insight—with better business insight based on real-time business intelligence
    • Flexibility—as rapid, easy deployment of complete solutions enables you to adapt to change
    • Value—as you drive innovation more efficiently and react to change through measurable business results

    HP offers an unmatched depth and breadth of experience with SAP solutions:

    • Nearly half the world’s SAP environments run on HP platforms.
    • Our reactive and proactive support processes are integrated to give you fast, seamless problem resolution for your HP/SAP environment
    • From our experience with more than 50,000 installations and more than 20,000 customers worldwide, we understand how to meet your unique requirements.
    • We offer true global reach in terms of product supply, support and operation services—with 15 SAP support centers worldwide, recovery facilities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support hubs in each time zone.

    Services to help you succeed 

    HP Services for SAP span the full range of your business needs. Rely on our expertise for:

    • A rich portfolio of modular services to help you assess, govern, design, implement and manage HP & SAP Solutions for Enterprise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to bring innovation to your business processes and get the flexibility your business needs to better manage costs and change
    • Service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wireless CRM and manufacturing solutions
    • Outsourcing services, including management of your entire mySAP.com data center
    • Servic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servers and storage in your SAP environment
    • High availability and business continuity services to give you secure, virtually uninterrupted computing for your mission-critical SAP operations

    Most importantly, when you rely on HP for SAP services, you're on safe ground—thanks to the long-term HP and SAP alliance. HP has won SAP's Customer Satisfaction Award for more than seven years in a row. What’s more, SAP has selected HP Services to support and manage its SAP-hoste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in North America.

    posted @ 2007-09-03 07:5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ccenture’s SAP consulting expertise and HP’s broad and open technology SAP offerings enable us to help clients enhance, integrate, and extend their SAP enterprise.  Together, we align business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by engaging our clients through well-defined teaming approaches that produce tangible results. 

    Our SAP solutions are implemented with complete support services to improve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and security of the entire solution landscape. Examples of SAP solutions include:

    • Business Process, Applic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Outsourcing solutions
    • IT Service Management for SAP applications
    • SAP NetWeaver solutions
    • Comprehensive Output Management solutions
    • Systems Management with HP OpenView
    • Business Continuity and Availability solutions
    • HP SAP IT Service & Application Management
    • Industry offerings custom-tailored to meet the needs of Oil & Gas, Chemicals,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Manufacturing & Distribution, and supply chain.

    HP and Accenture take a lifecycle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your enterprise system’s IT investment.  We establish a definitive program for transformation, built upon a clear business case aligned with your business strategy. 

    Together, we can help reduce fixed enterprise IT support costs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trategic business capabilities.

    SAP Pinnacle award program winners
    Both HP and Accenture were named SAP Pinnacle award winners in May 2006, with Accenture being named a 2007 award winner in multiple categories.  The SAP Pinnacle award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o acknowledge SAP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software providers who have excelled in develop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AP by providing quality solutions and services to clients.

    posted @ 2007-09-03 07:5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演讲者 职位 演讲内容
    李文俐 SAP大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欢迎辞
    伍永庆 SAP大中国区副总裁,行业解决方案 与时俱进,在变革中开创新天地 - 2010年我们的目标
    Simon Dale SAP美国研发中心商品化部副总裁 SAP NetWeaver 助您灵活应变,推动企业新发展
    Amit Chatterjee SAP美国研发中心商品化部副总裁 SAP GRC
    Philip Say SAP ERP产品市场部副总裁 携手SAP ERP实现业务转型
    沈敏 凯捷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 运用SOA灵活应变市场竞争及挑战
    屠永明 MDM 业务拓展经理 SAP Netweaver MDM 通过单一真实视图增强业务能力
    黎涛 IDS Scheer高级咨询经理 流程驱动的SAP实施方法
    徐明 NetWeaver 业务拓展经理 SAP NetWeaver 的集成和管理
    朱列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业务拓展经理 SAP 业务信息管理
    杨进 SME 解决方案中心 中小型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解决方案
    何少娴 SAP大中国区副总裁 SAP中小型企业解决方案助力您的业务发展,与您共同成长
    张兴东 沈阳中光电子有限公司 中小型企业客户案例分享 - 沈阳中光电子有限公司
    杨纲 Vice President, Siemens Finance and Leasing Ltd. SAP融资计划:让各种规模的公司都能获得SAP方案
    徐妮 ERP ASM Field Service APA SAP ERP 迎接企业应用系统的变革
    Roy Tay 合作伙伴战略主管 亚太区升级能力中心 成功升级到ERP导航
    Bill Sun SAP联盟与业务开发总监 SAP最佳IT动态架构 - Fujitsu's FlexFrame
    蔡荣刚 技术客户支持部门经理 建立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运营能力
    江滨 SAP零售行业 解决方案构架师 SAP零售行业解决方案,助推企业战略发展
    Liu Li Fang IBM CHINA DB2/SAP Technical Sales IBM信息管理对SAP系统的优化
    张浩 解决方案构架师 SAP 流程行业解决方案 - 持续优化企业价值链
    姜波 SAP中国中小型企业售前顾问 离散制造行业利用SAP解决方案实现增长
    陈洁 SAP亚太区(日本)GRC业务开发经理 以一体化的GRC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钟志科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 SAP供应商管理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成功实施案例共享
    许坤 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SAP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全方位管理持久有益的客户关系
    俞洋 SAP中国业务拓展经理 SAP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 使适应性供应链管理成为现实
    蔡建明 SAP中国采矿行业销售总监 采矿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挑战和实践
    姚沂 SAP中国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集团财务管理
    李增玉 SAP中国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设备管理
    刘光昱 IBU冶金及采矿行业业务开发经理 全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posted @ 2007-09-03 07:5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演讲者 职位 演讲内容
    李文俐 SAP大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欢迎辞
    伍永庆 SAP大中国区副总裁,行业解决方案 与时俱进,在变革中开创新天地 - 2010年我们的目标
    Simon Dale SAP美国研发中心商品化部副总裁 SAP NetWeaver 助您灵活应变,推动企业新发展
    Amit Chatterjee SAP美国研发中心商品化部副总裁 SAP GRC
    Philip Say SAP ERP产品市场部副总裁 携手SAP ERP实现业务转型
    沈敏 凯捷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 运用SOA灵活应变市场竞争及挑战
    屠永明 MDM 业务拓展经理 SAP Netweaver MDM 通过单一真实视图增强业务能力
    黎涛 IDS Scheer高级咨询经理 流程驱动的SAP实施方法
    徐明 NetWeaver 业务拓展经理 SAP NetWeaver 的集成和管理
    朱列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业务拓展经理 SAP 业务信息管理
    杨进 SME 解决方案中心 中小型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解决方案
    何少娴 SAP大中国区副总裁 SAP中小型企业解决方案助力您的业务发展,与您共同成长
    张兴东 沈阳中光电子有限公司 中小型企业客户案例分享 - 沈阳中光电子有限公司
    杨纲 Vice President, Siemens Finance and Leasing Ltd. SAP融资计划:让各种规模的公司都能获得SAP方案
    徐妮 ERP ASM Field Service APA SAP ERP 迎接企业应用系统的变革
    Roy Tay 合作伙伴战略主管 亚太区升级能力中心 成功升级到ERP导航
    Bill Sun SAP联盟与业务开发总监 SAP最佳IT动态架构 - Fujitsu's FlexFrame
    蔡荣刚 技术客户支持部门经理 建立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运营能力
    江滨 SAP零售行业 解决方案构架师 SAP零售行业解决方案,助推企业战略发展
    Liu Li Fang IBM CHINA DB2/SAP Technical Sales IBM信息管理对SAP系统的优化
    张浩 解决方案构架师 SAP 流程行业解决方案 - 持续优化企业价值链
    姜波 SAP中国中小型企业售前顾问 离散制造行业利用SAP解决方案实现增长
    陈洁 SAP亚太区(日本)GRC业务开发经理 以一体化的GRC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钟志科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 SAP供应商管理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成功实施案例共享
    许坤 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SAP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全方位管理持久有益的客户关系
    俞洋 SAP中国业务拓展经理 SAP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 使适应性供应链管理成为现实
    蔡建明 SAP中国采矿行业销售总监 采矿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挑战和实践
    姚沂 SAP中国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集团财务管理
    李增玉 SAP中国大型企业售前顾问 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设备管理
    刘光昱 IBU冶金及采矿行业业务开发经理 全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posted @ 2007-09-03 07:4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AP2007技术创新大会主要议程


    速成长犹如一把双刃剑,规模的扩张不代表竞争力的必然提升,企业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合并优化企业的IT 系统、业务管理,则必然成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极具战略地位。商务智能、SOA、移动开放式平台、GRC则引导2007年新的主流话题。

    SAP凭借服务全球38,000多家不同行业和规模客户的实践经验,以及35年持续创新的前瞻科技,“SAP 2007创新技术论坛”将全面展示如何支持您的企业战略,满足您业务成长和流程创新所需,让您的企业应对自如,成功迈向未来。

    此次会议将重点围绕以下话题:

    • SAP ESOA(企业服务架构),构筑灵活IT蓝图,敏捷应对业务创新、瞬息制胜
    • SAP NetWeaver开发的集成应用平台,轻松实现人员、信息、业务流程的整合
    • SAP ERP解决方案,促进企业实现财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最佳状态,提升企业生产执行力和效率
    • SAP GRC(公司治理、风险和合规管理),帮助企业紧贴市场、遵从法规、控制成本、合规运营
    • SAP MDM(主数据管理),实现企业跨系统数据一致性、改善业务流程、降低拥有成本
    • SAP行业解决方案,洞悉行业特殊需求,汇聚多年丰富的行业最佳业务实践,帮助企业实现低风险成本经营
    posted @ 2007-09-03 07:2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公司行业: IT服务/多领域经营 计算机软件
    公司类型: 外商独资
    公司规模: 500-999人

    职位类别: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IT
    工作地点:上海 发布日期:2007-08-30
    工作经验:不限 最低学历:不限
    职位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招聘人数:若干 管理经验:

    In depth SAP BW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clusive of delivery of a minimum of 2 full lifecycle implementations, preferably delivered in a leading role.
     
    Strong technical and BI architecture skills would be highly desirable.
    联系方式:

          [职位信息收藏]      [该公司所有职位]      [介绍给朋友]

    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亚州最大的全球软件与咨询服务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的在华全资子公司。TCS成立于1968年,在50个国家拥有150多家分支机构,服务于全球55个国家的1000多家客户,其中有8家位居美国财富杂志前10位。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全球研发中心已通过了CMMI五级和PCMM 五级认证。

    关于我们:
    ·建立于1968年,是亚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
    ·隶属塔塔集团
    ·全球有71,190多名咨询顾问
    ·2005至2006年度营业收达29.7亿美元
    ·通过SEI-CMMI五级,PCMM五级及ISO9001,BS7799,BS15000
    ·15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50个国家
    ·印度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
    ·印度最大的软件出口商

    在中国,我们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在杭州设有全球开发中心。我们诚邀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加盟。我们将提供一流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海外培训的机会以及优秀的职业发展道路。

    现在加盟,创造美好事业!

    Tcs, Walk Into The Future, Today
    Tat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is an affiliate of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 a Global Leader in various industry domains. Which is why, we count 8 of the US Fortune Top 10 among our impressive and satisfied list of over 1000 clients.

    ·Established in 1968, Asia's largest software services organization
    ·One division of TATA Group
    ·Over 71,190 Consultants overall the world
    ·2005-2006 revenues of USD 2.97 Billion
    ·SEI-CMMI Level 5, PCMM Level 5 & ISO 9001,BS7799, BS15000
    ·Global presence - over 150 branches across 50 countries
    ·Largest Software R&D Centre in India
    ·Largest Software Exporter in India

    Our register office is in Shanghai, have branch in Beijing, Global Development Center in Hangzhou. We are now inviting talents in electrical field with good English skill.

    We provide excellent working environment, competitive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package, training opportunity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excellent career path.

    Join us now for your wonderful career!
    公司网站: http://www.tcs.com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HR
    电子邮箱:recruitment@cn-tcs.com

    posted @ 2007-09-03 07:2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公司行业: IT服务/多领域经营 计算机软件
    公司类型: 外商独资
    公司规模: 500-999人

    职位类别: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IT
    工作地点:上海 发布日期:2007-08-30 申请职位
    工作经验:不限 最低学历:不限
    职位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招聘人数:若干 管理经验:

    职位描述/要求:
    In depth SAP BW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clusive of delivery of a minimum of 2 full lifecycle implementations, preferably delivered in a leading role.
     
    Strong technical and BI architecture skills would be highly desirable.
    联系方式:


    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亚州最大的全球软件与咨询服务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的在华全资子公司。TCS成立于1968年,在50个国家拥有150多家分支机构,服务于全球55个国家的1000多家客户,其中有8家位居美国财富杂志前10位。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全球研发中心已通过了CMMI五级和PCMM 五级认证。

    关于我们:
    ·建立于1968年,是亚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
    ·隶属塔塔集团
    ·全球有71,190多名咨询顾问
    ·2005至2006年度营业收达29.7亿美元
    ·通过SEI-CMMI五级,PCMM五级及ISO9001,BS7799,BS15000
    ·15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50个国家
    ·印度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
    ·印度最大的软件出口商

    在中国,我们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在杭州设有全球开发中心。我们诚邀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加盟。我们将提供一流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海外培训的机会以及优秀的职业发展道路。

    现在加盟,创造美好事业!

    Tcs, Walk Into The Future, Today
    Tat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is an affiliate of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 a Global Leader in various industry domains. Which is why, we count 8 of the US Fortune Top 10 among our impressive and satisfied list of over 1000 clients.

    ·Established in 1968, Asia's largest software services organization
    ·One division of TATA Group
    ·Over 71,190 Consultants overall the world
    ·2005-2006 revenues of USD 2.97 Billion
    ·SEI-CMMI Level 5, PCMM Level 5 & ISO 9001,BS7799, BS15000
    ·Global presence - over 150 branches across 50 countries
    ·Largest Software R&D Centre in India
    ·Largest Software Exporter in India

    Our register office is in Shanghai, have branch in Beijing, Global Development Center in Hangzhou. We are now inviting talents in electrical field with good English skill.

    We provide excellent working environment, competitive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package, training opportunity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excellent career path.

    Join us now for your wonderful career!
    公司网站: http://www.tcs.com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HR
    电子邮箱:recruitment@cn-tcs.com

    posted @ 2007-09-03 07:2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2007年6月20日,北京讯——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公司今天宣布,SAP-BI项目在北京市西城区国家税务局成功上线并顺利运转。至此,该公司协助西城区国家务税局,完成了对其所辖汇总纳税企业及其成员企业税收管理系统整体架构搭建工作,基本建立了成员企业税源管理子系统和申报信息采集审核系统,初步实现了对总部及成员企业的统一管理,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税源管理,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分析,构建规范、有效的汇总纳税企业申报、监管、审核、分析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SAP公司也以其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专业、高效的工作模式赢得了国税局相关领导的赞扬与认可。同时,这也是该公司在国内政府领域的第一个客户,为企业级应用软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榜样。而且,该项目涉及BI(商务智能)、Portal(电子门户)、Interactive Form(互动表格)等Netweaver众多SAP产品,也将成为SAP产品应用的典型案例,对于众多转型中的公共服务机构具有积极意义。

      西城区国家税务局管辖着全国180家汇总纳税企业中的38家,这38家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款占该局税收收入的90%以上,占全北京市企业所得税收入的70%以上,所处地位、所占比重可见一般。但是,由于汇总纳税企业及其成员企业大多分属不同地域税务机关管辖,而税务机关因管辖权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总部及其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情况,甚至不知道企业准确的基础登记信息,这给税务机关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理造成了障碍。同时,由于目前的税收征管系统没有一套专门针对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的软件,造成西城国税局所辖八大经济类型、十几个行业的汇总纳税及其成员企业高达几万亿的申报数据的税源统计需要进行手工调整,影响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给税企双方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

      为尽早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规范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西城国税局果断决定与SAP公司携手,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共同研制开发一套程序,解决税务机关对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中的众多难题,实现税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模式的转变。对于此项目,SAP公司高度重视,安排了一批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领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入驻西城国税局,全面、系统地了解国税局的具体业务和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并从三方面确定了选型要求。一是开发的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系统要在满足中国税务征管系统(CTAIS)本身的系统定位和功能特点的前提下,实现功能互补和数据连接;二是系统要能满足税务机关提出的校验、查询、分析、预测等众多业务需求;三是系统要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延伸性,可以为税务机关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SAP的BI(商务智能)系统满足了西城国税局的种种需求,形成了“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基础。它利用Netweaver平台进行与其他系统协同操作,通过交互式表单整合外部信息、数据表格等各种数据源,将分析功能和实际涉税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基础数据管理、决策支持管理、扩展业务管理、各项指标预测分析等。协助国税局建立和完善税收评估指标分析体系,丰富企业门户,使用户能够远程访问BI(商务智能)系统并便捷地进行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西城国税局的业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

      西城国税局有关领导对此次BI(商务智能)项目的引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该局领导强调:“税收事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借鉴SAP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成功经验,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我们西城国税的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税收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SAP中国区副总裁张雪峰也表示:“SAP在西城国税的成功上线,开创了BI在中国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先河。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不断加大,以及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历史使命的要求,中国的各级政府机构面临着种种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挑战。SAP一直致力于帮助全球的企业应对管理变革,我们希望能够运用SAP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帮助中国的公共服务机构
    posted @ 2007-09-03 07: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2007年6月20日,北京讯——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公司今天宣布,SAP-BI项目在北京市西城区国家税务局成功上线并顺利运转。至此,该公司协助西城区国家务税局,完成了对其所辖汇总纳税企业及其成员企业税收管理系统整体架构搭建工作,基本建立了成员企业税源管理子系统和申报信息采集审核系统,初步实现了对总部及成员企业的统一管理,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税源管理,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分析,构建规范、有效的汇总纳税企业申报、监管、审核、分析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SAP公司也以其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专业、高效的工作模式赢得了国税局相关领导的赞扬与认可。同时,这也是该公司在国内政府领域的第一个客户,为企业级应用软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榜样。而且,该项目涉及BI(商务智能)、Portal(电子门户)、Interactive Form(互动表格)等Netweaver众多SAP产品,也将成为SAP产品应用的典型案例,对于众多转型中的公共服务机构具有积极意义。

      西城区国家税务局管辖着全国180家汇总纳税企业中的38家,这38家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款占该局税收收入的90%以上,占全北京市企业所得税收入的70%以上,所处地位、所占比重可见一般。但是,由于汇总纳税企业及其成员企业大多分属不同地域税务机关管辖,而税务机关因管辖权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总部及其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情况,甚至不知道企业准确的基础登记信息,这给税务机关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理造成了障碍。同时,由于目前的税收征管系统没有一套专门针对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的软件,造成西城国税局所辖八大经济类型、十几个行业的汇总纳税及其成员企业高达几万亿的申报数据的税源统计需要进行手工调整,影响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给税企双方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

      为尽早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规范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西城国税局果断决定与SAP公司携手,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共同研制开发一套程序,解决税务机关对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中的众多难题,实现税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模式的转变。对于此项目,SAP公司高度重视,安排了一批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领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入驻西城国税局,全面、系统地了解国税局的具体业务和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并从三方面确定了选型要求。一是开发的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系统要在满足中国税务征管系统(CTAIS)本身的系统定位和功能特点的前提下,实现功能互补和数据连接;二是系统要能满足税务机关提出的校验、查询、分析、预测等众多业务需求;三是系统要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延伸性,可以为税务机关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SAP的BI(商务智能)系统满足了西城国税局的种种需求,形成了“汇总纳税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基础。它利用Netweaver平台进行与其他系统协同操作,通过交互式表单整合外部信息、数据表格等各种数据源,将分析功能和实际涉税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基础数据管理、决策支持管理、扩展业务管理、各项指标预测分析等。协助国税局建立和完善税收评估指标分析体系,丰富企业门户,使用户能够远程访问BI(商务智能)系统并便捷地进行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西城国税局的业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

      西城国税局有关领导对此次BI(商务智能)项目的引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该局领导强调:“税收事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借鉴SAP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成功经验,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我们西城国税的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税收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SAP中国区副总裁张雪峰也表示:“SAP在西城国税的成功上线,开创了BI在中国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先河。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不断加大,以及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历史使命的要求,中国的各级政府机构面临着种种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挑战。SAP一直致力于帮助全球的企业应对管理变革,我们希望能够运用SAP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帮助中国的公共服务机构
    posted @ 2007-09-03 07: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SAP此次推出的CRM服务包括托管服务与直接购买的内部部署(on-premise)两种。SAP高层称所谓的“独立拥有”模式在带来更高可获得性的同时还会降低风险。使用多重拥有基础构架的真正的托管服务允许托管方在同一服务器架构上拥有多个客户,这种方式也相当安全。

    然而在CRM订制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Salesforce.com近期也推出了全新的CRM服务,有可能会减弱公众对“单纯”托管服务的热情。其它还有几家厂商也推出了CRM托管服务。微软去年向媒体承认,也正在研发多重拥有CRM解决方案,代号为“Titan”,但微软近期更多地强调内部部署CRM服务。

    SAP最初计划于去年秋季推出CRM托管服务,但事实是它已经推迟了几个月。此次推出的是 SAP Sales,即管理客户、联系和渠道等的解决方案。该公司于本周三在Palo Alto和纽约两地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增加市场与分析解决方案。

    近期,SAP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渠道友好”型强兼容销售模式,这些措施受到了系统提供商及其它合作伙伴的欢迎。

    在此之前,SAP没有透露选择IBM作为其CRM托管服务伙伴的任何消息。事实上,IBM与SAP是长期的合作伙伴,自从甲骨文去年收购仁科之后,双方的伙伴关系似乎又加深了一层。例如,IBM为SAP优化版本DB2提供支持。另外,在CRM托管服务方面,IBM已经与Siebel Systems建立合作关系,但上个星期甲骨文最终对Siebel Systems实施收购之后,许多业界观察人士对于Siebel-IBM联盟的未来提出质疑。

    Salesforce.com 公司CEO马克-贝尼奥夫针对SAP的最新产品发动了猛烈攻击,他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称SAP的新产品没有任何创新,这封信随后被媒体公开。

    大多数业界观察人士对SAP进入CRM托管服务市场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凭借SAP在企业资源规划(ERP)市场的强大实力,新服务必将赢更多市场支持。SAP新CRM服务采取月收费制,每位用户每月的最低收费为75美元。

    posted @ 2007-09-03 07:1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家商业管理软件提供商,SAP与Oracle在诸多领域有着业务重合,双方多次因为在应用管理软件的座次大打口水战。在完成对Siebel Systems收购后,Oracle毫无争议地坐上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老大的位置,一向不服输的SAP也心服口服。
     
    不过,这家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迅速拉来IBM坐靠山,掀起了自己的反击战。

    Oracle+Siebel

    以数据库起家的Oracle的业务已经涵盖底层数据库、中间应用平台以及应用软件3个层面。众所周知,Oracle在数据库和中间件实力都不容小觑,相对薄弱的是应用软件,Oracle期望通过并购迅速增强其在应用软件方面的强力。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深谙,如果不能击败竞争对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收购。

    成功吞掉仁科(Peoplesot)后,Oracle的胃口显然更好,从2005年9月宣布收购Siebel Systems到顺利吃掉,Oracle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

    2006年2月2日,伴随着Siebel Systems公司股东投下的赞成票,Oracle完成了对客户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Siebel Systems的收购,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提供商,并不轻松的把老对手SAP甩在了身后。

    收购伊始,Siebel Systems公司CEO George T Shaheen 说,Siebel针对此次收购访问了一些客户,客户认为与甲骨文的结合有好处。尽管以前两家曾经是竞争对手,但两者互补性很强,甲骨文有数据库、中间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等产品,将会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支持。

    而Larry Ellison更是不止一次承诺,将照顾原Siebel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对Siebel的合作伙伴来说,甲骨文的全球布局和丰富的产品线,将有助于扩展投资的领域并把投资的效果发挥得更有效。

    SAP+IBM

    两年前,SAP一度声言要取代Siebel成为CRM业内新的王者。令SAP投资者郁闷的是,SAP不但没有超越Siebel,反而被Oracle挤上了CRM头名的宝座。

    并购Siebel Systems是软件巨人Oracle历史上第七宗大规模的并购。去年刚以103亿美元并购仁科,是收购狂人 Larry Ellison 打造“大而全”的公司的理念的产物。Oracle一系列的收购也招致了众竞争对手的泄愤,其中包括言辞激烈的SAP以及不露声色的IBM。

    近日,SAP携手其重量级合作伙伴IBM推出了CRM托管服务。事实上,SAP与IBM间的合作早已初露端倪。自从甲骨文去年收购仁科之后,彼此的合作关系似乎又加深了一层。双方都心照不宣一点,敌人的敌人应该是自己的朋友。

    此前IBM曾为SAP优化版本DB2提供支持,而在最新开辟的CRM托管服务方面,IBM已经与Siebel Systems建立合作关系,但当Oracle最终完成对Siebel Systems收购之后,“SAP+IBM”这一联盟随即呼之欲出。

    伴随CRM托管服务的推出,SAP新添了一系列“渠道友好”型强兼容销售新政,继续与Oracle争夺客户。SAP的CEO卡格曼表示,公司更加关注现有业务发展而不是通过收购。这句话无疑是含沙射影说给Larry Ellison听,Oracle在合并仁科不久后,就陷入了同SAP的客户拉拢战。SAP趁机推出了“安全过渡计划”,其优厚条件吸引不少原仁科用户投入自己的怀抱。

    SAP此次必然打算故技重施,在卡格曼看来,SAP的业绩已经再次证明现有业务发展的自然增长规律,无论对客户、合作伙伴还是股东都有益处。CRM托管服务,估计正是其所谓“现有业务的发展”。

    posted @ 2007-09-03 07:1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Oracle刚刚宣布要收购Siebel。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会使Oracle成为全球第一的CRM厂商,即使要2006年才会拿到官方授权。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说SAP正在加快步伐,希望有一天能取代Siebel成为CRM领域的领跑者。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合并后的Siebel和Oracle会胜过单打独斗SAP吗?我们都不清楚答案是什么只能拭目以待。但是,以独立的观点来评述她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为更好了解中国CRM软件商市场的现状,从而对中国CRM软件市场进行宏观的凸显,GCCRM进行了“中国CRM软件商调查”,厂商包括Siebel,SAP,甲骨文,SalesLogix,Microsoft CRM,Salesforce.com,金蝶,用友,创智和TurboCRM。调查自2005年2月17日起至5月25日止,问卷采取评分和开放式问题两种形式,通过在线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展开,评估十大CRM软件商。排除重复填写及被调查厂商填写的投票,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是基于443份有效问卷做出的,置信水平为95%。

    Siebel处于市场领先地位,SAP和Oracle紧随其后,三家国外大型CRM软件商以其优越的产品性能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取得了中国市场更多用户的青睐,尽管如此,要保持她们目前的各自的市场领先地位也并非易事,也就是说,她们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她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Siebel是市场领跑者,而SAP也正在加快追赶的步伐,再加上Oracle。而她们在将来的市场地位如何仍不明朗,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下文中,我们将得到Siebel,Oracle和SAP在产品调查、品牌形象调查、调查者的“第一选择”调查和“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调查中的排名情况。

    (1) 在产品调查方面, 十家CRM软件商产品得分中,Siebel以4.04位居第一,而SAP、Oracle分别以3.91和3.84的得分紧随其后。Siebel, SAP和Oracle以雄厚的产品实力,稳踞产品得分前三甲,分别高于平均得分(3.53)14%,11%和9%。

    (2) 在品牌形象调查方面,与产品得分保持一致,Siebel, SAP和Oracle三家软件商仍然雄踞品牌形象得分前三名,以无可批驳的优势继续领跑,Siebel, SAP和Oracle的品牌形象得分为4.05,4.03和4.03,分别高于平均品牌得分(3.59)12.8%,12.3%和12.3%。

    (3) 在被调查者的“第一选择”调查方面,Siebel继续领跑,但在第一选择上,Siebel明显加大了与其它CRM软件商的差距,在所有被调查者第一选择中,Siebel以30.34%的巨大优势独占鳌头,不仅与第二,第三阵营,也与同阵营的SAP(19.94%)和Oracle(11.24%)拉大差距,继续确立其在中国CRM软件行业的优势地位。

    posted @ 2007-09-03 07:1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随着甲骨文(Oracle)与Siebel Systems的合并完成,华尔街分析师也预测Siebel员工将丢掉饭碗。

    但以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著称的Siebel,可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分析师指出,甲骨文本身负责CRM的员工,也可能被取代。

    甲骨文公司计划在9日举行分析师会议,讨论两家公司的整合途径与事业展望。

    UBS分析师Heather Bellini在研究报告中预言,这起58.5亿美元的交易,可能导致员工总数4,686人的Siebel裁员60%。但前提是,此交易能在未来12个月内,让甲骨文的每股获利增加2至3美分。

    其他分析师,包括WR Hambrecht的Robert Stimson和Sanford Berstein的Charles Di Bona,也预测裁员。

    Di Bona说:“甲骨文在宣布这件交易时曾表示,希望减少一、两亿美元成本。我认为这将由两家公司一起分担,但甲骨文承受较大部份的压力。”

    Di Bona指出,甲骨文曾暗示将以Siebel的技术为CRM产品的核心,因此,甲骨文的业务和营销团队可能受害最深。Siebel的行政人员,如财务和人资部门,也将面临最重的裁减。

    Stimson则在研究报告中预测,甲骨文将针对Siebel的行政与后勤办公人员,“立刻执行一轮裁员”。

    他写道:“我们预估甲骨文将删减Siebel的运营成本约…3.5亿美元至4亿美元,以达成其缺省的合并目标。”

    根据Siebel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报的信息,该公司上个会计年度的前九个月,一般性与行政开支达7,600万美元,业务与营销成本为2.709亿美元,产品开发的作业支出达2.119亿美元。

    Stimson不只预测Siebel部分裁员,甲骨文去年稍早买进的仁科(PeopleSoft)和J.D. Edwards也难逃类似的命运。

    他写道:“我们已经听说仁科和J.D. Edwards的员工人数将进一步减少,时间可能在(甲骨文)开始执行其Fusion长期策略时。”

    Fusion是甲骨文的下一代企业应用套装软件,意在用新开发的技术,融合其之前收购的所有科技,成为一套整合性的产品。甲骨文拒绝评论裁员传闻

    posted @ 2007-09-03 07:1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为强化卷烟营销体系建设,卷烟流通企业在引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对营销、电话订货和物流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的流程优化,设计出了更加完善的分销系统和一套崭新的CRM系统,并实现了系统切换。

    从目前来看,卷烟流通企业启用的CRM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基础数据的录入、查询功能,销售业绩的查询、分析功能,营销信息的存储、共享功能,客户投诉与受理状态的查询功能和货源计划的管理、分析功能。但对于一套完整的CRM系统来说,它应该是集市场分析决策管理、销售决策管理、日常销售分析、客服状态分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所以说,目前大部分卷烟流通企业对CRM系统的应用仅是很少一部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营销人员思想认识不够、操作不熟练等因素外,来自CRM系统及企业其他相关系统本身的缺陷同样不可忽视,这些缺陷已经成为阻碍CRM系统完善的瓶颈。要提高CRM系统整体效能,就必须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

    建立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数据挖掘

    这是完善CRM系统效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历史的销售数据。自实施信息化建设以来,卷烟流通企业已经收集了大量的销售数据,这些由分销系统在平时的定单采集中得来的数据就是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二是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员共同参与,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数据挖掘专家参与进来。三是取得最高决策管理层的认可、支持和参与。数据挖掘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只有企业最高决策层高度重视,挖掘的结果才能真正为领导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增加在线分析工具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营销人员对CRM系统了解得不透彻,使用热情也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使用的CRM系统缺乏一个更直观、更容易操作的分析工具。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目前的CRM系统中增添在线分析工具。它在功能设计上以满足营销人员日常工作需求为目的,使营销人员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分析来快速、准确地获取服务对象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对零售客户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引入标准化概念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管理等社会实践中,以改进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为目的,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统一标准,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结合行业特点,以CRM系统为例,标准化就是把烟草行业从客户关系管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形成一定模式,并使之趋于合理化、长期化、可持续化,避免出现重复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更换各种新系统时,企业应尽可能地把已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功能进行标准化设计,以备日后使用。对于正在使用的CRM系统,标准化可以具体体现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例如将某些功能做成内敛的模块,提高其可复用率。这样,当以后反复多次涉及同一个问题时,就能够避免再讨论、再研究、再决策的过程,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整合数据平台并建立数据中心

    先来看看部分卷烟流通企业现行使用的各种软件:专卖、销售、分拣等软件操作系统,它们基本上都是“各成一派”。以专卖所用的软件为例,部分地市级营销公司所辖的营销中心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企业各部门负责信息处理的人员都是“各自为阵”,要查询其他部门的数据就必须进入另外的软件操作系统;企业各部门的数据基本上没有任何衔接,不能实现汇总分析。随着企业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逐步完善。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走在信息化建设前沿的行业,如金融、通讯等,无一例外都建有自己的数据中心。这里的数据中心,跟前文提到的数据仓库有所不同:数据仓库内存储的是以前的数据信息,一定时间内一般不会再导入新的数据,是相对静止的;而数据中心则是不断存储有效数据,是动态的。在数据中心,几乎可以查询到企业所需的任何信息。

    回过头来看看烟草行业导入的CRM系统。由于时间、金钱、人力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分阶段导入不同应用范畴的子系统,并将各子系统进行整合。但这些不同应用类型的子系统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软件供货商。所以,虽然各子系统都可以顺畅地独立运作,但彼此之间却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与查询,信息不能共享或共享不及时。要解决这个突出问题,CRM系统就必须与已有的呼叫中心、销售数据库及其他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建立数据中心。

    在提高CRM系统整体效能方面,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探讨,很多问题需要逐一突破。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把握大的发展方向,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结合优化的业务流程,搭建合理数据平台,从完善目前最迫切需要的系统工具出发,循序渐进地使CRM系统得到不断完善与提高。

    posted @ 2007-09-03 07:1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AMTeam.org消息:7年前,当Marc Benioff创立Salesforce.com时,就立志要终结软件销售模式。他预测,迟早绝大多数的企业会把管理自己的服务器或是软件应用的任务交给象Salesforce.com一样的公司。近年来,Salesforce.com的发展令华尔街吃惊,但是业内大规模地向他预测的方向发展的速度似乎并不是很快。

    现在,这种情况也许会发生改变。今年2月2日,SAP公司惊人地宣布推出其第一款按需服务,这种服务整合了面向中小型企业的软件管理、服务和市场行销等。与Salesforce.com一样,SAP的CRM服务以订购模式出售,SAP的按需服务为每月每位用户为75美元,而Salesforce.com的则为65美元每人。

    SAP称,这种按需服务是一种新的应用“混合体”,旨在在客户的电脑上实现运作,SAP公司负责产品和技术部门的总裁沙·阿加西称:“这不是软件时代的终结,这是软件安装的另一种形态。”

    分析师称赞,SAP的战略应对挑战的一种务实表现。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分析,2005年按需销售仅占全球90亿美元的CRM市场的6%,在未来5年之内,其占有率会提升到25%,该组织的分析师Mary Wardley称:“这种情况对于SAP来说是一种局限性”。

    SAP对自己的举措也很低调,称绝大多数和大型企业购买CRM服务会从临时性向提前预定转型,SAP公司负责产品解决方案的执行副总裁Peter Graf称:“绝大多数的客户在整合其它程序时遭到了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通过这种不温不火的举措,SAP一方面向按需销售市场进军,另一方面也没有大张旗鼓,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分析师Jason Maynard称:“SAP认为,按需服务只是局部范围的业务,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如果我是SAP,我会把按需销售当做业内一种主要的潮流进行推广。”

    这种新的服务是否会在市场上取得胜利?分析师警告称,SAP的这种测试性举措会使其按需销售前景大打折扣。但SAP希望,一些使用传统的财务、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将会向CRM按需服务过渡。比如,DuPont称,公司将在使用Salesforce.com服务的部门继续推广这种服务,同时在其它的部门购买SAP的CRM按需服务。未来,公司将在CRM应用方面实现标准化。该公司的市场行销主管 Mike Michlovich称,在公司的后台SAP软件包中会整合客户和订购数据,这意味着SAP是优先选择。

    但Benioff指出:“SAP的举措是一种防御性的举动,我们正在渗透他的客户基地,客户意识到他们没有从SAP那儿得到想要的东西。”目前,Salesforce.com有1.87万客户,约35.1万个人用户。有50多个企业客户至少有600名用户,而大量的企业客户用户人数则达到了数千人。

    他意识到,在拥有SAP软件的企业中Salesforce.com的服务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这其中包括德国银行、德国邮电和沃达丰客户。但他预测:“如果一开始因为政治的原因我们推动失去一些客户,但最终我们还是会获胜。”

    随着SAP与Salesforce.com竞争的加剧,他们最激烈的较量将是与甲骨文的对阵。2月1日,甲骨文完成了55.8亿美元收购Siebel公司的任务,其取代SAP成为全球CRM传统软件市场的第一供应商。

    此前,甲骨文同时推出了传统和按需CRM产品。现在,通过整合Siebel公司,甲骨文会在传统和按需CRM产品市场与SAP的竞争中处于上风,部分原因是Siebel未来不确定因素得到了解决,客户恢复了对再次购买Siebel的产品的信心。甲骨文公司负责按需业务的执行副总裁Juergen Rottler称,甲骨文与SAP相比,在推动按需服务产品方面会更具竞争力,“我认为,按需服务是我们业务的未来。”

    随着SAP进入CRM按需产品市场,业内未来多了一丝光明,阿加西称:“我不知道未来5-10年会是什么样子,但与SAP只出售传统的软件产品的时代相比,公司未来肯定更具活力。”

    posted @ 2007-09-03 07:1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针对中小企业的CRM这块诱人的蛋糕,各家厂商都积极采取行动抢夺市场。

    包括 SalesForce.com 在内的在线 CRM 系统正在中小企业市场突飞猛进,并且已经威胁到 Siebel 等数家大型供应商的市场基石。Siebel 的应对措施是与 IBM 结盟并推出 CRMOnDemand.com 与 SalesForce.com 竞争在线 CRM 这一“软件即服务”的市场。SalesForce.com 成功的“No Software”营销战略已经在短短几年取得惊人业绩,它的产品易于部署、定制富有弹性且全球化,在欧洲、亚太地区对本地厂商形成较大压力,全球拥有11,000家客户并维持快速增长。随着 CRM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包括 SugarCRM、Compiere ERP & CRM 等开放源码的产品也在功能与价格之间的平衡上给 Onyx、Pivotal 等中端市场的领导者迎头一击。SugarCRM 提供了开放源码的 CRM 产品,Compiere 则提供了开放源码的集成型 ERP + CRM 系统,它们的成熟度由于开放社区大量开发人员的群策群力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SugarCRM 的客户数量在产品面世的6个月中,即获得了100个以上的部署站点。Compiere ERP & CRM 的下载量更是已经突破 750,000 次,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中小企业的 Compiere 部署站点已经超过4,000家。

    微软最近在亚洲地区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微软企业解决方案CRM软件解决方案1.2版。另外还推出Business Contact Manager,主要瞄准的是那些员工在25人以上的小企业用户,它具备了微软CRM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微软CRM避开其他CRM巨头所把持的中高端市场,面向中小型企业。

    Siebel推行“人人可用的CRM”战略,为此推出了Siebel 7.7、Siebel Analytics 7.7、Business Integration Applications 3.0和CRM On Demand。CRM On Demand是一款“几乎装上就能用”的互联网服务,用户快速部署之后可在使用之中体验其效果,并在以后随着需求的变化扩展系统。实质上,CRM On Demand是一项CRM的ASP服务模式,用户只需每月提供相应的服务费用即可享受CRM的功能服务,而用户数据必须寄存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说到底,CRM On Demand还是类似国内中小企业CRM的市场定位。

    SAP推出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中集成了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核心功能,以其高度集成性能的软件包打动中小企业用户。IBM也盯上了CRM软件市场,与C1ear科技公司签署一份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并推出针对中小型企业的CRM解决方案。

    2004年11月,为中小企业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月租型CRM出现了。月租型CRM是指企业不需要购买软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按月付费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目前提供月租型CRM服务的公司有XToolsCRM、SiebelCRM等厂商。
     

    不甘示弱——国内厂商积极参与竞争

     

    除国际巨头外,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CRM厂商,一类是专业CRM供应商所代表的TurboCRM、创智CRM 和业已转让的MyCRM,另一类是用友、金蝶等综合管理软件厂商从ERP向CRM的顺带扩展。大多国内厂商都定位在中低端市场,主要针对中小企业。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中小企业CRM系统的厂商,任我行宣布将其原名为"销售不败"的中小企业CRM软件正式更名为CRM Explorer,并推出了其最新版本 4.0。用友推出了“营销通”产品,该CRM软件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帮助企业在公司运营和产品销售两方面实现优化管理。联想也推出了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CRM产品,成为其IT服务战略的一部分。

    总之,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中小企业对CRM的需求更强烈。再加上受到国内外企业的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对CRM的应用会掀起一股热潮。随着应用CRM的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应会开始显现,会有更多的商家参与做CRM这块蛋糕,加速市场的成熟,共同把“蛋糕”做大,前景不可限量。

    posted @ 2007-09-03 07:1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业务的多样化和全球化在企业间的竞争中急剧增加。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在提高业务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掌握收入、成本、利润、欺诈风险状况,深入挖掘潜在商机,防止客户流失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做到领先于人。而要实时有效地对这些因素进行掌控,营销管理的信息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市场需求催生月租型CRM

    市场的需要催生了CRM,它的出现使企业的营销管理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化。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在实施CRM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CRM本身及后期维护管理的费用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庞大支出;传统CRM的实施要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规划和试运行等,是一项复杂耗时的工程,这对成长和变化很快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不适用的;作为最大数据采集者的Sales,由于传统CRM的复杂和机械而不能正确使用或不愿意使用,势必使CRM难以发挥其功能,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传统的CRM功能复杂,系统庞大,对于业务相对简单集中,基本限于营销管理的中小企业,无疑会造成CRM功能的闲置和浪费。

    中小企业需要的是快餐式的销售管理工具,而不是花数万元得到的需几个月实施和培训的复杂CRM软件。这些原因都大大限制了CRM在中小企业市场中的普及。

    然而,随着月租型CRM的出现,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目前,活跃在市场中的月租型CRM系统从功能上已经得到,这些系统包括了传统CRM大部分的模块功能,包括客户和联系人的管理模块、销售机会模块、合同模块、服务模块、市场模块、费用模块、分析模块等,这些模块能够记录中小企业关于客户的所有关键数据。

    使用月租型CRM,企业用户按月支付租用费,供应商负责以B/S的方式提供CRM软件和系统服务给企业。通过互联网,企业的销售人员或管理者通过各自的账号,分不同的权限来管理个人或整个企业的客户关系。

    与此同时,月租型CRM系统还可以集成E-mail、短信等等多种渠道,把客户在接触、采购、送递及服务方面的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对客户进行分析;把客户的需求进行归纳;对客户的群体进行分类,从而采取个性化的服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长期的发展中获得价值。

    使用月租型CRM,企业可以免去传统CRM应用的高昂费用和风险,如软件购买的费用、服务器购买的费用、安装调试花费的时间、专业人员的维护、应用成败的风险等,只需按月付很少的租用费即可。同时在租用期内,用户还可以得到免费的CRM系统升级。这些都符合中小企业对实用软件成本低,效率高的要求。

    中小企业需要“快速实施和简单易用”

    月租型CRM的实施不需要架设服务器和安装调试,其实施过程非常简单:在签署了租用合同和商业数据保密协议后,客户只需短短的几天时间,CRM系统就可以正式启动运行了。

    与传统CRM相比,月租型CRM在功能设计、人机界面、在线说明等部分都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其界面基于网页的设计,在充分考虑企业员工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拥有清晰的结构,简单易用且设计贴近员工应用习惯,使CRM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全和最快访问是关键

    解决租用的顾虑,是实施月租型CRM的核心问题。

    月租型CRM拥有和网上银行相媲美的安全保障系统,并采用了“隔离引擎”技术确保客户商业资料的安全。其作用是把用户最重要的商业数据保存在用户的本地电脑上,而在服务器上保存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序号,用户同时使用本地数据和服务器上的数据,彻底保障了用户商业数据的安全性。

    同时,对服务器上的数据系统还会进行自动定时备份和容灾备份,为客户的数据安全加上多重保险。市场中的一些月租型CRM系统,如XToolsCRM,为保障客户访问的速度,还提出了“全网段”的概念,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架设了服务点,保证在任何地方访问CRM服务速度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何选择租用CRM服务

    一、服务的专业性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产品服务一定要选择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判断软件服务商是否专业,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租用型产品是基于互联网在线使用的,因此租用型产品最容易实现升级。可以从产品的升级频率和次数看出服务商对租用型产品的持续开发投入。

    其次,如果租用软件服务是主营业务的话,服务商将不断投入,达到产品和服务的最优。租用型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安全性和负载性,以及产品的成熟度;因此产品选择上应该选择只做租用CRM的服务商,尽量避免将项目型产品装到外网服务器按租用模式进行运作的产品。

    此外,从服务上讲,由于租用是主营业务,服务上应提供全面和不间断的技术应答,及时解决客户在使用产品中遇到的困难。

    二、使用效果

    使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CRM投资是否有效,一线业务人员是否愿意使用。

    使用CRM系统的速度

    月租型服务的软件系统是安装在互联网上的,其速度分为两个方面,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和网络传输速度。

    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并不好判断,因为一台系统的速度会随着用户量的上升而下降,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就会严重变慢。那我们必须了解,服务商目前的客户量大约是多少。另外,也有必要知道,如果服务商的客户达到服务器无法负载时,会如何保证用户应用的措施。

    网络的传输速度来比较好判断,一般租用型产品都提供试用,使用的时侯可以直接感受到。对于中国网络的现状,南北电信的特殊情况来说,一些专业的租用型产品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全网段”的服务器布局,就是在全国各地建立服务器。总有一台访问速度快,对于这种服务器格局,能够大大提高网络传输的速度。

    三、安全性

    租用服务的安全性是用户最为看重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了解:

    传输协议加密

    首先,要看租用CRM提供使用的协议,是https://还是一般的,别小看这个s,这表明所有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是加密的。如果不加密,网上可能有很多间谍软件能够轻松劫取数据,甚至是用户名和密码。

    其次,传输协议加密还要看是否全程加密,即软件的各个部分都是https://协议访问的,有部分软件只做了登录部分,这是远远不够的。

    服务器安全证书

    服务器安全证书是用户识别服务器身份的重要标示,有些不正规的服务厂商并没有使用全球认证的服务器安全证书。用户对服务器安全证书的确认,表示服务器确实是用户访问的服务器,此时可以放心的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彻底避免信息泄露。

    数据的备份机制

    服务商的数据备份应该是完善的,用户必须了解自己服务商为您提供了什么样的数据备份机制,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如何恢复数据等。

    运营服务系统的安全

    在评估租用型产品安全度时,最重要的是看公司对于服务器格局的设置。其服务器应为单一用途。试想,如果一台服务器安装了租用系统,但同时又安装了网站系统、邮件系统、论坛系统……他还能安全吗?越多的系统就意味着越多的漏洞。

    因此,可以认为一个优秀的软件租用运营商,运营服务器和网站服务器应该完全隔离的,甚至域名也应该分开。

    posted @ 2007-09-03 07:1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把脉CRM市场:平静不平淡(薛峰)

    2006-2-7 15:47:53【作者】 AMTeam.org 【进入论坛】
    本文关键字 待发文章 主页

    曾经作为新闻热点的WTO一词到今天我们已经很少能在媒体上找到了,但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已经很能明显感觉到,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都很难独树一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过去的优势资源转向今天的客户竞争力。

    CRM作为一种在“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全新营销方法,是以客户为管理对象,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发生、发展,全面管理企业市场营销及服务的全过程;根据客户状态的变化定义业务职能,完整记录客户信息和客户价值状况;基于客户价值变化制定业务策略,以提升企业竞争及盈利能力。

    早在2001年,赛迪顾问(CCID)发布的《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中,就特别强调CRM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在CRM进入中国5年后的今天,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下面笔者将就对2005年CRM市场的一些观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市场走向成熟

    1、更多企业开始规划应用CRM

    与5年前厂商通过媒体及各种市场活动大规模推广CRM管理理念而企业却很少付诸行动相比,近两年来CRM市场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从TurboCRM全年获得的客户主动问询(call-in)情况来看,2004年有1100多家企业主动联系TurboCRM,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在规划CRM应用时,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管理现况以及存在的管理困惑等,主动与CRM系统供应商联系,寻求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2、企业CRM成熟度明显提升

    2005年CRM市场的企业成熟度明显大幅提升,这也是CRM市场最重要的变化。记得在5年前,CRM理念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多数企业还不是十分了解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新兴的概念。那时候厂商的主要工作是做理念普及,需要不断的通过各种传媒、活动等手段培育市场。今天,我们高兴的看到很多企业已经成长为CRM系统的专业客户了。当这些企业与CRM供应商接触时,他们已经不再问CRM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上CRM?而是更多就如何实现客户信息整合,如何控制业务过程,如何减少因人员变化造成的客户流失等专业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从TurboCRM的统计数据观察,有超过40%的企业在与TurboCRM接触的第一时间就对CRM建设具有初步的规划,不少企业已经能够根据自身的管理现状,明确提出最需要改进的管理症结,这为后期的CRM成功导入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客户自发提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整合的客户信息,将原本零散的客户信息以企业资源的形式进行归档和维护;

    精细化管理销售过程,能够透视各地销售业务的过程进展,控制风险提高销售成功率;

    全面管理服务请求的处理情况,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等。

    下面是一家企业在TurboCRM网站上注册时填写的信息,“我公司是专业从事现代办公设备、电脑、外设、数码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现有客户近XX多家,分布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保险、医疗卫生、军队、大中小学校、个体文印店等,希望贵公司能在以下方面给予帮助:1、建立公司内部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制度;2、随时随地掌握了解客户的各种信息;3、提升公司形象和效率、利润。……”虽然文字不长,但企业对于CRM的理解以及自身的需求已经跃然纸上!

    同时,在CRM系统上线应用之后,企业在应用CRM提升自身业务方面也体现了相当的成熟性。在一次TurboCRM对客户的回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企业不仅为了在全公司推行CRM应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与考核规则,更利用CRM系统的规范管理和业务复制能力在短短3个月内成功新建了5家办事处。

    3、CRM应用引向纵深

    较前几年的市场,只有电信、金融、高科技等为数不多的行业比较关注CRM应用,而今天,CRM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更多的传统行业。仅TurboCRM公司,就在航空、外贸、制药、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工程机械、教育、专业服务等更多的行业建立了不少的成功用户和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品牌形象。

    同时,很多企业在完成了前期客户信息整合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之后,将CRM应用持续深化下去,现在已经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开始应用前期累积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挖掘,利用向上销售、交叉销售等手段,帮助企业寻找更多的商机。

    二、厂商不断发展

    1、CRM系统快速进步

    总体感觉,今年的CRM系统提供商都相对比较务实,没有停留在价格战或者广告战的低层次竞争,相反,这些企业大都在刻苦修炼内功,将更多精力投入在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和高适用性解决方案的层面。

    2005年对于一些CRM软件厂商也是快速发展的一年,例如TurboCRM在积累了众多行业和大量企业客户管理经验之上,推出了架构完整、功能全面、具有良好伸缩性的最新版本,以支持用户企业的快速变化与成长。系统在企业多业务模式数据融合、客户生命周期全程管理、企业业务过程精细化管理、全方位客户接触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化、邮件管理、工作流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显著。

    2、品牌格局日渐明朗

    2005年中国CRM市场品牌格局已经渐渐清晰。首先是以Siebel、TurboCRM1等为代表的只专注CRM领域的中高端CRM系统供应商,这些企业定位专业,所有业务都是围绕客户关系管理这一领域展开的。他们所提供的应用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CRM系统,还包括与客户全面接触的呼叫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智能(BI)系统等等。客户选择他们的理由十分明确,就是因为他们专业。同时,市场中还有SAP、Oracle、用友、金蝶等ERP厂商,CRM作为其业务拓展的一部分,可以利用已有的客户资源挖掘关联机会,形成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此外,在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市场中,也活跃着大量的软件提供商,比如以Salesforce、商能、奥汀等为代表的众多厂商。中小企业需要的产品功能相对简单、灵活,对产品易用性要求较高,价格也相对低一些。

    3、中高端和低端CRM应用加速分化

    与客户的成熟与理性相对应的是,中高端和低端CRM应用加速分化。经过5年来研究机构、媒体、专家及厂商的共同培育,客户已不再盲目选择不匹配的系统提供商。在集团型或大中型企业,由于自身的业务特点,如业务(产品)线多、分支机构分布广、业务复杂、人员规模大、业务过程管理要求高等,自然会定位于中高端CRM应用,如果是中小企业,基于其信息化基础和投入等多方面考虑,也会明确倾向于以完整客户信息记录等基础应用为主的低端CRM应用。从2005年各家产品来看,中高端和低端CRM应用区分十分明显:

    中高端CRM厂商以“知识、方法、经验”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应用规划、软件产品、咨询实施及增值服务”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而低端CRM应用由于软件价格、服务成本及用户企业信息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更多的是以交付软件产品为核心的系统初始化和软件培训。

    大中型企业由于业务复杂,更需要功能全面的CRM系统,支持从客户接触开始、到客户信息整合和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流程管理、以及最终实现“让数据说话”综合分析企业的各项运营数据及客户价值变化状况,完全覆盖企业今天的CRM应用目标,同时支持企业未来的扩充应用。

    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多条业务线(产品线),不同业务线的运营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业务流程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中高端CRM应用必须支持多业务模式的企业应用。

    大中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区域分布广、业务人员众多,因此中高端CRM系统必须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用多层结构设计,支持多区域同时使用及众多业务人员同时使用。

    由于大中型企业的业务数据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中高端CRM系统需要在负载大量业务数据(如:百万量级的客户、产品数据,千万量级的订单等数据)时,系统可高效、稳定运行。

    中高端应用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机制,系统要提供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口令验证、数据加密等多种技术,确保系统数据安全。

    中高端应用不同于低端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级”应用而不是“部门级”应用,它需要良好的开放性、需要提供EAI系统与OA、ERP、财务等系统无缝连接、整合应用。

    三、CRM产业链渐成规模

    根据TurboCRM获得的资料发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基于CRM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已经出现的专业从事CRM相关工作的各种机构包括:专业媒体(含IT类和管理类媒体的CRM专栏)、专业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研究与评测机构、独立咨询顾问、系统集成商、通用CRM软件供应商、行业CRM软件供应商、定制CRM软件供应商、CALL CENTER厂商等等。

    专业媒体在CRM概念的普及和推广方面持续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在IT类媒体中对CRM产品的架构、技术发展趋势的介绍正在逐步转向案例研究;无独有偶,管理类媒体也同样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方式、成果和未来发展表现出了相当的关注,可以说,在两类媒体上,虽然切入点有所差别,但是对于成功的CRM案例和应用实践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部分媒体还对重点行业的CRM实践投入了更多调研,这些行业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高科技制造、快速消费品等行业中。

    同时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CRM产业已经能够支撑起像CCMworld、CTI论坛、GCCRM这样专门化的研究机构和信息平台,为厂商、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及业内最新咨询。他们作为产业链上多方信息的集散地,为CRM领域的各家供应商及终端企业提供了交流平台,同时,也见证了CRM作为起源于国外的管理思想,是如何逐渐与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

    2005年以来,CRM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咨询顾问,虽然这些顾问或其依托的研究机构目前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他们能以独立的第三方姿态存在并发展,为企业提供独立于厂商的专业咨询服务,这一点本身也表明了CRM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高兴的看到CRM市场依然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可谓“平静而不平淡”。总览2005年的市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令人可喜的现象:一方面是客户在市场的培育下日渐成熟;另一方面,系统提供商也由于市场的规范而越来越专业,更加注重修炼内功,围绕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在日渐成熟的客户和更加理性的供应商这一对市场主体因素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CRM在未来的二、三年内,一定会成为管理软件领域继ERP之后的又一个巨大市场。

    posted @ 2007-09-03 07:0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月租型CRM登陆中国

    2004-11-5 12:40:54【作者】 AMTeam.org 【进入论坛】
    本文关键字 业内新闻

    AMTeam.org消息:2004年11月,在中国软件市场上,为中小企业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月租型CRM出现了。据了解,月租型CRM是指企业不需要购买软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按月付费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目前提供月租型CRM服务的公司有XToolsCRM、SiebelCRM等厂商。

    首先月租型CRM是企业级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的销售人员或管理者通过各自的帐号,分不同的权限来管理个人或整个企业的客户关系,此系统全面包括了传统CRM的所有的模块功能,这些模块能够记录中小企业关于客户的所有关键数据,包括客户和联系人的管理模块、销售机会模块、合同模块、服务模块、市场模块、费用模块、分析模块等。

    其次,企业主可以按月付费使用此专业的CRM系统。这样免去了中小企业主在使用传统的CRM时所带来的费用和风险,比如高额的软件购买费用、购买服务器费用、安装调试花费的时间、专业人员的维护、应用成败的风险等。这样,企业主可以完全自如地管理客户和销售团队。

    作为月租型CRM系统的推行者,XToolsCRM大力倡导此模式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应用和普及,并且受到了众多中小企业主的认同,在北京召开的XToolsCRM媒体见面会上,其官方发言人解释“为什么XToolsCRM在中国受到如此的关注和认同”的时候说:“长期以来困惑中小企业CRM系统实施的种种问题,在租用型CRM面前却迎刃而解,关键是XToolsCRM拿到了开启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钥匙,那就是低风险、低成本、高品质。”

    业内认为,中国400万中小企业这个世界举足轻重的市场,是月租型CRM最受欢迎的肥沃土地,XToolsCRM在中国欲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夺取CRM市场上利润丰厚的一块市场

    posted @ 2007-09-03 07:0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进行CRM需求的评

    你的组织真的需要进行CRM需求评估(CNA)吗?需要怎样的范围(及费用)呢?和很多事情一样,这都是视情况而定。

    刚刚开始CRM的企业会感到CRM的机会的果实挂的很低就在眼前,不需要说明分析。其他的想要到达下一个层次的企业,会发现结构化的需求评估对于优化他们的CRM投资非常重要。

    确定实施CRM的时机

    CRM需求评估的目的是确定CRM的相关时机,制定出规划和项目以利用这些机会、并且为执行评价和确定他们的优先顺序,这样CRM需求评估交付是以一个有优先次序的CRM项目或是一个带有时间线的实施路线图。

    “最重要的事情是预先确定你要解答的问题,对于很多的组织,第一个是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提高客户体验获得或节约更多钱。’” Forrester的副总裁Erin Kinikin说。

    沿着这些线索,CNA解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的客户真正需要和看重的?” CRM准备工作和业务的综合调研会将调查的层次引入CAN的客户需求和驱动需求中,以彻底的分析内部的客户交互数据,包括历史记录和客户服务记录等,来开始是非常有用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你的客户,不要忽视了你自己的客户数据,许多组织已经有了原始数据,只是他们没有研究过。” Kinikin说。

    不去分析历史交互记录信息,外部咨询顾问和市场调查者经常忙于收集已满足的和未满足的客户需求,以及它们后面的价值。这个发现的第一阶段应该是从面向客户的内部员工处收集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是销售组织和客户服务组织。

    外部咨询顾问的角色

    “内部调查是必须的,但是不够,做完内部访谈之后还不能停下来。” 德勤的负责人John Powers说,第二步就是要会见或调查几个现在、过去和将来(目标市场的潜在客户)的客户。

    聘请外部咨询顾问的原因包括他们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客观性和他们权威的方法论。其他的原因包括能够在内部和外部参与者偏见和压力之外找到根本的原因和驱动力,而不是接受人为的答案。

    例如,“给我提供更低的价格”的回答很少与一个客户的真正或主要的需求一致,要理解深层的价值和动机需要不断的沟通。内部员工通常在有效引导这个发现阶段的客户反馈信息上有过多的防卫心理。

    在较大的客户样本和重视定量结果的项目中,市场调查公司会使用,“我们抽取了我们规定中的25%来做这个调查。”Powers说,他们出比咨询顾问低的钱的原因是应用调查员进行的大的客户样本容量调查。

    执行CRM需求评估方面,解决确定CRM相关的机会和开始项目和规划的程序并利用它们的步骤。而在第一轮深入的数据收集之后,有必要把信息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下。在CNA的下一步中,为改进而分析和评估客户相关的机会是第二部分的主题。

    进行一个重大的计划

    “内部收集客户认识与外部调查收集的第一手信息的比较会让管理层大开眼界,” 德勤的高级合伙人Ralf说。

    考虑到收集无偏见的客户需求和价值的信息是很困难的,要决定跟踪哪个机会将更加的困难。

    “这很不容易,但是经过充分努力,大计划是可以创建出来的,” Forrester副总裁Kinikin说,“每个机会怎样做都要与竞赛对手进行比较,它的成本和利润,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和公司的战略目标。

    很相似的,一些CAN调查产生的销售机会的成本远高于它们可能的利益,有的可能组织上太分散,要求太多的文化变革,有的与公司的整体战略不一致,有的不能从将受它影响的业务单元获得足够支持。

    CNA调查、分析和确定优先顺序的最终结果将是CRM项目表并且可能是带有时间表的每个阶段的执行计划。CNA的结果要定期的重新分析,以使客户驱动重新生效以及确认或重新确定项目的优先顺序。根据业务和目标市场的不同,每一到两年要进行一次新的CNA。

    终于有了结果

    CNA经常忽视的一个方面是企业文化,内部人员必须从开始就该参与到评估备选方案中。有挑战性的找到一个可以获得所有输入(客户想要什么,竞争在做什么,组织准备好做什么以及组织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的内部人员并交给他一个计划,Kinikin说。

    CNA团队中最少要有50%的成员是内部人员,这部分人中至少50%应该来自被CNA机会影响的业务单元,Kinikin说,把CNA全部交给外部咨询团队是大家经常犯的错误。

    为CNA收集客户输入的信息看起来很明显,但是许多组织,可能达到50%,没有认识到这种需求,“我们知道客户需要什么,”他们说,可是,“我们建议我们的客户做这个调查,” 德勤John Powers强调,“我们在做调查时经常发现一些重要的,意想不到的和预料不到的客户驱动力。”

    收集和分析客户输入的信息确实很困难、费时间和成本高。同样还会造成德勤的高级合伙人Christie Smith所说的“快速印象时间问题”,她介绍说,在很长时间内执行一系列客户评估,可能要六个月或是典型的一到三个月,以得到一个准确的趋势预测。

    对平衡的打击

    另一个常犯的错误,Kinikin说,做太多的机会收集和太少的分析和设定优先顺序。

    “CNA倾向于生成一个长期的CRM项目意愿表”而不是一个短的表,她指出,“对任何一个组织,理论领域内有帮助的CRM活动是巨大的,但是,企业因为预算和文化变革的原因能够做好的部分是相对较小的。

    一个彻底的CRM需求评估的成本只是整个CRM规划的以一小部分(2%-5%),但是,如果做好了,它会为企业在最高优先级和最大的收益领域的努力提供关键的信息。

    叶开观点

    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CRM,为了门面或者追随别的竞争对手而盲目进行CRM是不可取的。从企业长远规划出发,了解企业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很多企业恰恰忽略了对企业自身需求的评估,在没有清晰定义和准备把握企业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和真正需求之前,任何有关CRM部署的事情都是草率的。

    在建立CRM目标和进行需求评估时,可以有效的引入外部顾问,毕竟内部角度不容易全面中立的剖析企业的需求,合理使用外部咨询顾问可以避免当局者迷的情况。基于全面的需求和数据的分析,从而能够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更长时期的、能够准确把握趋势预测的CRM计划。

    需要看到的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市场和业务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对需求评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也需要引入长期的管理咨询服务。

    posted @ 2007-09-03 07:0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2006年中国CRM市场五大挑战

    挑战一:有效与失真数据并存

    挑战二:想象一下你正在为另一个欧洲服务

    挑战三:本土企业之全球化与跨国企业之本土化

    挑战四:外国厂商垄断大部分,除了少数特殊行业

    挑战五:CRM等同于软件或呼叫中心

    posted @ 2007-09-03 07:0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奇瑞CRM的选型实录:了解客户是成功之本(一)

    posted @ 2007-09-03 07:0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CRM的成功实施在于循序渐进

    国内的CRM市场究竟怎样?如何才能真正提高CRM的实施成功率?

    CRM行业这几年走过的路并不顺,从2000年以来,全球CRM行业经历了3年时间的负增长。但是就像经历了很多曲折后走向康庄大道,2005年的CRM市场却是不同的景色。8月3日,SSA Global与客户关系管理(CRM)解决方案供应商Epiphany宣布签署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SSA Global将收购Epiphany。

    越过2004年的前奏,CRM市场将在2005年进入真正的竞争,这场逐鹿中原的厮杀将会比以往的每一年都惊心动魄,其结果必然是此起彼伏、强者生存。国内的CRM市场究竟怎样?如何才能真正提高CRM的实施成功率?日前,SSA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Graeme Cooksley先生来到中国,而记者也有幸采访到Graeme Cooksley先生。

    收购是双赢

    对于此次收购的原因,Graeme Cooksley这样解释道:“我们希望提供给客户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发现客户实际上需要的是从前端到后端的一站式服务,他们希望的解决方案既覆盖供应商也覆盖到顾客,既覆盖零售也覆盖批发,既覆盖制造业方面也覆盖消费者的这些领域,他们也希望所有的这些服务是从一个供应商那里获得。”

    而对于Epiphany这个公司,Graeme Cooksley认为,这个公司的产品非常好,对SSA来说,这是进军CRM市场的一个较好的机会,通过收购这家公司可以让SSA跟更多的电讯公司建立起业务联系,尤其在中国市场,Epiphany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让SSA垂直地进入到这些行业当中。而通过收购Epiphany,实际上也可以让Epiphany的能力充分的在SSA的规模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得到发挥。

    CRM的成功在于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国内企业在实施CRM的时候,风险问题是相当突出的,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企业对于CRM系统的不满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Graeme Cooksley这样说道,“SSA的方法就是在企业实施CRM的时候,逐步逐步地推进,我们跟客户讨论你现在的业务当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你希望在CRM实施当中在哪方面的收益最快地体现出来?我们总是问他们这些问题。”

    当谈到失败的原因时,Graeme Cooksley这样总结:“我觉得失败的原因通常有几点:首先,CRM包括了很多方面,里面既有配置的问题,也有客户的业务流程问题,还有客户的软件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经常跟客户讨论,你现在的业务当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你希望在业务实施当中在哪方面有最快的结果体现出来?比如说你是一个制造商的话,我们觉得最迫切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配置问题;你如果是在电讯行业或者银行业的话,那么你的呼叫中心的问题可能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我们经常帮助客户抓住最重要的一点,然后集中一点去实施,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把一个大的项目分为各个小的部分,然后在已有的成功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很多失败都是因为一个时候你所期望做得太多太大。”

    Graeme Cooksley相信,现在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善,有些企业做得不错,但是另一些则没有那么成功,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能解决内部的问题”。

    “同时,在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比较糟糕的项目管理,同时在计划方面也可以说是缺乏的,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是需要SSA公司和客户双方都能够专注于这一项目,还要制定很好的计划,然后要保证人们能遵守这个计划,有的时候我们要拓展我们的软件,来改变流程,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是根据流程倒过来改变软件,所以这个往往会导致失败”,Graeme Cooksley认为,“我觉得这里关键的一个就是项目的管理,这里面很明显要有一个项目的团队,要有一个项目的团队的经理人,这里面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同时也要制定一个进程表,然后按照这个进程表每个阶段来进行查验和实施。这里面的一个关键就是规划,项目的管理,然后是具体的落实。”

    关键还是灵活

    “SSA的研发是全球化的,我们的经验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实施的经验”,在谈到CRM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灵活性时,Graeme Cooksley强调,“但这并不等于把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套用。SSA会去了解全球各地的不同的情况,了解各地客户具体的要求,这是SSA非常强调的。而且我们知道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像在全球发生的一样,是很快的,这里面需要有灵活性,所以每一天我们都要求有新的开发项目进行,同时能给我们的客户更好的支持。这里面强调要有灵活性,我们把灵活性这个特点配置到我们的系统当中,这样的话才可以使我们一方面采纳全球范围内的最佳的做法,另外一方面适应客户具体的要求。业务流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是一直有的,所以SSA总是尽量把客户的要求吸收过来,纳入到我们的研发当中。”

    “还有一点,我们的系统是非常灵活的,我们的这个软件不需要调制,只需要加一点,随时灵活的加一点,使他总是能够适应业务具体的需要,来进行必要的调整。”Graeme Cooksley补充道。

    posted @ 2007-09-03 07: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2005年最轰动的管理软件新闻无非是刚刚发生的价值58.5亿美元的收购,Oracle将CRM应用程序排名第一的Siebel合并。虽然日况愈下的Siebel被收购是迟早的事情,但这种事情来临的时候,还是给整个业界带来不小的震撼,甚至是致命的变革之始。

    Oracle正努力成为大象?

    仅仅八个月前,Oracle通过漫长的交锋正式收购了另外一个竞争对手peoplesoft,而PeopleSoft在CRM市场排名也在三甲之内,从而在连续合并PeopleSoft和Siebel之后,Oracle自然成为全球CRM应用软件供应商的第一位。

    回首看甲骨文公司九个月内、六次收购,总价值超过170亿美元,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收购Siebel之后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埃里森说:“凭借这单一举措,甲骨文一举成为全球头号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软件公司。Siebel的4,000个应用软件客户和3,400,000个CRM用户巩固了我们在北美应用软件市场老大的地位,我们离全球应用软件市场第一大公司的位置越来越近。”

    然而,从甲骨文公司的发展战略看,收购远没有结束。9月23日,埃里森在甲骨文全球技术开发大会(Oracle OpenWorld)上表示,要完成公司资产由150亿美元扩大到300亿美元既定目标,仍需进行更多并购行动。埃里森表示,“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并购行动”。但对于甲骨文而言最大的挑战却在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还要保持40%的赢利率。

    收购仁科及Siebel并购的最终完成将帮助甲骨文完成上述目标,尽管在消化Siebel的过程中甲骨文不会再进行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宗并购,但不排除Oracle继续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收购。

    事实上,甲骨文公司正在努力成为一只应用软件市场的大象,而这只成长中的大象对于应用软件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是怎么样的?这次交易意味着什么?企业在选择应用软件最终会剩下几家可选择的对象?甲骨文会不会为快速增长的大量进食而消化不良?

    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一只大象了。

    应用软件市场的变化

    要评估这次并购,就要看整个应用软件市场。在企业应用软件中,CRM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增长也最快。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04年CRM的市场份额超过80亿美元,而到2009年,可能达到100亿美元。在ERP等领域的市场开始平稳增长之时,CRM成为应用软件厂商关注的焦点之一,自然都是摩拳擦掌势在必得。

    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利润丰厚,这已是埃里森及公司不断进行并购的基本信念,甲骨文三分之一的营收来自于应用软件市场,但该市场贡献的赢利却超过了40%。但是Oracle在CRM市场的表现一直比较郁闷,即使在收购PeopleSoft之后也无非还是CRM市场的3号4号选手,但是在收购Siebel这个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的角色之后,Oracle就名正言顺的成为领先者,可以在高端与SAP、中端与SalesForce来有力的抗衡竞争了。

    此次合并之后,CRM竞赛就很快的黯淡无味了,只剩下仅有的2家:SAP和Oracle,如果暂时不考虑那些快速增长的在线租赁软件商。而且巧合的是这2家都不是以CRM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应用软件厂商,其核心均是ERP,CRM最多只能是第二核心甚至第三核心,这是否意味着CRM市场的死亡?

    Siebel的大部分创始人和职员来自于Oracle,所以二者的争斗历来像是同门厮杀。但是无论如何,Siebel在CRM行业里面逐渐迷失,被Oracle收购并非坏事。Siebel已经跟SAP和SalesForce面对面的开战过,但是损失惨重。不仅仅客户份额被ASP模式的SalesForce抢走很多,而且在今年第一次被SAP超过仅仅成为CRM市场的第二名。

    对于现有的客户不一定非要抛弃Siebel。一些Oracle的竞争对手,比如SAP和微软会提供Siebel过渡服务来协助客户从Siebel产品迁移到它们的产品,但是Oracle公司不会放弃Siebel系统,而且还有很多优秀的独立的系统集成商会帮助客户继续用好Siebel并且帮助那些不想继续使用产品的客户。从JDE和PeopleSoft被并购后看,这方面的影响不是很大,反而促进了一批新的系统集成服务市场。

    各种动作和声音都表明CRM行业开始成熟,CRM也不再是以往企业的香饽饽。大部分企业开始认同:CRM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应用,而不是最新最酷的技术。单纯从技术角度已经很难区分一家系统与另外一家系统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每一个产品都在共享相同的DNA,随着这次Siebel被收购,意味着CRM淘金热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整合成为主旋律

    如果说2005年企业应用的关键在于什么?那就是整合!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方面,信息孤岛和数据冗余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整合成为企业应用的主旋律。

    以前,大型企业在选择应用软件时会选择各个领域的领先者,如ERP选SAP、CRM选Siebel、SCM选i2、HR选PeopleSoft等等,期望能够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最佳业务应用。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痛苦使企业逐渐意识到整合是最主要的,系统之间的整合是浅层次,而直接采用一套整合的应用系统才是长期的选择。

    基于整合的主旋律,应用软件市场逐渐显亮出SAP和Oracle,而微软也整合了不同领域的应用软件,以中低端市场的姿态切入进来,其整合的能力虽然不足以撼动目前二强的地位,但是未来的变数却是不可知。

    从整合的角度而言,Oracle获得了更完善的CRM功能和随需定制的在线客户,Siebel获得了一个整合的商务应用套件里的关键位置。客户可以获得更多整合的CRM和商务应用功能,而更多的行业经验和方案能够使客户更快的部署和获得回报。这是理想的前景。

    Oracle的业务范围将涵盖底层数据库、中间应用平台以及应用软件3个层面。需要看到,Oracle已经拥有众多的优秀的产品,但是没有更好的自动整合在一起。就像一辆保时捷被拆散了放在车库中,如果能够整合在一起并有效的磨合成熟,到那时几乎没有任何对手。

    Oracle引以为豪的是财务管理,PeopleSoft的人力管理,Siebel的客户关系管理,这些整合是艰难而且昂贵的,那么Oracle会如何选择?是基于一个开放的平台整合三者?还是各自放飞呢?

    虽然从技术宣传上看,Siebel的CRM与甲骨文的企业应用软件及中间件共用了一个符合行业标准的架构,而绝大多数Siebel也是在Oracle数据库上运行的。而且Siebel公司总裁Thomas M. Siebel也表示,Siebel应用软件与甲骨文的开发能力相结合,会提升CRM产品的性能,为客户不断取得成功提供保证。而甲骨文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表示将利用Siebel业界最优秀的CRM产品,把这些产品作为Oracle Project Fusion CRM的中心部分。

    9月21日,甲骨文公司在甲骨文全球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宣布,推出PeopleSoft Enterprise CRM运营状态显示板。这是Oracle Fusion Middleware上的首个Oracle应用产品,它同时再次证明了甲骨文公司对PeopleSoft Enterprise客户群的承诺。按Oracle官方的观点PeopleSoft、Siebel融合到Oracle Fusion中间件平台上成为可能,实现只是时间和成熟的问题。

    并购之后的作业

    并购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为什么并购?并购之后的裁员等等,都是一系列问题。Oracle并购Siebel自然也是众说纷纭。

    如果结合不久前的PeopleSoft的并购,Oracle的高层在谈及对PeopleSoft的整合过程中曾经表示:在一个月内快速的对PeopleSoft的组织人力进行调整和整合是合并成功的基础。人力调整意味着大量的裁员,PeopleSoft在合并后被裁员一半。

    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Siebel可能会在正式合并之后的一个月内大清洗呢?埃里森表示Tomas Siebel会到Oracle工作几年,如果是真的,那么Siebel将在1990年离开Oracle十数年之久再次回到Oracle。或许这只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而对于Siebel员工而言却不会有如此的待遇了。

    IBM和微软既是Siebel的大客户,也是Siebel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Oracle的死对头。这次并购将四者放到了微妙的位置。

    不知道Oracle如何面对IBM?Siebel与IBM合作随需定制的在线应用领域,IBM提供主机服务并销售Siebel在线应用,这次收购会对此造成什么影响?虽然前段时间Siebel高层出来辟谣说Siebel会与IBM继续合作提供On Demand服务,但是死对头之间的合作一定是同床异梦的。

    不仅仅是IBM,微软同Oracle的竞争也是白热化,随着这次并购,甲骨文会如何处理这方面的关系?

    针对于Oracle和Siebel的产品,一个突出的问题是Siebel的CRM产品明显优于Oracle的CRM产品,Oracle会怎么处理?从管理角度将一定会消除冗余的,那么合理的方向是保持Siebel的产品,清除那些不能或者改良后都不能匹配Siebel产品的Oracle CRM程序。

    然而,如果从整合角度讲,最佳的产品不如最整合的产品,Oracle可以整合互补的PeopleSoft的HR,却不一定会整合比其多走出五十步的Siebel。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Oracle会怎么处理Siebel的OnDemand CRM,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而且是Oracle没有涉足的领域。不知道SalesForce和其它的ASP供应商会对此如何反应?

    如果产品方面不整合,那么这次并购,Oracle真的是看重了Siebel的4,000个应用软件客户和领先的市场位置?!这四千个大型客户,未必都是Oracle的客户,的确是一块可以开垦的田地,然而祸福相依,处理的不好客户也会流失。Siebel有一部分SAP客户,这次交易也使他们处于尴尬的位置,是抛弃Siebel还是SAP?

    再回过头来看,在CRM方面企业应用的选择越来越有趣:Siebel继续强大,SAP也增加力度,其它公司如SalesForce等各自依次排序。SalesForce已经在企业级应用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最关键的是客户的选择“在线租赁还是不租赁”?当然,如果在线主机服务成为流行,其实CRM更多的成为企业主机服务的应用程序,Oracle在收购Siebel之后还会如何染指CRM?

    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SAP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良机来获取客户:Oracle是要艰难的整合它刚刚收购的Siebel进它的商务套件?还是仅仅是购买客户?SAP发言人Tony Roddam说:“Oracle的战略是购买客户,SAP是服务客户。”但是无论如何SAP不会好受,Oracle已经在并购Siebel的同时并购了4000家大型企业客户。

    SAP一直是Siebel最大的威胁,SAP在新的许可证销售方面超过了Siebel成为第一,而且还提供过渡方案来协助Siebel客户迁移到SAP系统。这次并购,不知是否回加剧部分Siebel客户向SAP系统迁移。

    甲骨文的埃里森表示在消除了2个主要竞争对手之后更希望在商业应用软件市场面对直接强硬的的竞争,日前并购Siebel宣布后埃里森表示:尽管SAP和Oracle控制着主要市场,但是他相信微软,以及在线租赁软件公司SalesForce、NetSuite会迅速成长为“可怕的对手”。

    可以看出,甲骨文对于托管服务(hosted services)市场有很大的兴趣,收购Siebel已使它在订购CRM市场获得了立足之地,并与Salesforce.com公司在该市场展开竞争,埃里森也是该公司的股东。埃里森表示,“我们会争取收购Salesforce.com”,或许NetSuite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无论如何埃里森好像忘记Siebel自己有On Demand,看起来Siebel On Demand在托管服务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还远远不够。

    微软比较务实的避开SAP和Oracle,从中低端市场切入企业应用软件市场。ERP、CRM以及微软的其它系列,将是完美体现整合特色的应用方案,但是鉴于大型应用市场的萎缩,中端市场将会越来越激烈,而且微软不同于SAP,对应Oracle的产品系列微软都有相应的竞争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微软是Oracle的最大竞争对手。何况,微软也熟练打不赢就并购的策略,收购SAP的声音已经传了很久。而且微软高层鲍尔默表示托管服务是一种趋势,如果微软的所有应用产品都提供托管服务,就像自来水龙头一样,随需随用,那么其竞争力不言而喻。

    国内应用软件商的启示

    合并、平台、整合、ASP、客户——

    国外应用软件市场如此热闹,国内的软件厂商却不约而同的没有了声音,差距意味着国内必然也要重复国外应用软件走过的路。

    合并不可避免,不过中国人的门户之见,未必能够容得强强并购,倒是国内与国外的合作此起彼伏,微软不断与国内列强合作是一个序言。

    平台是企业应用软件的大势所趋,因此从金蝶基于自主开发的中间件服务器研发的应用平台开始,用友、新中大等等都开始发布平台,姑且不论平台的真伪和优劣,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应用软件的基础。

    从整合的主旋律看,国内的厂商随着并购的增多,也会逐渐形成整合后的应用软件套件,这方面用友金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不能忽视新生力量的诞生。

    ASP(应用租赁)模式,虽然自CRM领域开始,却是企业应用软件的大势所趋。这种托管服务,随需随用,完全外包,只专注于核心流程。不久的将来,ERP以及其它企业应用都会提供如此服务。

    这次并购给国内厂商最大的启发应该是客户。对于企业应用软件厂商而言,企业客户就是生命线,产品、服务等等都是围绕客户来整合。没有了客户,就没有生存!

    来源:天极网

    posted @ 2007-09-03 07:0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CRM 合纵联横之道

    2006-3-6 13:49:01【作者】 AMTeam.org 【进入论坛】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与传统行业不同,电信运营企业与客户签订协议并不代表着可以高枕无忧地看着利润滚滚而来,只有时时挖掘客户价值,让客户形成持续消费,企业才能实现利润。因此,电信服务企业实施CRM不能仅限于搜集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多种沟通手段这些简单的应用,而更需要通过CRM系统将这种理念固化为企业的本质。这正是电信业的新锐——中国网络通信公司(下称网通)正在做的事情。

    网通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新一代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包括国内、国际带宽批发业务、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住宅小区宽带接入业务、IP长途电话、高速网络型数据中心及其主要服务、VPN(虚拟专网)、虚拟ISP等全方位宽带电信服务。今年2月,网通北京分公司和网通国际部首先开始实施TurboCRM的大客户模式CRM应用解决方案。根据网通的业务运营特点,TurboCRM为网通设计了整合的客户信息平台、销售过程管理、协议管理、应收管理、基于产品规划后的销售分析等应用重点。
       
    纵:深挖客户价值

    网通的销售过程由获得销售机会、新建、分配、客户关系建立、商务谈判、获得标书等阶段构成,形成漏斗形态。在这一过程中CRM系统可以自始至终地进行监控。   经过前期的数据建设,将包括客户、产品、合作伙伴、协议、订单等导入到CRM系统中后,系统把通常为期一年的协议通过接口按月进行拆分并导入系统,计算出每月的预期收入,以此为依据合理制定该月的销售目标和销售计划。通过系统任务由上而下地层层分解。网通北京分公司将销售计划分配给各销售部门,各销售部门负责人将任务拆分到每个销售人员头上,销售人员接到任务后,参考这个数字指标,通过系统分配给他的客户,制定出自己的销售计划,包括设定期限、需要配合的员工、相关产品等,并制定详细的客户拜访计划。所有销售人员的销售过程在系统中全程记录,并不断调整任务状态。
     
    销售经理可以利用系统对多路销售进行密切跟踪,及时查看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户负责人调整。同样,业务管理部可以查看公司任务完成情况。这一过程中,系统中的POA(Plan of Action)管理可以督促各级做好工作计划,记录工作进程,计划、执行、检查、反馈等形成PDCA循环。这样,销售过程的计划性和执行能力比传统管理方式下提高了许多。
       
    横:整合业务管理

    CRM涉及到销售管理、市场管理、渠道管理、产品管理、分析决策等诸多业务领域,TurboCRM系统提供整合的客户信息平台。所谓整合的客户信息平台,一方面是将客户信息、交易记录、客户反馈、相关任务、协议、订单等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另一方面CRM系统也为业务管理系统等做了相应的接口,这几个系统的数据库与CRM数据库实现无缝对接, CRM底层系统会自动判断各系统的信息并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保证了CRM系统的客户信息是最全的。同时,其他系统的用户也可以了解各部门与客户的交往记录,做到心中有数。

    同样,市场营销、渠道管理也根据CRM系统进行。以前,网通公司第三方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很难被充分利用,导入了销售机会功能,并对销售机会进行属性定义后,通过数据分析,市场部门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活动更加有意义,还可以将市场活动期间的销售动态与前期做对比分析,保证了市场活动的开展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另外,决策分析功能(DSS)可以建立评估机制,做多维分析,对销售机会进行有效性评估,对产品应用进行调查分析等等,帮助各级人员分析和决策。如系统的决策分析功能,对客户的特点做了多达数百项的属性建设,通过分析,了解客户的特征,包括应用喜好、使用时间等,细致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指导销售人员寻找潜在客户,进一步挖掘客户。

    道:突破实施瓶颈

    与传统制造行业实施CRM的瓶颈不同,网通系统实施的最大困难不在普及、转变观念和人员的培训上,而是网通CRM系统的接口多,涉及部门多,经常需要第三方甚至多方联调。为此,网通成立了由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组,保证其他系统与CRM系统的无缝连接。

    目前来看,网通实施CRM系统,带来的最显著的效果是“以客户为中心”这一适应市场需要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了,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方能运筹帷幄。应用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的软件技术完美融合的CRM系统,淹没在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尽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并提升为决策依据,为处于多变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展开了一张全方位的立体作战地图。

    posted @ 2007-09-03 07:0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与咨询顾问一起工作

    2006-4-25 9:03:35【作者】 AMTeam.org 【进入论坛】
    对事不对人。相信企业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基于此原则与外部顾问来展开CRM项目的协作,最终完成自己的CRM部署。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对事不对人。相信企业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基于此原则与外部顾问来展开CRM项目的协作,最终完成自己的CRM部署。

    咨询顾问几乎可以在CRM规划的任何方面起到帮助作用:形成CRM战略、分析建立业务案例、评估标准、优化面向客户的流程、选择CRM技术和供应商、规划和管理项目以及推动组织变革等。

    因为CRM的战略重要性和相对的新奇性,大概60%的中型企业以及80%的大型企业在实施CRM规划和项目聘用外部咨询顾问,好的咨询顾问是强有力的资源,但是和其他利器和猛药一样,一旦误用会导致不良的影响。仔细的选择对于成功非常的关键。

    需求驱动的选择

    不论是刚开始你的CRM还是在规划第十个项目,你应该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要聘请外部顾问以及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做出决定。

    引进的原因通常是你认识到企业内部没有CRM专业知识和经验,预期的结果差距很大,取决于项目的范围和咨询顾问的角色,因此,在做出是否引进和引进谁的决定之前,要进行前期的考虑和项目/规划范围的确定。

    一旦做出决定要为CRM规划和项目聘请外部的咨询顾问,下一步就是要评价和选择一个或更多的咨询顾问,选择的相对的重要性会因公司和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必须包含以下几点:

      · 在本行业或子行业中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例如:体育用品制造、渔猎设备等;

      · 在本地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例如:华北、华南、中国、亚太地区等;

      · 有CRM项目中包含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例如:销售细分、现场销售细分、B2B现场销售细分、流程重组、组织变革管理、客户交互渠道(电话、呼叫中心、网络或人员)等;

      · CRM技术和软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包括你考虑要使用的新的和现在使用的)。例如Oracle 、Microsoft 和 IBM数据库、分析Siebel 系统、MSCRM 和RightNow Technologies等的应用软件。

      · 客户证明,与你的行业、业务和CRM项目相关更好。

    业务常识规则

    在一定程度上,在与咨询顾问一起工作时业务常识是很好的向导,并且建议我们因为按小时或天为专家的服务付费。

      a)结构化专家的参与确保目标的实现;

      b)听取他们的建议;

      c)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d)不浪费他们的时间(因为你在付钱)。

    在项目过程中询问并留意他们的建议,这是你聘请他们的原因。不要期望他们对你的企业将要进行的CRM实施做出任何重要的商业决策。

    在他们的参与中,让内部人员和咨询顾问密切的结合起来以推动知识的转移,包括将来项目可以使用的知识和在咨询顾问离开后维护项目的知识。

    在要外包的含有技术部分的CRM项目中,要引入外部的人员并进行知识交换。

    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推动对资源(人、信息和系统)的合理利用,咨询顾问要发挥作用。要利用主要专家以及他们的经理和执行人员。咨询顾问多数沟通是与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的。让他们为公司的任何层次提出他们认为合适的建议和意见。

    “如果你同时聘请一个以上的咨询组织,指定一个作为主要的咨询组织,”德勤的高级经理说,这是为了增强控制和减少咨询组织和项目团队之间的冲突,如果可能将协议做成契约(主要承包人,次要承包人)的形式。

    不要将项目过多的交给咨询顾问,保持对整体重要决策的控制。

    尽可能的将咨询顾问与内部的政治斗争隔离,专家的一个错误的用法就是让他们作专家见证人或其他的方式认可一个团体喜欢的项目方式。

    “在选择咨询顾问时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但团队与咨询顾问的主要成员能融洽相处是同等重要的。” IBM BCS 合伙人Steve LaValle 说。

    “如果你们不能相处、不能在一起工作,就不可能产生要得到协作的结果。”顺着这些线索,LaValle建议,“如果你对咨询顾问的人或工作不满意,直接的告诉他们,可以改变人选或是改变他们努力的方向。”

    叶开观点

    国内企业更习惯与公司合作,而忽略了与外部顾问这个层面。因为一些大的品牌的公司,未必有或者能够派最好的顾问来,所以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顾问层面的问题。

    人与人的合作在中国历来是很微妙的事情,但是有经验的外部顾问会有效的利用专业知识来引导进展,而且尽量避免陷入项目之外的东西。或许更多的企业,会面临到多个顾问组织或者外部顾问同时参与到项目团队里面来,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更多,毕竟还有一个主导以及责任、效果的问题。

    对事不对人。相信企业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基于此原则与外部顾问来展开CRM项目的协作,最终完成自己的CRM部署。

    posted @ 2007-09-03 07:0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如何在ERP系统基础上拓展SRM系统

    作者:韩岩杰 所属类别: 市场与策略 I 供应链管理

    上网时间:2006年12月01日
    时下,ERP系统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却发现,虽然上了ERP系统,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仍然无法解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问题。原因何在?

    我们先从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广义的供应链联系着最终客户和最初供应商,通过客户的需求这一信息流将供应商的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企业自己、企业的直接客户和客户的客户贯穿起来形成一个链条,而供应链管理正是对要这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又可分为三部分:采购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供应链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指从原材料采购至入库这一段,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指企业将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入库这一段,一般为ERP系统管理范畴,而分销供应链管理指企业将成品送至客户这一段。

    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梳理,资源信息的透明,数据资料的共享,它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打破了以往部门间的藩篱,使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及时、高质地完成客户的订单,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资源的作用,并根据客户订单及生产状况做出调整资源的决策。

    供应链管理分为采购供应链管理
    协同采购、采购寻源和供应商绩效考核三环紧密相扣,形成供应链管理闭环。

    但是在当今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不光企业自己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们也要能及时了解这一信息,并跟着企业的变化而动,即协同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

    假设我们把供应链作为一条鞭子,需求源和供应源作为鞭子的两头,你会发现需求源一个微小的变化,会导致供应源较大的变化,这就是长鞭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供应链中各节点是独立存在的,一般来说,信息的传递是逐级传递,而在每个节点,都会对上节点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后再传给下一节点,而此时的信息已经被人为地修改和调整过,往往已经是失真的数据,随着供应链的级数增多,这种失真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长鞭效应的发生。因此,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上下游信息协同所处的地位尤为重要,不能局限在企业内部,在这方面ERP系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为了解决上下游信息协同问题,SRM系统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以采购供应链管理为主,分析如何在ERP基础上拓展SRM系统。

    SRM系统部署的条件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使用SRM系统?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供应链管理不光涉及到企业内部,还涉及到企业的合作伙伴,如何将这些伙伴联系起来,需要以实力作为基础,利益作为纽带,因此,实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一般在供应链中处于较强势地位。

    SRM系统要建立在已经实施ERP系统的基础上。SRM系统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是给企业和供应商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通过信息的共享,减少信息的传递层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而信息的源头来自ERP系统。在ERP系统中,企业的各种资源信息已经标准化、规范化,上游客户的产品需求和下游厂商的材料需求情况也有完备的记录,SRM系统可以直接获得所需信息进行共享。

    一般来说,使用SRM系统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生产是由顾客需求拉动,保证了生产出的成品是顾客所需求的,降低了经营风险;二是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得需求信息不再是逐级传递,而是在同一时间到达各个供应商,使得整个供应链更能适应变化的需求,缩短供货时间,加快订单的相应速度,使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取胜;三是信息相互共享,使得各企业能更准确的掌握库存、在途等信息,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现有的库存、固定资产、运输工具减至最低水平,实现以信息代替库存;四是提供网上招标、对帐、付款等功能,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同时简化或省去了原先复杂的流程,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五是链上企业更紧密的合作,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当中,减少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当然,实行SRM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它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SRM系统包含的模块

    具体来看,SRM系统包含协同采购(e-Procurement)、采购寻源(e-Sourcing)和供应商绩效考核(e-Supplier Rating)三部分。协同采购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灵活支持JIT、订单采购、寄售/VMI等多种采购模式,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通过电子化交互手段,提高供需双方的作业效率,提升供应商的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的存货成本,从而建立与供应商紧密协同的伙伴关系。

    采购寻源是基于企业的总体战略,利用电子化手段,全球寻源、科学评估、充分认证、网上竞标,以一整套规范有效的供应商开发体系,帮助企业建立战略性供应商体系。供应商绩效考核是通过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运用绩效评分卡对供应商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实现客观定量评价,并可结合人工灵活评判数据,形成综合评价分析,帮助企业制定供应商发展策略,并对供应链进行动态优化。

    与供应链管理的三部分相对应,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实施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实施。为什么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多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统一思想,调动和配置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而这样的企业一般都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已经成功实施了ERP和MES等系统,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企业外部的资源,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采购来说,就是如何将企业的信息化延伸到外部供应链中。

    另一方面,企业是利益的追求者,在追求长期利益的同时,也希望短期内有所收获,协同采购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主要是利用企业已有的数据,通过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使信息得到共享和更快的传递,从而加速供应链应变的能力。它还使得用信息代替库存成为可能,大幅减少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它还大大简化了对帐、送货、报关等环节,降低了企业的采购运作成本,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协同配合。而协同采购所带来的效益,企业和供应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感受到,为以后的进一步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好协同采购,就要考虑采购寻源这块了。俗语说的好,“买东西要货比三家”。买东西追求的是性价比,采购也是这样。同时,固定一家供货,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它的风险也很大,万一这家供应商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企业重大的损失。而且企业的战略应是全球化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地域或地区。

    如何选择和引进更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呢?采购寻源通过提供电子平台和查询,使供应商可以自己推荐,或有针对性的搜寻相关厂商,它不光注重供应商的成本优势,而是通过对供应商的技术、资金、规模、成本、质量等方面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评定,并按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新引入的供应商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它还通过竞价、谈判等手段,实现部件的价格的持续降低,保证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有新陈代谢,否则,这个系统就会消亡。供应链也是一个系统,它也具有这种特征。如何保持供应链的竞争与活力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供应商绩效考核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武器。一般来说,考核供应商从QCDS出发,即考虑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交货期和服务四个方面。供应商绩效考核是通过利用已有系统的数据,加以整理汇总,并根据灵活的评估模板进行分析,以便企业从中发现和掌握供应链整体状况,对供应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要求,并付诸实施,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水平。

    总之,协同采购(e-Procurement)、采购寻源(e-Sourcing)和供应商绩效考核(e-Rating)三环紧密相扣,形成了供应链管理上的闭环,保证企业供应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posted @ 2007-09-03 07: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AP将加大在华投资 2008年前员工将增三倍

    paopu 发表于 2006-3-25 10:32:00

      3月25日消息,全球最大的商业软件厂商德国的SAP公司的一位高级官员星期五表示,SAP希望在2008年之前把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增加三倍。

      据道琼斯新闻报道,SAP目前在中国东北的港口城市大连有一个地区技术支持中心、在成都有一个实验室、在上海有一个新的实验室。SAP在中国的员工总数目前是1100人。

      在上海参加新的实验室落成典礼的SAP执行董事会成员Claus Heinrich表示,上海试验室目前有450名雇员。到2008年,这个实验室的雇员数量将增加到1500人。SAP在中国的雇员人数将以同样的比例增加。

      但是,Heinrich拒绝承认SAP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是因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工资迅速增长。

      SAP中国实验室总裁Shang-Ling Jui表示,中国软件工程师的工资一直以每年大约5%至8%的速度增长,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他补充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招募新的雇员还不成问题。去年SAP在中国招收200名雇员,报名人数达到了2万人。

      Shang-Ling Jui表示,SAP在中国的投资在2008年之前预计将强劲增长以支持雇员人数的增加。他预计SAP2008年在中国的开支将达到4000万至5000万欧元。相比之下,SAP2005年在中国的开支为2200万欧元。

      SAP中国市场营销部门的Linda Yao说,SAP的财务报告没有分项报告中国业务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但是,该公司自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盈利的。她说,该公司在中国的年收入增长率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是在50%左右。

      当问到SAP是否会通过收购中国的软件公司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时,Heinrich回答说,SAP的战略一直是通过收购获得专门的技术,而不是通过收购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将抓住一切机会。如果有一个公司适合我们的产品组合,我们从来不会说不。但是,我们的战略不是通过收购增加市场份额。

      Heinrich表示,SAP上海实验室将帮助SAP赢得中国客户。这个实验室将从新配置SAP的品产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的需求,并且采用不同的语言和程序为亚洲其它国家制作产品。SAP表示,该公司目前占有中国商务软件市场30%的份额。

    posted @ 2007-09-03 07: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问:SRM在中国定位于哪类企业?在中国的采购有时有暗箱操作,我想是不是非国有企业会是第一批使用SRM的呢?

      张侠:最后的趋势可能会是这样的:第一是大型国际企业MNC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或者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影响SRM使用的因素中,所谓暗箱采购倒是次要的,主要是IT信息化到没到达那个程度。你要是一个企业的CIO的话,如果ERP还没上,财务系统还没有的话那可能还是要先实施那些东西。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企业先做些供应链有关的工作。 总体我们觉得客户群和当初ERP的普及和接受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为首,还是大致那样的顺序。 先是国企里的像海尔这样比较国际化的先进企业,然后再到其他的企业,我觉得跟这个很类似。现在即使是国企的话大家也在把事情做的越来越好,也要反腐,谁也不会说我就想要暗箱操作就不搞SRM了,主要还是IT本身发展的规律。需要有些时间,走到这一步,意识到这个东西的价值。当然有些对供应链要求高的企业,供货要求或者是供货商种类繁多,像汽车制造业是比较典型的行业,它体现在供应链比较复杂,需要很多零配件厂商围绕支持,这类企业相对来说还是会比较优先采用SRM的。所以主要还是看行业的特点。

      问:前一阵大家也看到消息IBM把他的采购中心放到深圳了,即使他们把采购中心都拿到国内来肯定也有一些问题,他们也有一些困惑。毕竟拿过来之后它的目标一个是成本的问题,他更会在中国选更多的供应商,国内这些供应商本身就没有很高的衔接,SAP在这方面是不是要做很多的教育?还有跟他们一起来优化中国的供应商市场?

      张侠:你说的很对,IBM的例子正好我也看到一些材料,据说有一定的偶然因素。IBM全球的采购负责人本身很喜欢中国,他本人对中国的喜爱对这件事的促成也起了一些作用。而整个供应链有多少会因此而牵一发动全身移至中国倒不一定,毕竟IBM的供应链是全球性的。但这件事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国际化的内容里,整个网织的是很密的,采购、供应关系也都成为这些企业很倚重的内容,而且目前的制造也不是简单的制造,有很多组装放在中国以后,从最早原材料、零配件制造,现在整机组装在中国也很普通了。我们说中国制造要朝“中国研发”来努力了。这也是一个趋势。

      中国企业如果不在这个上面参与的话就不能很好地竞争,甚至会被淘汰。作为一个供应商可以用电子渠道,现在的采购都是很及时灵活的下单的,都是从网上查询,马上就得到回复。这个信息原来是靠你认识我,我认识你,到哪里喝酒来获取的,现在没有这个时间了,你得不到这个信息喝醉了也没有用(众人笑)。所以从中国企业这个角度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自己原来有顾虑谈SRM是否还为时过早,后来今年在几次大会上和众多CIO们交流时发现,他们已开始广泛关注这个题目了。而现在我们又有这个产品,而且是很好的产品。当企业真有需求的时候,你能跟企业讲清楚,他就会很高兴了。像SAP的产品对这些公司而言都有信誉在那里,他们有信心。

      问:现在总是有一些政府采购第几期什么的,这是不是也是一个突破口?

      张侠:应该是,但是现在还没有做到那一步。这也是互动的,目前企业用这个的比较少我们也在和一些政府行业交流。同时政府也可以帮助推动这个领域的信息化,通过系统化、加强管理,优化供应的流程,对于采购透明化、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其实都是大有裨益的。

      问:目前在零售业这边有没有获得一些好的客户呢?比如说某某已经用了咱们SAP的ERP了,有没有再把SRM也做了?

      张侠:完全有可能。做一件事情也有很多方法,SAP NetWeaver有一个组件叫XI(exchange infrastructure),这是一个做系统集成的东西。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XI还有一个合作伙伴套件,给你建一个中心集成的像网关一样,所有系统跟着它连起来。比如说我是一个企业装了XI,装这样一个Hub,再装一个“XI partner”,这是一个XI的简化版,放在他的供应商手里,通过XI partner供应商所有的系统和厂商系统全都能有机结合起来。

      问:中国连锁零售业也是地域太广了,所以在各个区域来说,在采购方面拥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而我们这个如果做的话,一定是中央整个控制供应商的采购,跟今天的实际情况,可能还要适应他们,像家乐福都是的,各店长在采购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利。

      张侠:这是一方面,在中国,比如我走访过的一些企业,其时也很强调全盘掌握,要集中管理。 我想这是一个过程,确实目前有一些有特点的东西,但是这些企业也希望真正能够做到统一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化的发展,真到那个程度对企业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我看到SRM方面,第一是这些企业开始关注了。第二,这些企业首先也可能会通过一些本地合作伙伴,开发些东西简单的应用先用着。他们也很知道完全靠手工操作是不行的,有系统是好的。

      为什么这个时候希望和大家一起谈谈这事?一个是大家帮宣传,另外确实是对企业有一些好处的。可能企业的CIO意识到了,但是他老板从来没有意识到的话,这个工作也不好做。我们可以帮助大家,CIO的工作好多是需要和CEO进行沟通的,我们帮他做这个工作了,他也好做,主要是帮助中国企业信息化道路能够走的更好一点。在中国采购里多少多少亿,如果提高效率省个1%的话都是很可观的,确实有很大的价值在里面。而且包括中国企业想进一步加入到全球的供应链里,要想在这里占据主动地位,除了这个以外,另外的做一些采购的网、采购的HUB,那也是很有价值的。

    posted @ 2007-09-03 06:5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AP大中华区CTO张侠:SRM在中国大有可为

    日前,SAP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张侠就SRM的话题,接受了专访。

      问:实际上供应商关系管理单提出来,从今年年初我就听说过,首先是DCMS专门开了一个会,也是新开发出供应商关系管理,前些日子新中大也提出来了,SAP跟这两家定位的客户群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想了解咱们跟他们有没有差异,包括技术上、产品策略上的差异。

      张侠:首先SRM对于整个SAP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产品,在SAP全球战略里其实一直就有SRM、CRM和相应的产品分类。此次为什么单独提出这个SRM?我们是想推进这方面有关工作,再加上我们也有一定新闻性质的内容,包括推出新的版本SRM 6.0,也包括我们推出了一个On Demand的SRM.另外还是为了系统地跟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SAP产品的情况。今天也欢迎大家除了SRM以外,就SAP的整体策略,mySAP ERP2005的策略,SAP NetWeaver和SOA架构的一些问题畅所欲言进行讨论,虽然这不是今天的题目,但是这两个话题结合得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开,所以大家有这方面问题也可以问。另外SCM也可以谈。

      从SAP角度讲,我们公司的定义是企业管理软件或者是企业应用,这是我们产品主要的市场,一直是这样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是这个范围内的东西都在努力做。早的是从ERP范畴起家的,最早是MRP,到ERP,到各种企业应用。从中国市场来看,ERP的发展这几年SAP起了很多作用,从灯塔计划到现在ERP的家喻户晓。CRM也已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目前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SRM仍是比较新的理念,其实在国外不是新的理念,在中国来说是相对比较新的理念。SRM负责的这部分内容(与采购相关的内容)在企业应用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今天谈这个也是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总的趋势是朝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些SAP好的客户,从ERP的范畴,从财务应用发展到人力资源的应用,比如说物流管理应用逐渐扩展到SCM的角度,希望从这个角度交流一下SRM的情况。

      在今年参加的很多与CIO交流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客户在SRM这方面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有很多客户开始关注供应商关系,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探求如何管理好这些供应商关系。一方面我们确实有新的产品推出,另一方面市场上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时刻,我们把信息适当地传递出去我相信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在这个阶段的推进是有所帮助的。我们看到目前市场发展到这个阶段了,有更多企业开始关注SRM了,所以就此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关于SRM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材料,供大家可参考。SRM顾名思义就是供应商关系管理,这里有几个大的主要成分,主要都是和供应商采购过程有关系的管理。大家原来传统上有一个顾虑觉得SRM在中国不好推广,因为在中国采购有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提起采购往往使人联想到复杂的关系。但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科学的供应商管理可以提高效率,给企业带来很多价值。SRM专注整个采购过程,包括采购和货源的战略,这里包括供应商的战略是什么样的、供应商是怎么选择的、供应商成本是怎样分析的、有哪些产品目录管理、分类管理、采购合同的管理,在采购运作方面有不同的采购模式,比如说中国最熟悉的招投标的采购、自助采购、其他服务的采购。还有一个内容是供应商之间协同的内容,登记、订单、供货等等。

      刚才有的人谈到和PLM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能就要牵扯到供货商要参与了,不是说像原来设计完了才开始下单寻找供应商。可能在设计过程中供应商就参与了,而且就开始做准备了,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供应商提供零件的信息反过来都能提供给你,这样也可以作为你产品设计重要信息的一部分,从而使得企业和供应商可以实现互动。

      另外还有一个趋势,在采购管理上和电子商务的内容结合日趋紧密,就是采购和货源的部分,而且在发达国家都会搞一些B2B采购Hub,最近一些公司来找我们,希望能在供应链关系方面做一些努力。这是由几个趋势造成的,一个是中国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几种情况:有些企业准备走向世界,就会发现他需要这些内容;还有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建更多的厂,供应商的关系也要带到中国来。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准备上市,风险投资愿意看到企业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先进。包括一些很小的企业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这个事情。这几个趋势使得SRM越来越多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举个中国成衣类的先进企业的例子。你们听说过价值链里叫U型笑脸价值链,整个价值链从最早的设计、研究、生产、买原材料,做出成品最后销售、服务等等这个价值链里真正最有价值的一个是头,一个是尾。好比做衣服,就是设计衣服的价值很高。最后是成为品牌之后销售价值很高。中间至于是谁生产的现在无所谓了。价值链是U型的,重视两头,靠的就是好的IT系统,很快把供货、发货梳理清晰,一头是产品设计、一头是成品销售,这两头附加值最高。这样的公司必须有SRM管理和系统支持。

      SAP的SRM系统在国外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我们的SRM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基本上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的SCM、ERP是排在第一位的,CRM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的PLM不是排在第一位稍微靠后一点。在SRM我们也是第一位的,SRM的特点就是和SAP的系统、ERP里的生产、制造流程、物料管理、厂铺管理等等系统也有很好的集成,和财务也有很好的集成。大致是这样的情况。

      最近在中国我们看到了 SRM很好的发展势头,包括我们比较好的样板企业,比如说海尔、联想,他们在上R3(SAP上一代ERP产品)时就上了SRM,起步比较早。联想现在已全面升级到mySAP ERP 2005这个系统,还有其他的像一汽大众等等汽车厂商很多也开始研究采用SRM.

      从SAP公司来说,SRM6.0这个系统业已推出,我们所有应用产品的最下层是SAP NetWeaver平台,其现在的版本是SAP NetWeaver2004S,这是半年前推出的。S代表的是Service Enabled,它是符合SOA架构的产品。在这之上推出的mySAP ERP2005全套产品,相关的应用包括CRM、SCM、SRM等等均推出了新版本的产品。

      刚才我提到SAP全球收购了一家做SaaS,即软件即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这家公司叫做Frictionless Commerce,意即无摩擦的商务。它有一个SRM的On Demand产品,我们收购了之后也重新包装,重新把产品和我们大的产品更好地集成,准备推出SRM On Demand产品,在供应链领域我们是全套的应用基本上都覆盖了。

      SAP 最近宣布mySAP ERP2005作为一个稳定的应用,到2010年没有其他主要升级。 因为我们采取新的架构后,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之前如果需要的话会推出一种“enhanced package”,即内容加强包,以提供新的企业服务。以前大的升级真的是推倒重来的感觉,硬件上弄一个计算机,重新装,最后再跑起来。而SAP这次的举措使得整个平台硬件基本上就不变了,我们已经正式宣布了这个战略,而且到2010年如果只是一般升级的话,客户也不需要再次购买了。如果有新功能的话可能再以单独产品方式销售。如果只是维持的话功能加强包我们会免费提供,一直到2010年。

      在SAP NetWeaver和SOA方面,我们真正按照SOA架构在走, 做了一千多个企业服务,。在SOA里原来SAP NetWeaver几个关键范围一个是BI方面,我们推出一个BI加速器(BIA),和IBM、惠普以及英特尔合作的一个硬件,这个硬件可以直接在内存里处理很多商务信息。在商务智能方面这是一个新的突破,使得实时的商务智能成为可能。另外在流程方面SI结合了很多商务流程管理的内容,加上商务事件管理、商务任务管理,我们在SOA架构里朝着越来越跟业务流程直接对应软件的方向坚定的发展,而且软件跟流程可以灵活配制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以上就是我要介绍的SAP产品发展的整体情况。

    posted @ 2007-09-03 06:5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自动骂人软件

    经典骂人型。选择这种类型,则程序将自动从骂人库中提取随机的一个骂段发给对方。本软件自带骂人库收录近万条骂段,可选择类型有“单纯型”、“成人型”、“祖宗八代型”等。并提供升级服务。请看测试:小甜甜:你好啊~!骂人软件:你卑鄙、无耻、下流、贱格!你是社会的人渣、败类!小甜甜:我惹你了?骂人软件:长的丑不是你的错,但跑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小甜甜:你这人怎么这样!无聊!骂人软件:你大脑进水,小脑缺陷,说你傻X,你还谦虚~!哈哈~!小甜甜:气死我了!!骂人软件:你酷你酷,你眼戴墨镜,头戴内裤。你以为你是玛丽莲梦露,其实你是脑袋短路!怎么样?是不是花样翻新呢?其实这种骂法还比较适合BBS回帖。这样就很有新鲜感了,注:18岁以下的禁用成人骂库。三、比喻型。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库支持的类型,不过这可以适用任何情况,伤害度也较小,重要的是,还可以自定义比喻的东东呢,还可以在比喻前插话。请看测试:小甜甜:你好啊!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头猪!小甜甜:你说什么?!?! 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坨屎!小甜甜:你!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条鼻涕!小甜甜:这三天我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老是给你骂!你去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黑名单!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我是在测试软件!不要离开我啊,小甜甜!诸位可以看出,最后一句是我关闭了这个软件的时候打出来的,可见我为了中国的免费软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posted @ 2007-09-03 06:3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v
    posted @ 2007-09-03 06:3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system shutdown

    有一堆人正在考操作系统...

    某甲拿著小抄,写得正起劲... 突然发现教授就站在他后面!!

    教授: “喂!!这是甚么? ”

    某甲: “虚拟记忆体呀!! ”

    在另一边的阿乙趁机换了另一张小抄,被助教盯到了,他接著说:“没甚么,我正在SWAp...”

    某丙又瞄了他的小抄一下,被另一个助教抓到了,他说:“我正在进行cache的动作...”

    不过某丁则很帅气的拿起书本“偷”看著...,当然助教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丁说:“我只是在做重新载入的动作而己。”

    那教授把四人的考卷收起来,说:“system shutdown(系统退出)

    posted @ 2007-09-03 06:3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俺的两个老婆(IT搞笑版)

    现在的老婆——正在使用的这台计算机 将来的老婆——尚不知道在谁家里养着 综合比较分析如下 现在的老婆,既不会打人也不会骂人 将来的老婆,#_# @_@ 此处省去XXX字节 现在的老婆,她需要的仅仅只为她付出一点电费而已 将来的老婆,她需要的你付出全部还不能满足,偶尔一句“你真没用”,还好,俺两只耳朵的通风状况一直良好 现在的老婆,她决不会对你发什么脾气最多一句“我死给你看”然后冒一句“该程序执行了非法操作。。。。。。”而已,你只需要做的是轻轻按一下她身上的某个地方,嘿嘿,SCAN......一切恢复正常 将来的老婆,她会对你发脾气吧,摔坏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闹着离家出走时还得要你给她往返与丈母娘家的双程车费 现在的老婆,她怎么都不会让你放下手中的活儿上街陪她逛这逛那而且什么都不买 将来的老婆,与现在的老婆相反,如果有例外的话,那你就把手中提的所有东西往老丈母家送去 现在的老婆,当她人老珠黄时绝不反对你另寻新欢,换一个XX86型号的 将来的老婆,她会时刻提醒你,嘿,你小子还活不活了,小心让你转业做警察——戴绿帽子去 现在的老婆,她绝不反对你养个X86型的二奶,她会和二奶良好沟通,结为姐妹联成网络共享资源 将来的老婆,#_# @_@ 看看自己头还在否? 现在的老婆,绝对不会因为什么事情罚你跪键盘 将来的老婆,不跪键盘是吧,那边还有块搓衣板 现在的老婆,她生病了你只需要请她重新到瘟抖死酒吧里去泡一次,一切OK,而且每个月那个特殊的日子只有26号一天,很好掌握让人也特别容易适应 将来的老婆,每个月就不一定在26号那天了,不仅每月发作,时间也不是很固定而且一病就是好几天 现在的老婆,给你办事的效率绝不会和情绪有关而和身体情况有关 将来的老婆,相反就是相反 现在的老婆,她不会逼着你非得要个小BABY 将来的老婆,有了小BABY后所有的事情都和她无关 现在的老婆,。。。。。。 将来的老

    posted @ 2007-09-03 06:3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自动骂人软件

    经典骂人型。选择这种类型,则程序将自动从骂人库中提取随机的一个骂段发给对方。本软件自带骂人库收录近万条骂段,可选择类型有“单纯型”、“成人型”、“祖宗八代型”等。并提供升级服务。请看测试:小甜甜:你好啊~!骂人软件:你卑鄙、无耻、下流、贱格!你是社会的人渣、败类!小甜甜:我惹你了?骂人软件:长的丑不是你的错,但跑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小甜甜:你这人怎么这样!无聊!骂人软件:你大脑进水,小脑缺陷,说你傻X,你还谦虚~!哈哈~!小甜甜:气死我了!!骂人软件:你酷你酷,你眼戴墨镜,头戴内裤。你以为你是玛丽莲梦露,其实你是脑袋短路!怎么样?是不是花样翻新呢?其实这种骂法还比较适合BBS回帖。这样就很有新鲜感了,注:18岁以下的禁用成人骂库。三、比喻型。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库支持的类型,不过这可以适用任何情况,伤害度也较小,重要的是,还可以自定义比喻的东东呢,还可以在比喻前插话。请看测试:小甜甜:你好啊!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头猪!小甜甜:你说什么?!?! 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坨屎!小甜甜:你!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你是一条鼻涕!小甜甜:这三天我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老是给你骂!你去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黑名单!骂人软件:我错了,其实我是在测试软件!不要离开我啊,小甜甜!诸位可以看出,最后一句是我关闭了这个软件的时候打出来的,可见我为了中国的免费软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posted @ 2007-09-03 06:3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计算机的性别问题

    有十大理由证明计算机属于男性,因为计算机在以下十个方面与男性很接近:1、都拥有相当多的数据, 但毫无头绪。2、总会不自觉地忽略更优秀的模式。3、没搬回家之前看起来很优秀, 而且闪闪发光。4、都经常需要备份。5、如果你能够按下正确的按钮, 他就能正确完成任务。6、最优秀的部分就是能玩游戏。7、为了吸引他的注意, 首先得打开开关。8、经常开着灯, 但家里没人。9、都需要大量的电力。10、品质与个头高矮无关

    posted @ 2007-09-03 06:2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高技术噱头

    新型的:跟以前的型号颜色不同。

    全新的:零件跟以前的型号无法互换。

    先进设计:广告代理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终于出现:匆忙的结果,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经过区域测试:制造商缺乏测试设备。

    多年开发:它终于能干活了。

    革命性的:跟竞争对手完全不同。

    突破性的:我们终于找到一种销售方法。

    出类拔萃的:完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无须维护:没法修理。

    重新设计:修正了以前版本,希望这次不会出事。

    性能保证:保修期内可以正常工作。

    符合所有标准:标准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

    高度可靠:发货之前还可以正常工作。

    最新太空科技:我们的一项技术最近被波音公司采用了

    posted @ 2007-09-03 06:2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微软的故事

    比尔?盖茨到上帝那报道,要求在决定最后住在天堂和地狱之前先参观一下,比尔?盖茨看到天堂里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日子不温不火,而地狱里到处是阳光沙滩和投怀送抱的三点式美女。于是比尔?盖茨决定住地狱。一个月后,上帝决定看看比尔?盖茨在地狱里过得怎麽样,结果看到年轻的亿富翁正在一个冰冷的小黑屋里忍饥挨饿。比尔?盖茨向上帝大喊,要求投诉:“为什麽和我看到的那麽不一样?”“比尔,你之前看到的是屏幕保护

    posted @ 2007-09-03 06:2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NOVELL公司的一个电话录音

    以下是发生在Novell网络系统公司的真实故事: 顾客:“喂,是技术服务部吗?” 技术员:“是的。我能为您做点什么?” 顾客:“我计算机上的茶杯架坏了。这台计算机还没出保修期 呢,请问我如何到您那里修一下?” 技术员:“对不起,您刚才说是要修茶杯架吗?” 顾客:“不错。它原来就安装在计算机的前部。” 技术员:“实在对不起。如果我让您觉得糊涂的话,那是因为 我自己确实糊涂了。那个茶杯架是不是您在交易会上得到的赠品? 上面是否有商标?您是怎么得到的?” 顾客:“我不知道有什么赠品。那时计算机本身带的,上面只 有一个‘4X’字样。” 这位技术员此时不得不把电话挂断,他实在无法

    posted @ 2007-09-03 06:2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IBM和波音777

    波音777是有史以来第一架完全在电脑虚拟现实中设计制造的飞机,所用的设备完全由IBM公司所提供。

    试飞前,波音公司的总裁非常热情的邀请IBM的技术主管去参加试飞,可那位主管却说道:“啊,非常荣幸,可惜那天是我妻子的生日,So......”

    波音公司的总载一听就生气了:“胆小鬼,我还没告诉你试飞的日期呢

    posted @ 2007-09-03 06:2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干净的房间

    我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时,有一天,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打印机不工作。

    我就问她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是不是Windows,她回答说她不清楚。

    我又问她桌子上有鼠标(mouse:老鼠)吗?

    她回答:“感谢上帝,这是一间非常干净的办公室

    posted @ 2007-09-03 06:2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游戏综合症

    1.在黑暗中行走时不忘把手作持枪状(DOOM类游戏玩太多了) 

    2.到公园里总是提防着路上或草丛里是否有蛇或蝎子之类的(仙剑迷) 

    3.不断告诉自己玩游戏很有教育意义(难道这不是很正常吗?) 

    4.对杂志上的排行榜倒背如流(锻炼记忆有多种方式) 

    5.为了得到奖券,开着车在路上瞎转(少玩点赛车游戏吧) 

    6.在电视里看到战争镜头时,总想用鼠标点些坦克去助战(C&C后遗症) 

    7.认为系一根发带或是戴上眼罩能吸引女人(也许可以治疗社交恐惧症) 

    8.在超市把商品放入购物篮时会想到“装备栏”的不断丰富,以至欲罢不能(商场促销的新手段可能是多吸引RpG狂热分子) 

    9.用SVGA形容戴眼镜的感觉(高分辨率就是不一样

    posted @ 2007-09-03 06:2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个技术支持人员的一天

    8:00我刚刚走进办公室,见到桌上的三部电话正响成一片。来不及喘口气,慌忙一个个接过来。a用户抱怨说她的电脑不启动,经过详细查问,得知是因为停电;b用户遇到的问题是不能拨号上网而且肯定没有停电,在我的提示下,他很仔细地检查了所有设备,最后发现是Modem没有打开;c用户的问题最难解决—能开机,有电,所有设备正常,Modem和一切开关都已打开,但不能拨号上网。在我的提示下,他将机器拆开后重装,问题如故。最后发现,由于他拖欠电话费,他的电话已经被停机。

    以上工作,历时1小时42分钟。

    10:00正在填写维修报告,接通知到经理办公室,参加每日例行的工作碰头会。首先是第三副经理讲话,总结昨天的工作,共计50句话,用时15分钟;接着是第二副经理讲话,总结前天和昨天的工作,共计51句话,用时25分钟;接着是第一副经理讲话,总结大前天、前天和昨天的工作,共计52句话,用时52分钟;最后是总经理对今天工作的指示,共计55句话,用时110分钟。

    整个会议,历时202分钟。

    13:25回到办公室,三部电话再次响成一片,但我实在太饿了。于是先吃饭,然后接听电话。a用户首先告诉我刚刚通电,然后询问如何在网上订购汉堡包,我告诉她几个网上快餐店的网址,顺便提醒她送到时可能会是凉的;b用户说他的电脑频繁死机,我怀疑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于是建议他购买一套杀毒软件,但他说没钱;c用户提的问题很奇怪,他问如果使用一个新的电话号码,是否需要重新设置。我于是怀疑他试图盗用邻居的电话,但他告诉我他已经那么做了。我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受到投诉的威胁。

    14:00填写新的维修报告,用时40分钟。

    15:00接d用户电话,问如何拆卸电源。由于我没有提醒他需要事先将电源切断,造成电脑被烧毁,该用户随即提出投诉。

    16:00接a用户电话,汉堡包还没有送到。建议她改吃炸鸡,她说不喜欢。再次建议她改吃快餐面,她又说不喜欢。于是建议她吃鼠标。

    17:00接e用户电话,询问一些硬盘的问题。在听过我较详细的解答之后,他指出我说的种种错误,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把硬盘打开了,既没发现有什么“区”,也没发现有什么“头”。他说我是骗子,并且随即提出投诉。

    17:30接a用户电话,说汉堡包已经送到并被她吃掉了。她问是否还需要吃鼠标,我说她是白痴,当即被投诉。接b用户电话,说他的电脑已彻底死掉,由于我没有提供有效的服务,他将提出索赔要求。

    18:00在总经理手持一叠投诉单跨进门来的同时,我将辞职信送到他手里。

    就这样,我结束了在这家公司第一天的工

    posted @ 2007-09-03 06:2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脑与饮酒

    电脑公司开业之际,亲朋好友饮酒助兴。

    一声“开机(启)”,大家各自开启一瓶啤酒。

    “清零”,大家举瓶畅饮,进行一次“批处理”。

    “复位”,放下酒瓶。

    ……

    “嘿,别喝了,我的内存不够,没法运行。”甲拍拍肚皮道。

    “可不,我的显示器也出毛病了。”乙颤抖着手,语无伦次地说。

    “哎,我的键盘怎么失灵了。”丙叫嚷,“眼前一切都飘飘摇摇的”

    posted @ 2007-09-03 06:2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大小写

    技术人员:当你启动机器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现象?

    焦急的用户:我的键盘上的NUMLOCK灯亮了,问题是不是出在这儿?

    技术人员:你的口令是一个小写的 a ,一个大写的 V,一个 7。

    用户:7大写还是小写

    posted @ 2007-09-03 06: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杀病毒

    老师前几天很辛苦的和一个机子的病毒作斗争,我看见他在那台机器前坐了整整两天,不断的自言自语:“嗯,杀完了”、“嗯?又有了?”、“还是不对啊?”、“嗯,杀完了”、“嗯?又有了?”、“还是不对啊?”.......

    终于今天把几乎所有的硬件换了一遍,顿时感觉神清气爽,从病毒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方才老师用了另一台机器打印,操作了一会儿,听见他说:“有病毒,我要去楼上拿一张杀毒的盘

    posted @ 2007-09-03 06:2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兼容

    编程编得昏天暗地,去小店买吃的。

    开口第一句:“师傅,你们这儿支持菜票吗?”

    师傅:“我们这里钞票和菜票兼容

    posted @ 2007-09-03 06:2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家务事

    甲:不知你买了电脑后还能否做些家务?

    乙:很少。顶多在晚饭前将碗筷当图标排列一下,饭后清理桌面,偶尔也要清空一下回收

    posted @ 2007-09-03 06:2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硅谷宠物商店

    一个旅行者走进硅谷的一家宠物商店,随便浏览着货架上笼子里的动物。这时另一名顾客走了进来,对店员说:“我要一只C猴子。”

    店员点点头,从一只笼子里牵出一只猴子,把连着猴子项圈的绳子递给那位顾客:“五千美元。”那位顾客付了钱然后牵走了猴子。

    这位旅行者惊呆了,他问店员:“这只猴子未免太贵了,一般的猴子也就几百美元,这只猴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这只猴子能用C编程——非常快,代码严谨,没有错误。它确实值这个钱。”

    旅行者又看见了另一只猴子,“这只更贵,一万美元!它能干些什么?”

    “哦,它是一只C++猴子,他会面向对象的编程、Visual C++甚至JAVA,它非常有用。”

    过了一会儿,旅行者又看到了第三只猴子,它的脖子上的价格标签竟然标着50000美元。他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一只甚至比那两只加起来还要贵,它究竟能干什么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他到底会干什么,不过那两只都叫他‘老板’。”

    posted @ 2007-09-03 06:2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找不到光驱

    我打电话给电脑销售商:

    “我的电脑告诉我说找不到光盘驱动器了...”

    供应商说 Windows 95 可以“替我”找到遗失的光盘驱动器...

    然后我就去用 Windows 95,的确它答应帮我找到光驱,但前提是必须在光驱中首先运行 Windows 95 光盘

    posted @ 2007-09-03 06:2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键盘输入

    某日某BBS求职版有一职:

    “征打字工读生,只要做简单键盘输入即可。”

    一人回应:“我想应征,请将原稿E-MAIL给我

    posted @ 2007-09-03 06:2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信息高速公路

    客户:听说你们已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有这么回事吗?

    Internet技术人员:...... 是的。

    客户:那你们到底在哪条高速公路上

    posted @ 2007-09-03 06:2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水平考试

    近日出差到长春,闲暇之余依照惯例逛书店。在计算机专柜台前,我拿起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的"计算机软件人员水平考试试题解答"翻看着,这时走过来两个MM……

    甲MM:听说有这个证书(指水平考试)挺吃香儿的。

    乙MM:是吗?那今年我也去试试。

    甲MM:听说挺难考的。

    乙MM:怕什么!我一分钟能输入12X个汉字呢……

    我心头一惊,急忙放下了手里的书…… 

    posted @ 2007-09-03 06:2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你有计算机恐惧症吗

    被计算机吓住了吗?在朋友和同事高谈阔论计算机专业术语的时候你是否感觉手足无措呢? 


    下面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你。 


    486:它代表只有IQ值达到这个级别才能够了解尖端PC的技术。 


    废物:它代表你已经拥有的机器。 


    微秒:最尖端的PC只需要这个时间量级就会变成废物。 


    键盘:产生计算机错误的标准方法。 


    鼠标:高级输入设备,可以更方便的产生计算机错误。 


    软盘:买完计算机以后你钱包的主要用途。 


    硬盘:多数计算机销售人员采用的高级销售技巧。 


    便携计算机:一种强迫商务人员在家、休假和旅行途中工作的发明。 


    高级用户:会在DOS下格式化磁盘的用户。 


    系统更新:便捷的废弃所有目前软件的方

    posted @ 2007-09-03 06:2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单子的大小

    几年前一家著名的英国家具生产商决定将工厂电脑化,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一台联网电脑安装在GOOD SIN WARD部。这是一个单人操作部门。帮助培训员工了解这套新系统的公司会计来为他演示如何操作这台新的硬件。 

    “你看,”会计拿起一份GOOD SIN WARD单子自豪地说,“再也不用将这些记在本上并手工算了,你只需将它们输入电脑,电脑将为你做所有的工作。”接着他又将电脑的好处夸耀了好几分钟。 

    这个员工注视着这台新电脑很耐心地听着,最后用手抓了几下头皮说:“唉,我非常相信你所说的电脑将使我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但是我有一件麻烦事,我得将这些单子折的小一些,才能放进电脑前面的槽内

    posted @ 2007-09-03 06:2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学生的幽默

    近日看<<家用电脑与学习机>>见一将学校比喻为游戏的文章, 


    较有意思,现摘录如下: 


    查自修的老师----幽魂 


    班主任训话----命令与征服 


    屡教不改的学生----生化悍将 


    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冲锋号 


    考试时----谍报风云 


    考生的希望----3X3只眼 


    上午最后一节课----饿狼传说 


    开了家长会的夜晚----诺瓦风暴 


    教学区踢球再次被抓----无悔的十字军战士 


    食堂----吞食天地 


    文科班----天使帝国 


    班长----地下城主 


    语.数.外----三国演义 


    补考----一线生机 


    星期一----遁入黑暗 


    星期五----最长的一日 


    今天星期六----欢乐幸福

    posted @ 2007-09-03 06:1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亲身经历

    甲MM: 听说有这个证书(指水平考试)挺吃香儿的。 


    乙MM: 是吗?那今年我也去试试。 


    甲MM: 听说挺难考的。 


    乙MM: 怕什么: 我一分钟能输入12X个汉字呢

    posted @ 2007-09-03 06:1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程序员与青蛙

    有一天,一个男人穿越森林的时候,听到一个细微的声音叫住他。他低头一看,是一只青蛙。 

    “如果你亲我一下,我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公主哦。” 

    男人一言不发,把青蛙捡起来,放入口袋。 

    “如果你亲我一下,我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公主哦。而且,我会告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是多么聪明和勇敢,你是我的英雄。” 

    男人把青蛙拿出来,对着它微微一笑,又把它放回口袋。 

    “如果你亲我一下,我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公主,然后我愿意成为你的爱人一星期。” 

    男人又把青蛙拿出来,对着它微微一笑,把它放回口袋。 

    “如果你亲我一下,我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公主,然后我愿意成为你的爱人一年,而且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 

    再一次的,男人把青蛙拿出来,对着它微微一笑,又把它放回口袋。 

    最后,青蛙无力地问:“我开出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你还不肯吻我?” 

    男人说:“我是一个程序员,我可没时间和什么公主鬼混。不过,拥有一个会说话的青蛙,倒是蛮酷

    posted @ 2007-09-03 06:1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话录音

    以下是发生在Novell网络系统公司的真实故事。 

    顾客:“喂,是技术服务部吗?” 

    技术员:“是的。我能为您做点什么?” 

    顾客:“我计算机上的茶杯架坏了。这台计算机还没出保修期呢,请问我如何到您那里修一下?” 

    技术员:“对不起,您刚才说是要修茶杯架吗?” 

    顾客:“不错。它原来就安装在计算机的前部。” 

    技术员:“实在对不起。如果我让您觉得糊涂的话,那是因为我自己确实糊涂了。那个茶杯架是不是您在交易会上得到的赠品?上面是否有商标?您是怎么得到的?” 

    顾客:“我不知道有什么赠品。那是计算机本身带的,上面只有一个‘4X’字样。” 

    这位技术员此时不得不把电话挂断,他实在无法再和对方谈下去了。原来这位先生把光盘驱动器(CD-ROM)上的光盘托架拉出来当成了茶杯架

    posted @ 2007-09-03 06:1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调节光驱

    某兄的光驱近日时常罢工,听说调节激光头功率可解决,于是爱自己动手的他开始工作了:

    拆开光驱,找到那个调节旋钮。为了让效果显著些,他自作聪明的多拧了一些。

    完工后,他把那张心爱的D版光盘放了进去,光盘在转,却仍无法读。他打开光驱,发现了一盘面条-CD面条

    posted @ 2007-09-03 06:1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表白心迹

    某电脑工作者梦见自己向其女友表白心迹:……“我这个人总的说来主板(身板)还可以,特别是芯(心)好,而且内存(内涵)丰富,价格/性能(花费/能力)优,你选中我真是行家之选

    posted @ 2007-09-03 06:1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转人工台

    客服:您好,请问有什么可帮您? 

    用户:请帮我转人工台! 

    客服:………(把我当机器人

    posted @ 2007-09-03 06:1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服务器当掉了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只骷髅吧! 

    上帝:给你一只骷髅吧! 

    (一只骷髅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个骷髅法师吧! 

    上帝:给你一个骷髅法师吧! 

    (一只骷髅法师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钢铁处女的魔法吧! 

    上帝:好吧!给你钢铁处女。 

    (小菠萝学会了钢铁处女)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个血人吧! 

    上帝:好吧!给你一个血人吧。 

    (一只血人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只复兴怪物吧! 

    上帝:好吧!给你一只复兴怪物。 

    (一只复信怪物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 

    上帝(打断小菠萝的话):服务器啊!当掉吧! 

    于是服务器当掉

    服务器当掉了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只骷髅吧! 

    上帝:给你一只骷髅吧! 

    (一只骷髅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个骷髅法师吧! 

    上帝:给你一个骷髅法师吧! 

    (一只骷髅法师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钢铁处女的魔法吧! 

    上帝:好吧!给你钢铁处女。 

    (小菠萝学会了钢铁处女)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个血人吧! 

    上帝:好吧!给你一个血人吧。 

    (一只血人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给我一只复兴怪物吧! 

    上帝:好吧!给你一只复兴怪物。 

    (一只复信怪物出现在小菠萝面前) 

    小菠萝:主啊…… 

    上帝(打断小菠萝的话):服务器啊!当掉吧! 

    于是服务器当掉

    posted @ 2007-09-03 06:1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老太婆的杯架

    有一天,IBM的高级工程师接到一位老太婆的电脑故障咨询电话。 

    老太:“喂,我电脑上的杯架突然不见了。” 

    IBM:“杯架?是买电脑时送的吗?” 

    老太:“不是!是跟电脑连在一起的,它下面有一个按钮,每按一下都会出来,再按一下就进去。它出来时我便把杯子放在上面,方便极了!可今天它按不出来了。” 

    IBM的高级工程师很纳闷,便登门去服务去了,到了老太婆家一看,原来是电脑光驱坏了

    posted @ 2007-09-03 06:1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上网奇遇

    某君,经常在BBS上游荡。 

    一日,此君刚进站就把自己的昵称改得颇为girl化。 

    过了一会儿,屏幕上方弹出了某位网友的问候语,并附加一问题:Are you a girl? 

    此君回答:No, I am not. 

    但是网友还是不断发讯息来打断他的进程,而且多是问一些年龄爱好类的问题。 

    此君终于忍无可忍,问网友道:我已经说过,我不是女的 ,为什么还要这样? 

    网友答曰:女孩都是这样回答的

    posted @ 2007-09-03 06:1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蚊子消灭法

    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 

    ------ 这两天我家的蚊子多的让我头疼,你们家怎么样? 

    ------ 以前也多,但自从我老公想出一个灭蚊高招后,家里的蚊子就成对地被我们消灭! 

    ------ 什么高招? 

    ------ 他捉了几只母蚊子,给它们装上了GPS(卫星定位系统

    posted @ 2007-09-03 06:0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该到什么地方去

    据说有一位软件工程师,一位硬件工程师和一位项目经理同坐车参加研讨会。不幸在从盘山公路下山时坏在半路上了。于是两位工程师和一位经理就如何修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硬件工程师说:“我可以用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把车坏的部分拆下来,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项目经理说:“根据经营管理学,应该召开会议,根据问题现状写出需求报告,制订计划,编写日程安排,逐步逼近,alpha测试,beta1测试和beta2测试解决问题。” 


    软件工程说:“咱们还是应该把车推回山顶再开下来,看看问题是否重复发生

    posted @ 2007-09-03 06:0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上网奇遇

    某君,经常在BBS上游荡。 

    一日,此君刚进站就把自己的昵称改得颇为girl化。 

    过了一会儿,屏幕上方弹出了某位网友的问候语,并附加一问题:Are you a girl? 

    此君回答:No, I am not. 

    但是网友还是不断发讯息来打断他的进程,而且多是问一些年龄爱好类的问题。 

    此君终于忍无可忍,问网友道:我已经说过,我不是女的 ,为什么还要这样? 

    网友答曰:女孩都是这样回答的

    posted @ 2007-09-03 06:0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冰箱里的照片

    记得有一次,我打开冰箱,发现冰箱里面贴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漂亮迷人、身材一流、衣着暴露的姑娘。 

    “妈妈,这是什么?”我问 

    “哦,我把那玩意儿贴在那儿,好随时提醒自己别吃得太多。”老妈答到。 

    “这有用吗?”我问 

    “有用也没用,”她接着说,“我减了15磅,不过你老爸却长了20磅!

    posted @ 2007-09-03 06:0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丢失密码

    刚开始上网,对所有的东西都觉得新鲜,不管什么都想要,光免费邮箱就注册了一大堆。 

    终于有一天,把某个邮箱的口令给忘记了。所幸的是,当时注册时比较认真,所以按照要求进行了一连串的“找回密码”操作后,终于得到了结果。 

    找回密码操作成功,请打开邮箱,就可拿回您的密码

    posted @ 2007-09-03 06:0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女孩的最大隐私

    小姿是个不折不扣的马大哈,这点除了她自己不承认外,别人都已达成共识。这不,刚出去玩了两天,就把自己电子信箱的密码给忘了,里面可都是客户发来的订单啊!老板一会儿一个电话催问,小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老公见状,忙献计道:“你注册邮箱时,不是有密码提示吗?可以用这个功能找回密码啊。”一句话提醒了小姿,抱起老公亲了一口,直夸知我者莫若夫也! 

    于是,小姿马上打开网站,点击“忘记密码”,窗口弹出设定好的提示问题——“我的最大个人隐私是?” 

    “个人隐私……是什么来着?”小姿犯了愁。我的生日——输入生日数字,不对;我家的电话号码——输入,不对;结婚纪念日——输入,不对;银行卡号——输入,不对;和第一任男友的见面纪念日——输入,不对;我暗恋的男明星——输入,不对;哦!我最有钱的那个男友“花心大萝卜”的名字——输入,也不对…… 

    小姿想了又想,我差不多就这些隐私啊!怎么都不对呢?难道……难道是我背着老公偷偷设立的小金库——输入,还不对…… 

    “我真笨啊!真的很笨!”小姿随手打了几个字,抒发郁闷之情,结果……结果……竟然对了…

    posted @ 2007-09-03 06:0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为什么不死

    一日上电脑课,有一排同学的电脑死机了。于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电脑死机了,我们这排全死了。”这时,许多同学都说:“我们也死了。”这时老师问:“还有谁没死?”只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我还没死!”老师奇怪的说:“全班都死了,你为什么不死?

    posted @ 2007-09-03 06:0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孔雀的屁股

    昨天我们实验室搬到了新房间,计算机在屋子里摆成了几排,人们都走进去品评一番感受。 

    有人说:“这些计算机从后面看太丑陋了,净是乱七八糟的线。” 

    师兄在角落里不屑一顾的回答:“你只看到过孔雀开屏漂亮,有没有到孔雀的后面看过

    posted @ 2007-09-03 06: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我的艳遇

    本人一向以帅哥自称,有事没事喜欢到网上泡MM。 

    一天,我又碰见一个MM,一看就知道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女生。她向我请教,说她暗恋她楼下的一个男生,却不知该如何表白。每次都只是默默的看着他从她的楼下经过。 

    我顿生英雄救美之心,当下就告诉她一个决妙的主意:下次你看见他再从你楼下经过的时候,你就故意拿个东西扔下来砸到他,然后向他道歉。这样一来二往就认识了。 

    下班回家,我被从楼上飞下来的花盆砸得头破血流

    posted @ 2007-09-03 06: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系统不兼容

    “麦克实在是个好男人,英俊潇洒,温柔而又活泼,并且事业有成。我再也没见过比他更优秀的男友了,可我们还是吹了我用MAC,而他却用WINDOWS

    posted @ 2007-09-03 06:0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我的电脑笑料

    1.这段时间资金周转困难,每人配一个鼠标.那是不可能的,大家要勤俭节约,共渡难关,现在请财务买回老鼠,是雌雄各一,我们就可大量繁殖鼠标了。 



    2.你想尝试一夜情吗? 


    耶!好呀,我想…… 


    那我们约一下时间 


    唉!原来一夜情就是在网上说一夜的情话啊 



    3我爱上你了,你相信触电的感觉吗? 


    是的.我相信! 


    是不是和我聊得越久感觉越强烈 


    是啊,没错!,但你怎么知道我的键盘漏电的呢? 



    4.排除电脑故障的方法是: 


    保持镇定,深呼吸 


    出去散散步,逛逛街,或是…… 


    ? 


    ? 


    ? 


    ? 


    ? 


    找个人揍一顿,消消气! 



    5.嗯?谁是我的那位网络情人呢? 


    小丽吖?啪,吃了一巴 


    是阿莲?啪,再吃一巴 


    都不是.难道是蔷蔷?啪,还是一巴 


    55555555555555555555

    posted @ 2007-09-03 06:0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IT厕所的遭遇

    一日,去逛电脑城,突然觉得一阵腹痛。不好,要如厕。 

    急匆匆来到WC前,抬头只见门口上方挂一电子牌:上写 

    “最新WIN2004 SERVER WC“ 

    不禁赞叹:果然是IT,高科技! 

    好急,快进去,怎么门推不开?抬头一看,电子板上显示: 

    “用户名不存在或密码错误,请找管理员” 

    给看门老头交了两毛钱,拿了个密码,急忙入内,冲向马桶 

    可是马桶盖怎么也打不开,我实在忍不住了,用力一拉,墙上弹出一块牌子: 

    “!系统提示:您没有这个马桶的访问权限” 

    **!好在我知道一个超级用户密码,这时起了作用,在控制面板中输入后,马桶盖终于打开了…..长输了一口气,好舒服哦。 

    完事,伸手去拿手纸,手纸却又没法从盒子里抽出来,不会吧,难道? 

    一转头,果然,又弹出了一个牌子 

    “此纸盒已加密!” 

    我晕,正在急不可耐时,旁边蹲位有人伸过来一只手: 

    “你第一次用WIN2004 WC吧,没关系,我们手纸共享好了” 

    谢谢,谢谢, 边道谢,边提好裤子, 

    一冲马桶,又弹一牌子: 

    “病毒已清除!” 

    刚走两步,只听“砰”的一声,马桶盖大力的关上了,牌子上道: 

    “连接超时,请刷新!” 

    好险

    posted @ 2007-09-03 06:0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最古老的职业

    深夜, 一位医生, 一位土木工程师和一位计算机专家坐在一起, 争论究竟哪项工 

    作才是最古老的职业. 


    医生说:"圣经上写到, 上帝抽出亚当等肋骨创造了夏娃. 这可是个外科手术, 因 

    此医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工程师也打开了圣经, 翻到更前面的一段, 指着说:"上帝在一片混乱中创造了秩 

    序, 这肯定是有史以来做得最大最好的一项土木工程, 所以土木工程师才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职业." 


    这时, 计算机专家往椅子上一靠, 狡捷地一笑:"那么, 你们认为混乱是谁制造的

    posted @ 2007-09-03 06:0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征婚启事: 


    年方30,身体健康,营养良好,五官端正,思维敏捷,风趣幽默,待人和善,工作稳定,无不良嗜好。 


    程序介绍: 


    版本3.0,兼容性好,占用空间大,包装精良,运算速度快,人性化设计,界面友好,运行稳定,不占用其他资源
    posted @ 2007-09-03 06:0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邮件的保密性

    最近,技术部的小赵暗恋上了销售部的美女小茜,可又不好意思直说。我们给他出了个主意:用E-mail沟通,此法快捷、时尚,而且保密性强。 

    同单位就是方便,小赵很快就搞到了小茜的名片,那上面既有手机号又有E-mail地址。在字斟句酌之后,小赵终于发出了这封含情脉脉的情书邮件。 

    第二天一早,小赵刚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小茜就一脸怒色地冲了进来,愤怒地说:“你到底想干什么,写一堆肉麻话发到销售部的公共邮箱里去!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你成心给我难堪是吧

    posted @ 2007-09-03 06:0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紧急通知

    为避免2000年问题影响本公司业务,本公司决定办公室内不再使用任何计算 

    机。 

      定于1999年1月1日从桌面上取消所有计算机,作为替代,提供每位员工一个 

    沙盘。沙盘带有类似玩具的平面,你可以使用小圆块在沙上书写。 

    公司执行总裁认为采用沙盘是出于以下考虑。 

      1.没有2000年问题 - 我们可以嘲笑其它出问题的人。 

      2.不会因技术故障影响工作进度。 

      3.不会再因读写Email浪费工作时间。 

      4.不会再有设置了“老板”按钮的游戏。 

      5.不再需要网络及应用软件支持。 

      因为公司不再设内部技术支持,我们提供以下关于新设备使用的指南。 

      沙盘技术常见问题解答 

      问:我的沙盘屏幕上布满了奇怪的线条。 

      答;拿起来并摇动它。 

      问:如何创建一个新文档? 

      答;拿起来并摇动它。 

      问:重新启动我的沙盘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答;拿起来并摇动它。 

      问:怎样删除沙盘上的一个文档? 

      答;拿起来并摇动它。 

      问:如何保存沙盘文档? 

      答;不要摇动它

    posted @ 2007-09-03 06: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从键盘看个性

    从一个人的键盘磨损度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 

    1、W严重磨损: 

    原因:FIFA的加速键是W。 

    分析:此人是个FIFA高手。这种人在看球时左手中指会不自觉地狂点;踢球时会抱怨说:又按错键了;跑步时会默念:w、w、w。。。 

    2、ALT S或CTRL ENTER磨损: 

    原因:这两个组合都是OICQ的发送讯息。 

    分析:此人是QQ狂,具备以一当十的能力。这种人会把别人的电话号码当作OICQ去查询;写文章时会大量使用GG、MM、hehe、haha、o、886、520、7456等字眼;在动物园看见企鹅会说:拜托你丫换个头像好不好? 

    3、W、A、S、D、U、I、J、K都有明显磨损: 

    原因:这八个键是拳皇迷常用的控制键。 

    分析:此人是个拳皇迷,但不一定是高手,因为拳皇高手太多了。这种人有事没事都会两只手在腿上或桌上不停敲打,旁观者会认为他是专业弹钢琴的,并且肃然起敬。 

    4、CTRL C和CTRL V明显磨损: 

    原因:大家都干过这事,就不用说了。 

    分析:此人是网站编辑或转贴狂人。这种人手都很巧,剪刀和胶水的使用技巧出神入化。 

    5、A SHIFT CTRL 1 2 3 4 。。。不同程度磨损: 

    原因:打过星际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最常用的键。 

    分析:此人常打星际。这种人在生活中的计数方法是十二进制;数东西时会说:一队、两队。。。 

    注:星际中,十二个物体为一队。 

    6、F5键磨损到变成白板: 

    原因:F5是刷新键。 

    分析:此人是斑竹或板斧,要时刻看新贴发裤子,比如淑芬、猫少和我。这种人看报纸时会用马桶刷子不停地刷报纸,期望看到更新的内容;而且喜欢到处贴广告,曾经有人看了我们在电线杆上贴的广告,跑来找我们治性病。 

    7、CTRL ALT DEL严重磨损: 

    原因:重启。 

    分析:此人是,我也不知他是干吗的,但他该换台电脑了。 

    8、小键盘磨损: 

    原因&分析:基本上属于高危险工种,如:银行出纳。。。 

    9、键盘左中和右中部分各有一块圆形严重磨损,分别以D和回车为圆心: 

    原因&分析:气管炎,长期跪键盘。 

    注:根据身材不同,圆心和半径稍有变化 属正常现象。 

    10、键盘无任何磨损: 

    原因&分析:必为新键

    posted @ 2007-09-03 06: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信局的程序员

    中国电信招聘程序员,程序员A、B、C前去面试。考官问他们程序出错的经历及如何对付时间这种数据。 

    A :我编过数万行程序,从来没出过错。我很细心,将时间精确到毫秒没任何问题。 

    B :程序出错在所难免,但我特别擅长在最短时间内将错误找出来并将其纠正。用四舍五入将时间精确到秒就足够了,精度太高影响运算速度。 

    C :迄今为止,我编的程序只出过一种错误:运算结果总是比正确结果大一些。至于时间,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用二进制进行计算,而时间是六十进制,所以,处理时间这种数据有技术难点。我认为可用近似取值将问题简化,比如一分钟三十秒,就近似为三分钟这种可以被六十整除的数。 

    结果,程序员C 被录用

    posted @ 2007-09-03 06:01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GF软件开发记

    李太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必太白他老人家没有参加过软件开发。若他参加过,便不会认为上青天有多难了。 

    -我曾尝试开发过一个叫Girlfriend的软件,从当初的Girlfriend1.0到今天Girlfriend5.0,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可气的是,这五个版本的软件,竞全部夭折在Beta版阶段,无一正式发行并产生经济效益的。 

    -三年前,刚开始着手开发Girlfriend1.0时,手中只有一台286,软件也十分落后,数百万行代码完全用汇编语言写成,花了将近半年时间,以及无数的心血。可数百万行代码确无论如何也调试不通,一运行便死机,一运行便死机,毫无办法。后来一气之下,便索性将那一大堆“死机码”删去了有用部分,确意外地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软件:比目鱼1.0,竞卖了不少$。 

    -当比目鱼1.0的市场渐渐冷下来后,我便开始考虑开发Girlfriend2.0。这次装备了一台386,并且开始用Quick CC进行编程。但刚开始才编了数十行程序,便觉得对当时的市场状况还不胜了解,对Girlfriend2.0完成后是否会是一个受用户喜爱的软件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放弃了已经开始的工作,转而进行需求分析、市场调查等工作?后来的Girlfriend3.0经历类似Girlfriend2.0。 

    -在作了充分的需求分析和市场调查后,我有信心十足地投入Girlfriend4.0的开发。 Girlfriend4.0设计有漂亮的用户界面,很快的执行速度,操作简便,很容易就能学会。 

    -96年年底,我完成了编码工作,开始进行调试。刚开始,一切顺利,偶尔有一些小BUG,也会很快被发现和改正。正当我准备将此软件推如市场,大赚一笔,确突然发觉Girl-friend4.0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我当初本打算将其设计为一个单任务系统,独占所有系统资源,可测试中竞发现它成了一个多任务系统,虽然不是抢先式多任务的,但毕竟难以为用户所接受,估计不会有太长远的前途。然而毕竟花了心血,弃之可惜,于是我将它方到了Internet上,所有Internet用户均可免费下载使用,并可任意对其进行修改。一段时间后,我发觉它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然而我很清楚,当今软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商机稍纵即逝。于是我稍事休整,便投入了Girlfriend5.0的开发工作。这次用上了强力工具,如VC 5.0、VB50等。由于工具得力,这次开发工作并没有前几次费力,前前后后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随后便进入了Beta版测试阶段,一个月测试期内一切良好,个方均认为可以全面推向市场。正当此时,Intel发布了MMX芯片,于是Girlfriend5.0立即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不支持MMX计数。Hugehard的产品必须是最先进的,无奈,只得在此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忍痛割爱,将Girlfriend5.0尽数收回。 

    -不过,各位喜爱HugeHard公司产品的用户请勿失望。有一则好消息告诉大家:Girl- friend97将于今年8月24日正式发行,每套定价$140.50。在此之前,你只要花$30便可得到一个Beta版的Girlfriend97。 

    -Features:Girlfriend97是一个单任务的软件,独占所有系统资源。用户界面美观,操作其来让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若想让Girlfriend97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诸位用户还可以选装以下部件: 

    skirt4.3...........................$44.5 

    diamondring r13....................$399.5 

    neckchain 97.......................$149.5 

    注:Girlfriend内置了强大的防病毒功能,对一般病毒不必担心。但要提醒各位用户,有一种叫“the·third·commer”的病毒,感染力及强,请用户们当心

    posted @ 2007-09-03 06: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脑中毒了

    实验室里..一学长喜欢某学妹.为了吸引她注意,将自己的得意照片scan後制成bmp档,并将Win95 的开机画面改为此图. 


    隔天早晨,他以期待的眼神看学妹开机.她看到开机画面时惊呼:"哇,不好了,电脑中毒了!" 


    学长:"..

    posted @ 2007-09-03 06: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新版网虫语录

    “Click here,you can enter it!”网虫家门铃下挂的牌子。 

    “请输入URL地址,我会以56K的速度进行链接。”身为的哥的网虫对乘客说。 

    “10060 Connection timed out”网虫在打电话时突然中断时说的话。 

    “11001 Host was not found”出去购物却把女友吩咐要买的东东给忘了,撒谎道

    posted @ 2007-09-03 06:0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BBS硬盘维护

    “五一”后对运行SMTH BBS的SUN工作站作例行维护,发现机箱下面有渗出的水,大惊,于是打开机箱对器件逐个检查,似乎是硬盘在漏水,湿漉漉的。拔掉连线卸下硬盘,拿回宿舍放在洗衣机甩干桶中甩干十五分钟,收集到半盆水,似乎闻到有“雾灵山”的味道。仍不放心,请化学系的同学拿到他们实验室,110摄氏度烘箱内烘干二十四小时至恒重,发现硬盘减重221.9克。装回SUN中,渗水现象消除,系统运行正常

    posted @ 2007-09-03 05:59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三字经

    从前从前,当笔者还是学生时,宿舍使用公用厕所,传说夜间常有喘息声,一列排开的厕所门,自门口看去还真有些恐怖。一夜,某学长怀着惧意和无法忍耐的内急,蹲在其中一间忐忑的"上着",上着上着喘息声便出现了,"whyme?"他边上边想着,忽的想起从前听人说过碰到怪事时,有理无理破口大骂就对了,通常可以趋吉避凶。当下口念"三字经",把记得的所有难听话一并骂出,说也奇怪声音就停了,"灵喔!"他想着。约莫一分钟后又一次响起喘息声,只好又抬出"三字经"续骂,就这样与"声音"僵持了十分钟,那声音喘喘停停的好似和他卯上了。 



    最后一次再喘起来,学长决定不跟他玩了,边骂边穿上裤头¨¨…怪事发生了,喘息声停了不说,乾脆说话了---- 



    "同学,抱歉了,我今天吃坯肚子,呻吟吵到您了,但是………但是………你也该骂够了

    posted @ 2007-09-03 05:5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第2次遇见鬼

    4月30日,那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年级组长带着一个中年男子来到教室和正在上课的老师打了声招呼,便把我叫出去了。这时我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就是一年前我们学校去体验农村时那位已经去世的老村长的儿子。 



    他向年级组长说了几句后,年级组长就出去了,办公室里就剩了我们俩。他对我说,村长死了,是死在那个鱼塘边的,已经是第4个人了。我看到他一副痛苦伤心的样子没做回答。他继续说着,他说我是唯一见过那个东西,而且还活着的人。这下我全明白了,他要我回去找那个一年前我见过的鬼。我沉默了,我不想再回去,再去回想那段恐怖的经历。忽然他跪在地上求我,乘5.1大假,和他回去。我一直摇头,我真的不想再去承担那份恐惧的心情了。他见这样,伤心的扭头走了。走之前他对我说:“你是逃避不了的,她会来找你的。” 



    回到家中我一直想不通,村长儿子干嘛要来找我,我可以做什么吗?但我真的不想再回想那段经历了。“嘟,嘟,嘟”电话响了,是俊。俊是我们班神鬼方面的专家,他看过很多鬼书,和恐怖影片,一年前要不是他给我带上佛珠,恐怕我已经不能在这里对大家讲这个故事了。俊直截了当的对我说,今天那个来找我的人是一年前那个恐怖村村长的儿子,关于那个女鬼,他已经调查过了,她是在5年前,因为家人反对她嫁给一个穷青年,在山上和家人吵嘴,失足滚下山跌进山下的鱼塘后死的,后来变成了女鬼,听村子里的人说凡是见过那个女鬼的人都死了,只有我还活着。他接着说到,4月30日正是她的忌日。同时我一阵心慌尤然而生。俊最后说到,村子里的人还说,每逢她的忌日,她最有可能出来。我心里慌了起来,我大叫着叫俊不要说了,俊听到这副声音再挂电话前最后说到,他马上赶过来。我挂上了电话。打开房门,奇怪的事父母不知都到那里去了,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一看时间9:57了。我莫名的一阵一阵的心慌起来,害怕再看见那个不该出现在我生活里的鬼。我气自己作为一个男人为何如此害怕。我慢慢坐到书桌边,想让自己冷静一下。 



    其实我根本冷静不下了,我坐在椅子上,呆了好长时间。忽然间我的直觉告诉我我这个小房间里似乎多了一个人,他就在我的背后,我似乎听到了他的呼吸声。一滴豆大的汗珠从我头上顺着我的脸落了下来,我已经知道,她来了。我告诉自己不要在逃避了,也不能在逃避了,也逃避不了了。 



    ……………… 



    我强迫着自己转过头去,一点一点的,慢慢的,头上的汗珠不停地一滴一滴的落下,头也开始有点想抽筋式的抖动,房间里似乎都变暗了,只有我的周围可以看的到,像电影里所用的幕布,把我笼罩在一篇黑暗之中。 



    ……………… 



    没有,什么都没有,还是一片黑暗,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感觉到有一个人就在我的身边,而且已经很近很近了,他的呼气声,似乎还带有十分阴森的叹气声。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才是最可怕的,我害怕他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怕那样我……我不敢再想下去。 



    没等我有什么时间思考,一只极其苍白带有很长指甲的手从我的眼前从下方伸上来,我的脸又开始不争气的抽筋起来,非常不正常的大幅度抖动,让我的视线都收到了影响,刹那间,我的左脚,似被人的抓了,有指甲狠狠地掐如了我的皮肉之中。我忍住疼痛,头顺这那只恐怖的手向下方看去。 



    “啊!”我大叫,那个女鬼就在我的脚下趴着,一只手狠抓住我的脚。我本能性逃脱着,椅子一翻,我整个人摔到在地上,但她的手还是抓住我不放,我大喊大叫并拼命地挣扎着。她说话了:“为什么,我不能嫁给他。”她的话有点模糊,并且带着阴森恐怖的颤音。我用尽最后的力气继续挣扎着,她凌乱的头发把她的脸彻底盖主了,比我第一次见到是更恐怖,更害怕她抬起头来的样子。 



    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还是让我看到了――她渐渐的把那张恐怖的面孔抬了面孔。脸上那道大口子里面开始有蛆虫在爬动,和上次一样,还是一只眼睛翻白。她阴森地向我笑着,手抓的更紧了,我的左脚开始有血流出,我已经无力继续挣扎了。她向我爬了过来,一边还说着:“为什么,我不能嫁给他;为什么,他不能娶我;你能帮我吗?”接着又跟着一连串的嘿嘿嘿嘿的阴笑。我知道我是不可能逃脱了,虽然自己极其的恐惧,但我还是大胆地开口对她说:“事情都过去了,那个青年已经结婚了,希望你不要在害人了,回阴间吧!” 



    不知道为什么,“回阴间吧”我说的特别大声。她的表情突然变了,是伤心吗?一边摇头一边带着仇恨的脸色说到:“他会后悔的,你不会和他一样对吗?你会绝对忠心你的爱人知道永远对吗?”接着又是一阵嘿嘿嘿嘿的阴笑。 



    渐渐地,她的样子开始模糊,开始消失了,马上一切回复了平静。我坐在我房间的地上,面前是一滩水,脚腕上的伤痕历历在目………… 



    12点半左右,俊和我的父母一起进了我的房间,然后问东问西,我只是傻傻地不作声。这样大约一周的时间我才回复正常,我现在只希望那个女鬼不要再害人了,安心回阴间吧

    posted @ 2007-09-03 05:5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电梯中的脚

    张美娟昏倒在电梯里了..... 



    (注一)张美娟是XX四的学生,在学校非常活跃,认识她的人很多,所以当这件事发生后,没多久就传遍了?个校园,大家都对她昏倒的原因很感兴趣,当她经过几天的调养重回学校,便成为追问的对象,但每当有人问她为何昏倒在电梯里,但总会换来她声声的哀求,希望不要再提此事,她人缘向来不错,又加上口气已经近似恳求,使人往往不忍再追问下去,但眼尖的人,也看出当有人提及此事时,美娟的眼神就闪著恐惧,甚至有几次,她的额角在冒冷汗,而且自从发生这件事后,美娟就再也不敢坐电梯了,她们的系所是在八楼,但她宁愿在炎热的夏里,一阶一阶的爬上去,也不愿再走近电梯一步.于是美娟到底在电梯里发生什么事,到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更有些下流者甚至想入非非,说是美娟被来学校做工的工人在电梯里怎样了云云,也因为这些恶言,美娟终于忍不住说出经过....... 



    那天晚上,美娟一如往常,在系图K了点书,大概10:30左右,走进电梯,好赶11:00的门禁,当她踏入电梯时,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她觉得好像电梯里不止她一个人,但的的确确整个电梯里只有她一个人,不过这样的感觉,只是一下子而已,她静静的站在电梯门后,突然,电梯在五楼停了下来,她以为有人要进来,往后退了一步,她发觉她踩到一样东西,直觉告诉她,那是一支脚,某个人的脚,她本能的低下头去看,她一看,直吃了一惊,一堆脚..那样子就好像一群人在电梯里,每双脚上都有不同的鞋子,但从脚踝以上就是透明的了,这时,美娟唯一的念头就是跑出电梯,但她迟了,电梯门已经关上了,他贴著门喊叫,打,哭泣..但没人搭理她,慢慢的她失去了知觉,接下来就是某群研究生在电梯里发现昏迷的她..... 



    这个电梯仍在运行中,也许哪天你也能在电梯里遇到这群乘坐电梯的脚............. 



    注一)张美娟是当事人

    posted @ 2007-09-03 05:58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没有脚的鬼

    某个学校的活动中心是由学生宿舍改装的,而那间学生宿舍先前发生过不少自杀事件.....因此这活动中心到了晚上9:00以后总是阴森森的..... 



    也因此,所有的社团活动都在9:00前结束.....大家都赶紧回家..... 



    话说某位女学生某天不小心留的太晚....那位自杀的女学姊出现了...... 



    她一直去引诱那位学妹看她....... 



    那位学妹一直告诉自己,这是幻觉,不要理她就没事了....结果那位学姊有够皮,开始对她吹气....可是那位学妹还是不理她....最后那位学姊讲话了,学~~~~~妹~~~~~~~..... 



    可是学妹还是不理她.....学姊更变本加厉了.....她说,学~~~~~妹~~~~~,你看看我嘛~~~~~~~......可是学妹还是不理她......她又说,学~~~~~妹~~~~~~~你看我没有脚~~~~~,学妹~~~~~~你看我没有脚~~~~~~这时,学妹抬起头来.......说话了......她说......学~~~~~~姊~~~~~~你看我没有胸部~

    posted @ 2007-09-03 05:5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来自下水道的血手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个时候我正在读高中。繁忙的学习,单纯的中学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有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所以还是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转眼间高考的时间就临近了。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动全校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高三三班。 



    应该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至少对一个中学生来讲是这样。故事的主人公叫亡(为了死者在天之灵,所以我决定用他的化名)。亡有一个女朋友在另外一个班级。有一天晚上,他们在女生宿舍门前约会。已经是很深的夜了,谁也不知道亡是怎么能够在女生宿舍呆那么久的。因为学校不允许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的,所以保安每天晚上都要值班查夜。这个时候,亡和他的女朋友被发现了。 



    亡非常惊恐,他努力地想要从保安的手下逃脱。可是女生宿舍的大门早已经被锁上了。亡无处可逃了。忽然间他看到了墙角的一堆砖头。踩着砖头应该能够爬上墙头的。亡拼命地向砖头冲过去,全然不顾后面保安的警告和喝叫! 



    当亡终于踩着砖头快要爬上墙头的时候,保安们已经到了墙下面。看着亡快要从自己的手中逃脱,其中的一个保安在情急中顾不得多想,竟然拿起一块砖头向着亡砸过去。砖头不偏不斜,正好砸中亡的后脑壳,亡惨叫一声,从墙头上跌落了下来。 



    亡在还没有来得及送往医院的时候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件事对学校来说是一件绝对的大事。一连好几周,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校园和社会上风风雨雨地被人们谈论着。尤其是亡和所在的高三三班,每个人似乎非常地忌讳谈论这件事大家都显得惊恐而又神秘。女生宿舍好多天都通宵供电,并且有人专门守侯陪伴。而亡和我们住同一栋宿舍楼,他所在的寝室已经人去屋空,没有一个人敢继续住下去。 



    本来这件事是很平常的事情,死人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会让你三天三夜都不能忘记(胆小的就此停住,否则后果自负)! 



    那是一个晚上。晚自习时间已经结束了,三三两两的同学都回寝室准备休息了。但是由于天气太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在宿舍楼外面的草地或者门口乘凉。我也一样地和我的四个同学在门口坐着聊天。 



    宿舍楼门口有一个废弃的下水道口。它的盖子只遮盖了口子的一半。白天从上看下去也黑咕隆咚地一片,所以谁也不知道这个下水道口下面是什么。 



    就在这时候,我们谈兴正浓的时候,猛然间,从下水道口发出一种非常奇怪非常刺眼的红色的光束来。接着,一声凄厉而恐怖的声音从那里面传出来:“救救我啊……”然后,一双可怕的手伸了出来,上面的血色红得刺眼! 



    这个极其恐怖的景象震撼了大家,我们大脑中由于被极度的惊恐而意识变得麻木了,每个人都睁大眼睛,惊恐地盯着那双血手和刺眼的红光! 



    没有等大家反应过来,水道口突然露出了一张脸!那是一张多么恐怖的脸啊!上面血肉模糊,根本看不清眉眼,还有鲜血从上面滴滴嗒嗒往下流淌着! 



    那双手继续挥舞着,凄惨而可怕的声音继续从血脸那里传出来,“救救我啊……” 



    我们僵立在那里,恐怖使我们忘记了应该要做的事情。直到突然间有一个同学大叫了一声:“亡,那是亡!”我们如梦初醒般地立刻明白过来,每个人都以平生最大的速度向寝室冲去,仿佛那声音和那恐怖的脸就在自己身后紧紧追赶! 



    亡,是亡的鬼魂! 



    整个夜晚,几乎每个人都没有睡觉,就那样坐在楼道里,大家互相依靠着,这样就不至于彼此之间留下任何空间。恐怖,恐怖,除了恐怖还是恐怖,平生第一次,我经历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恐怖! 



    没有人敢睡觉,因为寝室没有电。 



    也没有人敢再出去看看那个可怕的下水道,想起来浑身都觉得起了无数的疙瘩! 



    第二天昏昏沉沉的,我们正商量着要搬离这栋宿舍楼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了过来。 



    学校经过连夜紧急调查,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我们学校旁边是一昨监狱,平时只看得见高高的围墙和大铁门。 



    而那个下水道正经过监狱。那天晚上,一个罪犯在拼命中终于发现自己脚下松动的地方竟然是一个下水道。于是他象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地钻了下去。但是不幸的是很快被警察发现了。 



    罪犯拼命在前面摸索着前进。后面的警察也在拼命地追他,喝叫声和喘气声在水道中回荡。 



    忽然罪犯发现了前面有亮光,于是他拼命地想向上怕上去,坚硬的石壁划破了他的手,他终于能够够得着下水道盖了。但是警察的警棍已经开始向他作用了! 



    罪犯在挣扎和努力中划破了自己的脸,于是他拼命喊叫和往外爬。但是不久他就被制服了。 



    我们听到的呼救声和那血肉模糊的脸都是这个罪犯的。 



    事情虽然弄明白了,联想到死去的亡,过度的惊恐却使我们再也不敢在这栋宿舍楼住下去了。我们坚决要求换宿舍。学校开始是劝告,后来也就同意了,以一个“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过大,需要照顾”的宣示为我们搬了宿舍

    posted @ 2007-09-03 05:5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低头的温柔

    大学的生活总体来说是平静的,偶尔发生的无非是女孩子之前的小打小闹。谁知就在毕业前的几个月里,却发生了一些让我们至今仍无法忘记的事。 



    因为寝室楼的紧张,我们是唯一住在教学楼的学生。所以当晚上九点以后,诺大的教学楼里就只剩下我们一班二十多个女孩子和几个校工。和平常一样的一个夜,九点半多了,我和我寝最小的阿童要到音乐系的楼里去打热水,磨蹭半天,快十点我俩才出了系门口。整个操场和我们平时这个时候见的一样黑漆漆空无一人。从我们系到音乐系正好是操场的两头,我们俩有说有笑的打完了水,走到音乐系门口时,一个老校工正在扫地,我有点纳闷,刚才不记得有人在啊。突然阿童抓起我的手,撒腿就往寝室跑,我还没来得及问什么,只见阿童铁青着脸,好象看见什么似的。跑到操场中间,我实在拎着沉沉的暖壶跑不动了,我甩开阿童的手“哎,你干什么啊你,见鬼了你,累死我了。”阿童半天没说话,只在在明显得发抖。“小童你怎么了?生病了?”我走过去,“这也没什么啊,就我们俩,怕什么呢!”我无意的回了一下头,一下子,我的头皮都麻了,刚才还空荡荡的操场突然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人影。我们俩也被拥挤的人群挤来挤去。我手中的暖壶差点掉在地上。这回轮到我了,我抓着阿童的手,猛劲的跑进了系门口。就在我们俩转弯上楼的一瞬间,我的余光扫了一下外面,又是空无一人。 



    我和阿童象捡了条命似的跑回寝室。同寝都说我们俩的脸色就象吊死鬼。我生气的打了她们一下,“不要再提这个!”阿童摊在床上一动不动,我凑过去“哎,刚才打完水,你跑什么啊。”虽然我也心有余悸,但对阿童刚才反常的样子还是有点好奇。阿童捂着胸口半天才开口说:“你没看见吗?音乐系门口那个老头。”“有啊,他是清洁工吧,有什么啊”阿童的脸色稍稍的好一些了“刚才我们出来时,我就奇怪咱们去的时候没有这个人啊,我就随便往地上一看,他的影子上还有个人!是个小孩子的影子,爬在他的背上,我还听到小孩子在哭,叫妈妈。”我的冷汗马上就下来了,联想到刚才我以为是幻觉的人流,天,我们不是这么背吧,快毕业了还碰到这种事。我和阿童谁也没对别人说,一来是不想在全寝造成恐慌,二来我们宁愿那只不过是我们应该忘记的一场梦而已。但还有。 



    我和阿童一直聊到半夜才迷迷糊糊的睡着。我的床是横在两趟床的中间靠后的,所以整个寝室我都可以一目了然。我挂了挂床帘,我们睡下铺的都在床前挂上一条被单什么的当帘子,这样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大约到了后半夜吧,我想起夜上厕所,刚睁开眼睛,就觉得根本动不了。我的帘子一角歪歪的掉下来,我竟然看见我们寝有个女人!她的头发象被火烧过一样乱七八糟的竖着,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发出一股糊味。她的个头中等,站着刚好可以和住上铺的同学脸对脸。我看不清她的脸,只是能感到她在每一张床前都呆着看。看上铺同学的脸,然后再爬在下铺同学床帘的缝隙盯着看。同寝都睡得很熟,此时此刻我万分痛恨睡前我死争活抢来的那一大杯汽水,不然,现在我也该睡得象死猪一样,也不必要睁着眼睛活受罪。她轻轻的飘过来了,我马上闭上眼睛,装睡。因为我的帘掉下来一大块,我想她的脸此刻一定离得我很近,那该是怎样的一张脸啊,我不敢再想了,只盼时间快点过去。可是足足有五分钟她还没走,我露在被外面的右手开始有点发麻了。不知是冷的还是吓的。突然我感到我的手自己抬起来放进了被子里,不,不是自己,是被一支手,冰冷的手放进去的。我甚至可以感到那支手上长长的指甲划在手背上。女鬼转身走向另一张床,是阿童的床。我又眯起眼睛看着。女鬼看到阿童的床帘好象很高兴的一把扯了下来,在鼻子前闻着,我记得当初阿童挂这个帘时着实让我们笑了一阵子,因为那是一块很旧而且样子很土的布料,好象是阿童妈妈解放前做嫁妆的压箱底。女鬼似乎非常喜欢这块料子,一直“站”在哪嗅来嗅去。大约十分钟后,她放下床帘,竟然把阿童一把抱起来。我的脑子“嗡”的一下,她要做什么?难不成要害阿童?我该怎么办,想喊也没有力气了。阿童的身材并不娇小,甚至比女鬼的个子还高,但女鬼很轻松的抱着她在屋子里踱步。嘴里还不知道在哼哼呀呀什么。阿童是个觉轻的人,可是这么折腾半天,她竟然发出了微微的鼾声。我的汗水在这冬天的半夜也让我的全身湿透了,这不过短短的二十分钟,简单就是世界末日般难过。我的手开始可以稍稍的动了,我想天要亮了吧,女鬼好象也知道该走了,她放下阿童,盖好被,准备要走了。就在我有点好奇的盯着她,想看看传说中的鬼是从门走还是窗户时,她突然转过头,那张焦黑的脸与我相距一米的对视。天!她原来本应有眼睛的地方,只不过是两个黑黑的洞而已。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却就这样“注视”了好几秒。她咧着可以称其为嘴的地方向我笑了笑。这一笑,我全身的血液好象都冻住了。一晃之间,眼前什么都没有了,就象一个梦。我就睁眼到了天亮,好象要上厕所的念头都没有了。 



    第二天一早,一直到所有人都起来了,我才让别人陪着去了厕所。阿童的床帘扔在地上,好象在提醒我昨夜发生的不是一场梦。阿童睡得很香,最晚起来,她问我们是谁碰掉了她的帘子。我不知道怎么说,昨夜女鬼临走时那古怪的一笑,让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在经过了几个夜的平静后,我想她不会再来了。后来听这里的老校工说,解放前这里是一个避难所,日本鬼子空袭时,在这烧死很多人,当时有一个女红军只顾着救老百姓,而自己的孩子却被大火围在了屋里,女红军最后一次冲进了火里就再也没有出来。听说每隔几年,这个学校就会出现一些怪事,不会走路的小孩子会爬在别人身上到处找妈妈,所有死去的老百姓也会帮着找,女红军也会挨个屋子的找。我明白了,正好我们第一个住在这里,所以才会目睹那么多离奇的怪事。也难怪女鬼竟帮我盖上了被子。此时,不知道我是害怕多一点还是有点别的什么。 



    几个月后毕业了,这个故事就象从未发生过一样。但也许你住的寝室深夜也会有什么在游荡,所以少喝水,少醒来

    posted @ 2007-09-03 05:57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高雄某中学的鬼故事

    我是高雄某教会中学毕业的,嗯.... 



    对!就是那个每年年底前都会发行“赎罪券”的那个学校。说来也是奇怪,我家住高雄市区,但是我印象中好像大多时候都是住校。 



    宿舍位于操场旁边不远,一栋两层楼的建筑物,楼上一律是国中部,楼下则有几间是给高中部同学。有些品行比较优良的高中同学,就会被派去国中生寝室当室长做威做福的,我是属于比较顽劣的份子,所以从没当过室长,“所长”到干过几回,厕所所长啦! 



    我住的寝室就在离宿舍玄关不远的地方,由于风水不错,在某个角度刚好可以看到遥遥相对的女生宿舍,在那个一触即发的年纪里,我的床位可是大家垂涎等待的黄金地段。当然老实说,我有用高倍数的望远镜用力的瞧过,结果啥也没见著,只有一格格紧闭的窗户。在炙热的炎暑,南部恶毒的阳光下,始终没看他们开过窗户,这是一直令我纳闷的地方。 



    每当晚上十点熄灯就寝后,挂上蚊帐,从朦胧的夜色中,远眺著心目中伊人所住的寝室,趁著星光及月色,总掩不住那由内而外绮情的遐思。就这样在大考小考不断及大学联考的重重压力下,总是藉著这样的片刻,而获得了深沈心灵处的暂时纾解。 



    放榜后,打包起行李,又搬到了北部的另一家教会学校,还好那里并不发行赎罪券。美女如云逗得我是心花怒放,所以也逐渐的淡忘了那段青涩的年代,及独自痴情的夜晚。寒暑假总会尽义务似的回南部家中,才跟老爸老妈打过招呼不久,就丢下行李飞奔出门,去找高中的难友们叙旧。可是行李还没等放软,就又随便牵拖个理由北上了。 



    从这样断断续续的跟高中母校接触中,才晓得原来我那个时代黄金般的床位,现在已经变成了“狗屎床位”,而且人人畏惧。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学校里有个神父不知道为什么,就在某个黑夜,在我住过的那个床位窗户外的榕树上吊。尸体在黑夜的风中荡呀荡的,一直到了隔天凌晨,才被住在楼上准备出门参加弥撒的一位修士发觉。 



    这位上吊神父,有在晚上就寝前出门散步的习惯,所以每到夜晚听到窗外的轻微响声,总会情不自禁的将棉被紧紧裹住,深怕有个三长两短的蒙主恩招。 



    后来有位从国中部直升高中部的一位铁齿学弟,力排众议的争取到了那个床位。 



    住了半个学期也没有听说什么风吹草动的,相安无事下,也就继续的做我以前做过的春秋大梦。 



    就在某个熄灯就寝后,这位学弟拖著疲惫的步伐,从自修室一路上腋下夹著课本及模拟考卷,睡眼模糊的进入寝室,打开内务柜,漫不经心的整理著;忽然一阵冷风,从领口吹入,心中的一种莫名感觉,令头皮到脚底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眼角的余光撇见窗外漂浮著一颗圆形物体,慢慢的转过头来,眼神由模糊慢慢的转为清晰,竟然是一个小孩子的头,带著浅浅的微笑,还慢慢的说∶.......‘哥哥!你吓著了没?’--参考一下啦

    posted @ 2007-09-03 05:5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上海死亡电话

    我早就说过我由于生计原因来到了上海,做了我同学的酒楼的大堂经理。 



    照顾酒楼的工作确实很繁重,但我并没有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点东西来充实自己。于是我成了离酒楼不远的一所高校的旁听生。由于我性格开朗,爱好也广,先后在学校组织起了“集邮协会”,“读书心得讨论会”等。没想到这些玩艺竟让我名声鹊起,我居然被聘为校刊的一名记者了。 



    当了记者之后我的手机就一直没有停过,尽是学生们向我提供一些所谓的实事新闻。什么高年级的男生拿弹弓射下女生宿舍楼上飘扬的内衣啦,什么学生们给矮个子老师起绰号叫“恨天高”啦。其实,这些都不值得一提,只是有一件事我必须讲给你听。 



    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如同从酷暑直接跨进了严寒。在一个寒风瑟瑟的晚上,我下了夜课回到住所休息,熟睡中一陈急促的铃声把我惊醒。谁又打这该死的电话?我一边想一边拿起枕旁的手机。 



    “喂!是哪位?”我问道。“喂!是我,”对方是一个女孩,声音怯弱而苍白,“我叫青荷,311寝室出事了,你应该去看看。”还没等我问些什么,对方已以挂断了,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凌晨三点二十分。我想从来电显示中查出她的号码,可是却什么也没有。 



    说句实话,这种恶作剧我见得多了,只是一些不怀好意的学生想把我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到冷风中去。 



    我没理她,仍然翻身睡。第二天,我把酒楼的工作安排好便来到学校上早课。一进校门就有熟人拦住我说:“311寝室死了人,你这当记者的还不去看看?”我赶到的时候,门外已围了很多人。刑警正在屋内解剖尸体。 



    听人说是隔壁的女生早上起来时发现从311门缝里淌出血来,于是报了警。死者是一名二年级的女生,由于同寝室的其他人都毕业了,所以这里只有她一人祝她被发现的时候手腕上的动脉已经被割破。解剖完尸体,警方又对屋内所有的线索进行了整理。最后下结论:该女孩是自杀。 



    遗书上写明自杀的原因是失恋,并且警方准确地推断出死亡时间为凌晨三点。 



    接着,校方的人把女孩放到单架上盖上单子从屋内抬了出去,经过我身旁时,从尸体上突然掉下一样东西砸在我的脚面上。 



    拾起一看,原来是死者的学生证,照片上的女孩美丽恬静,只是脸色更红润些。在她的姓名那一栏里分明写着两个字:青荷

    posted @ 2007-09-03 05:5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长发飘飘

    大学里听男生们讲的一个鬼故事。 



    至今仍记忆犹新,比记忆大学的男友还要深刻。一上WC那个长发飘飘就晃游过来,追着我,麻着我的小脑瓜,咋摔也摔不掉。 



    好了,今天找到个好地方——痴鬼谷,把你轻轻放这,这里朋友多,你和它们唠嗑吧,以后别再烦我。小姐?OK? 



    七年前的大学校园。 



    女生宿舍叫熊猫馆,头发短点的进去都要被盘问;男生宿舍就象公厕,男女可以随便出入。 



    这故事当然是发生在男生宿舍。那时男生的厕所、冲凉房和洗衣间是混在一起的。十二点以前,这里热闹的象早上的肉铺子,竟光着上身,哼着小曲的短头发。到下一点时这里常较安静了。短头发们都陈列着去了。 



    话说有个短头发有个好习惯,他通常在下一点时要上厕所放水。不放就睡不着。这晚,他照旧拖拉着拖鞋,咪着眼,沿着往常的路线出发上厕所。刚走到门口听着水管的水哗啦啦的响,他想,谁这么晚了还在洗东西,真是娘们,这么勤快。刚这么想着,真的就见个长头发的女孩子亭亭立在水池前,轻轻揉搓着什么。她背对着他,他只看到她长长的秀发拖到腰际,随着她的动作在轻轻摇晃着,有点迷人。他瞄了一眼就退出来了,真是见鬼,他知道这肯定是同楼的高年级男生的女朋友,有一些偷偷在这过夜的,但这么大鸣大放地在这洗衣服的还第一次见。因为那些女孩子深更半夜混入男生宿舍的目的,肯定不是为爷们洗衣服的。他只好到楼下去搞定自已的习惯。等他再上楼来时,冲凉房的哗哗声已经不在。 



    第二天,又是同一时间,他又踢踢蹋蹋往老地方去,到门口又听到水哗哗响。近门口又瞅见昨晚那个长发飘飘,唉,哪个小子怎么好福气呢?他吸了口口水又下楼去了事。 



    第三天,又同一时间,当他又见到那个长发时,他有点气了,老害老子上下楼,今爷们就在这方便了,看你开溜不开溜。想着,他就大步流星地进了冲凉房,他想看她两眼,好让她知趣地自已回避一下。所以他就在开厕所门的同时不经意地瞄了她一眼。他当即就晕过去了。 



    他看到了她的正面,她的正面和后面是一样的,也是长发飘飘!! 



    大伙都说他眼花见鬼了。 



    后来,高年级的一位师兄说,三年前有个怀孕的女生就是从那的冲凉房的窗口跳下去的。那是个长发飘飘,温柔美丽的女孩子,薄命的红颜!本来今年她应该毕业了,香魂未逝啊

    posted @ 2007-09-03 05:5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北烟囱

    上了中学,我们几个特爱踢球的男生每天放学都要踢会儿球才回家。那时我们有两个操场,小的叫南操场,是个柏油篮球场,还有单杠,爬杆之类的东西;大的叫北操场,主要是踢球,冬天浇冰场,但是我们不喜欢滑冰的仍然有足够的地方踢球,可以想象它有多大。有意思的是两个操场里面各有一个很高的烟囱,我们叫顺了嘴,把他们称为南烟囱,北烟囱。南烟囱是烧暖气的锅炉房的烟囱,北烟囱就没人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了,下面是一大片破破烂烂的水泥建筑,有些高年级学生把自行车锁在那边,我们低年级是很少往那里去的。那也是个冬天,冰场还没浇,但是头场雪已经下了,我们照例放学后踢球,我是后卫。不过当时踢球没章法,进攻就都往前跑,防守就全退回来,反正人多,跑累了就蹲下歇会儿,自然有人补位置。那天我们的大门就在北烟囱那个方向,我踢累了就在门边歇着,突然对方就攻过来了,门口一场混战,球也不知道怎么就飞到北烟囱底下那片废墟去了。那会儿天也已经黑得快看不见了,球一没,大部分人一轰而散,就我们几个球迷不能走,得把球找回来埃进了那片废墟,越发的什么也看不清了,我就爬到水泥板的顶上,找了一圈都没有,另外几个人都在底下找,也没有。 



    我们不死心,来回找,天可就全黑下来了。突然间我踢到个圆东西,以为是球,伸手一摸冷冷的硬硬的,可把我吓坏了,竟然是颗骷髅头,当时我怪叫一声就往外跑,衣服被断钢筋划破都不知道,其他人也不敢再找球了,统统跑回了家。第二天几个高年级的听说我们的事儿不信,也跑去那片废墟,还是白天呢,结果个个脸色煞白地跑回来。再后来我们体育课老师也去过一趟,回来的时候好象也是心惊胆跳的样子。 



    等我们快毕业了,几个哥们儿合计非得再闯闯那个禁区不可,带了手电筒蜡烛还有火药枪之类的重装备,来了个彻底大搜查,结果除了捡到一顶破钢盔跟几块白骨,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我们还专门问过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说那几块也不是人骨头,至于钢盔,似乎是日本鬼子时代的,因为上面还有日本字。有人就猜测说北烟囱下面那片废墟是“731”遗址,可是查历史我们那里也没驻过“731”,至于北烟囱到底是干什么的,可是连我们学校最老的校工也不知道,只是后来拆的时候发现它特别结实,连用了炸药放倒都没摔烂,只好雇一帮民工拿大锤给砸

    posted @ 2007-09-03 05:5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半夜的敲门声

    发生在一个期末考的夜里,已经是考试的最后一天,没有人不是卯足了劲在读书,而在⒉XX寝室也是为了考试在努力!由于我们考试周的习惯是将房门锁上,顺便把门口玻璃遮上,以防无聊人仕来干扰读书,所以大部份的人也都很适相,不会来吵!到了半夜三点多,这时突然有人来拍门,本来⒉XX室的人是不想理,这个拍门的(人),但这个(人)也真有耐性,就一直拍..一直拍,直到⒈号室长受不了了,要出来大骂这拍门的(人)一顿,可是一开门..什么都没有,(唉!一定有在恶作剧!就不要让我抓到,抓到他就死定了)室长忿忿不平的想著,就把门关上了,可是一关上门,拍门声又来了,室长真的恼了..马上把门打开,就要破口大骂的时候,咦..又没有人,(又被他跑了,跑的还真快)当室长再次把门关上时,拍门声就不再出现了!隔天一起床,大家都准备好要赴考场了,当最后一个出寝室的人把房门关上时,大家都吓了一大跳,原来白色的门上都被斑斑点点的血掌印所盖满了..

    posted @ 2007-09-03 05:5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不要太晚睡

    否则后果不堪...都是学长讲了这些令人心惊的话...夜晚的埔园,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从三舍的厕所窗户望去,只见公超楼和卜舫济楼的阴影在稍嫌暗淡的月光下显得有些诡异,而窗外的树木此时亦不断地被吹来的凉风吹的发出悉倏的声音;若不是尿意正起,不然才懒得在大伙都已入睡后,仍来欣赏这些树廓叶影所交织成的超印像图画━━不过这不也是大自然的另一种宁静美吗?今天是新生训练的第一天,日间在益友会代班学长的“折磨”后,每一个人都已累得不成人样;晚间晚点就寝后,只见代班学长蹑手蹑脚的跑来寝室,向我们这群“嗷嗷待哺的菜鸟”(如此称呼我们,真不知他们要拿啥话儿来哺我们?)丢了一句话∶“不要太晚睡,否则后果不堪...”,初时听见以为是学长为了管教我们所放出的心战喊话,待我们连哄带骗的向学长央求下,学长才喃喃的道出这段已被学校列入“X档案”的从前往事...... 



    “你们知不知道新埔很早以前这一带都是沼泽、池塘,从前的学长、学姐们由于活动很少,且又离淡水市区很远,所以对于学校附近的每一份资源都能善加利用。或许是靠海吧,10个人间有5、6个迷上了钓鱼,每当下课后总是人手一竿地往池塘跑,这种情形学校看在眼里也不多加阻止,反正就钓钓鱼而已,不可能真的钓到美人鱼吧。而后━━大概就像今夜一样的天气吧,一位住在二舍的学生(据说是纺织科的)嫌白天人太多无法大展身手,钓不到什么鱼,便在凌晨一点些许约了一位死党趁黑摸了出去,谁知这一出去后竟然...”,话说到此只见学长用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便阴沉沉说道∶“你们知不知道被人敲昏后全身埋入水中,而嘴中充满了泥浆,呼吸困难的痛苦?然后眼见自己的好友弃己而去,任你再如何地努力嘶喊也不理睬,这种内外交迫的感受,我死也不会瞑目...”只见学长讲到这时,手部已不禁地握拳挥舞著,此时情景让在场的每个人宛如亲身感受到那股呼吸滞行,全身四肢正于水中漫乱的挥舞而进行著死前的挣扎般的死亡乐章,最令人震憾的是学长嘴角亦流出了些不知名的黄澄液体;此时不禁往他人望去,只见每一个人眼神都像临刑前的死囚般露出了恐惧绝望的表情一样,好似学长那挥舞的双手是黑白无常上的锁楝,看到此种情况,心中顿时倒抽了一口寒气(仲夏之气怎么这么凉)....接著学长又继续用那略带寒意的口吻讲了下去∶“他们俩来到了池边后便开始钓鱼,也不知是鱼都在白天被人钓光了,亦或是都入眠了?钓了个把钟头仍然毫无动静,于是便提意乾脆两人脱了衣服跳入池中游泳去━━但也不知是谁先喊救命的,两人竟不约同时的抽筋了,在这种四下无人情况下,这是非常要命的;只知其中一人水性较佳,利用残余之力向岸边奋游而去,也就在此时,一支手宛如勾魂索般地将快游至岸边的那人的脚踝抓住,任其如何解脱总是无法挣脱,最后只好举起另一支脚朝那濒临生死边缘的另一人头部踹去,就这样的一脚踹断了最后的希望━━也踹断了他们多年的友情;最要命的是在这场死亡游戏获胜的优胜者竟然头也不回地跑去,完全置朋友的性命不顾...。隐约中可听见..救我..求.求..你之回声,然后便又像从未发生任何事一样的恢复宁静━━夜蛙依然鸣叫著,小草也低声地啜泣著━━宛如这场悲剧的谢幕礼一般。”讲到这理,学长头又不禁意的低了下去,彷佛在沉思什么,然后又抬起头来道∶“哼,老天总是有眼的,你们知不知道,那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下场何如?哈哈,他疯了,他疯了,让他尝尝那生不如死的滋味也不为过吧!隔了几天,那位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某日早晨四点多起来盥洗时,盥洗室内的洗澡间竟然有人正在洗澡,起初但他并不以为然;但渐渐地从洗澡间那流出了许多黄色的泥浆水,他心中一惊,便要往门外冲,当其冲至门口时,不知怎地撞上了一个人,待其抬头定神一看,看见了一个脸上毫无器官而仅有泥浆的“人”,“它”伸出了双手挥舞著且嘴中叫著..我好.苦..救..救我..,从这一刻起他便疯了,逢人便说“放过我”、“放过我”....。后来这件事传开之后,学校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便将二舍的一楼改建成机械实习工场了。”当学长讲完了这段往事后,当我再次转头看他的眼神时,他已经恢复了日间那模样了,而嘴角的液体也不知于何时被抹去了;而其他同学方才眼中的恐惧神色亦已不在,但我心中仍在怀疑,刚才的情景难道是我眼花还是....,而且学长在最后仍好像隐藏了些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仅管心中有所疑惑,但见学长的身影已渐渐没入了那深色的房门内(为何只有他的门是深色的?

    posted @ 2007-09-03 05:5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有鬼

    我讲的都是我自己经历的,信不信? 


    小时候我住在老屋里,有一天半夜,我突然醒了,听到了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我家做饭的屋子里有人在切菜,还有人在磨刀,过了一会,后面的菜地里有人在挖地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很有节奏,我吓得一动也不敢动.第二天我去看,那个磨刀石还在那,还是好久没有人磨过的样子,而地根本就没有动过. 有一天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摸到一双冰冷的脚



    长大后,大伯去世后不久,又回了一次老屋,那天晚上快2点了,我还在灰暗的灯下织毛线,忽然,我放在沙发那头的外衣飘飘忽忽就到了我的肩上,吓得我赶紧关灯钻进被子里,过了一会,就听见外面传来大伯咳嗽的声音,还有他编背篓的声音........



    一次晚上一个人走夜路,想到有鬼,心里害怕,忽然看见前面有个穿白衣的女子,我使劲赶,想和她一起走有伴.可怎么也赶不上,可能是她走累了,看见她座在路边,我小跑上去,天,那只有一只鸟站在那儿看着我............



    小时我一个人去我家的荒山上割草,看着一堆草很好,我刚割了一刀,就看见草里站着两个泥人,晕沉沉地回到家,大病一场.



    我爱我的家乡,可我对那有一种莫名的怕意

    posted @ 2007-09-03 05:5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中南政法学院之公交538

    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中年女人看了看表,已经九点多了。到政法学院只有一趟538车可以搭,中年女人等了许久都没等到。

    又过了几分钟,当女人准备打的的时候,538终于出现了。这是最后一班车了。女人上了车,借着买票时开的灯光,发现在最后一排有三个人,两个男的一人一边搀着中间的一个女人,除他们三人外就只有司机和自己了。可能是跟政法只有四五站路,也可能是女人是搭夜车搭惯了,女人不觉得有什么。

    到了下一站,又有一个人拦车。车停了,上来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灯又亮了,老头到第一排坐下,买了票,便往后面看了一眼。老头便走到女人旁边的座位坐下。

    女人看了老头一眼,这时灯熄了。

    车只开了一分多钟,只听见女人叫了一句:“干什么?”

    老头吼道:“什么?我告诉你,别找事!”

    女人道:“是你不讲道理!”

    老头吼道:“那我们把道理讲清楚!”便朝着司机叫道:“师傅,停一下车!”

    司机真停了车,老头便拉着女人要下车。女人不肯,死命拉着座位的栏杆。老头虽说看起来五十来岁老了点,力气倒蛮大,使劲一扯,便把女人拖下了车。车又开走了,女人不禁大骂道:“你这个老东西!

    我什么地方得罪你了?你做这种缺德是事!”

    老头摇头道:“我是在救你啊!”

    女人继续骂道:“救我?让我半夜没车回家?这里连个的士也找不到!缺德!”

    老头哼道:“哼,如果不拉你下来,你就永远到不了终点站了!

    车上最后一排那个女人是个死人,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是政法学院的教授,另一个职业是法医。”

    女人当然不会相信,幸好距政法学院只有两站多路,便一个人走了回去。

    当女人偶一回头的时候,发现老头不见了。女人心下好奇,但总归抵不过回家的念头,便没多管。

    第二天,女人听说了一件事。

    昨天的538次公交末班车未到站。

    下午,又有一个消息传了开来。

    在民院路终点过去的山间,发现了一辆被大火烧掉的大型客车。

    里面找到了两具尸体。据客车未烧掉的部分判断,应该是那辆没到站的538次公交。

    女人心惊胆寒,到学院去找那位教授,结果院方说,政法学院十年内没有任何兼职法医的教授。很久前曾经有个老教授干过,不过那个教授已经死了十年了。

    改编自一个曾在中南政法学院广为流传的鬼故事——也许只能算个死人的故事

    posted @ 2007-09-03 05:5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超恐怖的大学鬼故事

    金坤是某大学大一的学生,刚刚入学半年,所以对整个校园及有关这所学校的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加之隔壁住着的是大三的师兄,因此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乏一些校园鬼故事。可是他只是听听而已,从来不相信是真的。没想到这次真的轮到他见鬼了。

    金坤住在宿舍楼的6楼,是最高的一层。他们屋的斜对面就是厕所,这是金坤觉得到大学里第一件最不爽的事,因为一开门就会闻到厕所的臭味和听见有人在里面哗哗哗的声音。他的屋里住着4个人,其中他和峰的关系最好,而林这家伙就知道泡妞,刚刚开学就泡到了一个外校的女朋友,这不得不让金坤他们佩服。另外一个是宇,他的家就在本市,所以经常往家跑。



    今天是星期五,晚上当金坤抱着一摞子书从自习室出来的时候,看着漆黑的天和三三两两的回寝室的人,叹了口气:“哎,又到星期五了,真快,又是一周过去了。”回到寝室看到峰正在床上看武侠,“林和宇呢?都没回来?”“靠,还用问,宇肯定回家了。”“那林呢?”“谁知道,泡妞去了吧。”金坤也不再问了,抱着脸盆去水房了,洗完脸,金坤又回到寝室准备睡觉。



    “靠,丫的怎么这么早就熄灯?!!我还没看完呢!”随着峰的一声鬼叫寝室里变得一片漆黑。“你要是想继续看,就到厕所去看呗,那里晚上不熄灯,哈哈,”金坤有意调侃他。“妈的,去就去有什么大不了的。”峰从床上爬起来摸了半天终于摸到了一个马扎,“**,那书有那么好看吗?一定是带色的吧,要不你怎么看的这么来劲。”“滚蛋,你懂个屁,这叫文学。”峰拿着马扎真的坐的厕所旁边继续看书了。寝室里就只剩下金坤一个人了。睡觉,金坤钻进被窝躺了下来,一会就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金坤又醒了过来。寝室里和走廊都非常的静,没有一丝声音,所有的学生大概都睡觉了。他看了看峰的床,没人。这家伙,真是看着迷了,这时候还不回来睡觉。他爬起来,推开门向厕所那边走去,走廊和厕所的灯光有些刺眼,金坤眯着眼睛看到厕所里隐隐约约的有个人影,他也看不清是不是峰。金坤走到厕所门口,“峰,是你吗?怎么还不睡觉呀?”这时那个人影却静静的走到了厕所的窗户旁边,背对着金坤,金坤看不见他的样子。那人不说话也不动,似乎在欣赏厕所窗外的风景,只不过现在窗外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金坤刚想再说什么,却见那人缓缓的把头转了过来,这个人绝对不是峰!!他的脸色惨白,脸上表情全无,双眼无神的看着金坤,又好象不是在看金坤,而是在看金坤身后的某个遥远的地方。“你......你是谁呀?”那人没有回答,却突然裂嘴向金坤笑了几声,“嘿......嘿嘿嘿......嘿嘿。”“你......你要......要干什么?喂......!”还没等金坤反映过来,那人已扭头迅速的把窗户打开,然后毫不犹豫的从窗户跳了出去!在他跳出去的一刹那,金坤的耳边又响起了他那诡异的笑声。金坤吓坏了,这可是6楼呀,跳下去还有命了吗!金坤站在那里愣了一会,不过很快就意识到救人要紧。他追到窗口,探头向窗外望去,刚要扯着嗓子喊救命,可是他又憋了回去,因为他发现楼下的地上根本就没有人。不可能呀,我明明看到有人从这跳下去了!他又在窗口向下看了半天,确信下面没有人,才迷迷糊糊的回到了寝室。金坤倒在床上,他的思维已完全被刚才的怪事所占据,他怎么想也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着想着,他就又睡着了。



    “起床了,起床了,比我睡的早还起来这么晚!”金坤感觉有人在推他,睁眼一看是峰,天已经大亮了。金坤想了想昨晚的事,“敢情是个梦呀,妈的,跟真的似的。”“梦?什么梦?对了,昨晚你上厕所的时候向窗外看什么呢?”“什么?你......你看到我去厕所了?”“是呀,昨晚我在厕所门口看书,不知道看了多久,反正很晚了,我就看到你从寝室里出来上厕所,你走到我身边也没看我,眼睛直沟沟的看着前面,我和你说话你也不理我。我以为你还没睡醒,我就继续坐下看书。谁知道你一进厕所就大叫,我进去一看,你正在厕所窗户那里,探头向外看呢。我过去问你在干什么,你也不理我,也不看我。你看了一会,就又回寝室去了。对了,你说是个梦,什么梦呀?”金坤就给峰讲了昨晚的梦,峰也觉得这个梦很怪,不过金坤以前也经常有梦中大叫,或是说梦话什么的,所以峰觉得金坤这次“梦游”虽然有些怪,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金坤却有些不自然,因为梦中的事情的确太真实了。



    今天周六,没有课。金坤给峰讲完了昨晚的梦后,突然有个念头,那就是去厕所窗户下面看看。他没有和峰说,就自己来到了厕所窗外的空地上。这里很少有人来,楼上扔下来的垃圾满地都是,没有人清理,看上去很脏。旁边有一个水泥砌的长方形的花坛,里面也不知道长的是什么植物,都已经枯黄,杂乱无章的随意倒着。这时他注意到花坛的一角不知道被谁给砸碎了,这个花坛就只有三个角了,那个角已经不见了,留下来的是一个小坑。金坤走过去仔细看了看,在小坑的周围还有一圈黑色的印迹,不知道是谁扔的脏东西粘到上面了。金坤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来有人在这里,只好回去了。



    回到寝室,峰已经不知道干什么去了。他一个人无聊,就跑到隔壁大三师兄的寝室里去聊天。师兄们也都出去了,就剩下一个叫岩的还没起床。金坤就坐在他的床上和他胡侃,这人的消息很灵通,而且十分爱胡侃,金坤所听到的大部分校园逸事都是这家伙告诉他的。聊着聊着,金坤就说到昨晚的梦,等金坤说完他的梦后,他突然发现岩的脸色变很难看。岩严肃的说:“你把门关上,我给你讲件事。”岩很少这么严肃,金坤忙关上门坐下来仔细听他讲。“本来这件事情校方是严禁向外透露的,我讲给你听,你不要再讲给别人了。”金坤忙点了点头表示不会告诉别人。“大约一年前,那时侯你还没有入学,你们寝室里住着一个叫王贤的人,这人性格比较内向,和别人的交流很少,大家都觉得他有些古怪。有一天王贤喝得醉熏熏的回来,躺在床上,眼睛直直的看着天花板,王贤这人行为古怪,谁也没有多留意。当天晚上,他们寝室的一个人起夜上厕所的时候,突然看见王贤站在厕所的窗口旁边,面对着窗外不知道在看什么。不一会王贤扭过头来冲着他嘿嘿的笑了几声,然后就打开窗户跳了出去......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处了一个社会上的女朋友,结果被那女人把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骗走了。王贤又不善沟通,把事情都憋在心里,结果越想越想不开,就发生了厕所跳楼的惨剧。而且据当时的知情者说,王贤很不走运,跳下来的时候他的头先撞到了楼下的花坛上,连花坛都被撞了一个角下来,弄得血肉模糊的......哎......挺惨的。”金坤突然明白了花坛上黑色的印迹是什么,那是王贤的脑浆!!血可以后来用水冲掉,而脑浆却很难冲掉,乃至一年后仍然可以看到其黑色的印迹!!“后来警方和校方都来处理这件事,由于校方怕影响本校的名誉,所以买通警方不要向外界透漏事件的真相,只是说王贤是由于心脏病突发而死,本校知情的学生更是严禁向外界说起这件事,所以各大媒体都不知道我校去年还有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听完整件事后,金坤首先觉得这个学校太可恶,不向外界透露真相不说,还若无其事的安排我们住进来

    posted @ 2007-09-03 05:5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注定永远无法与你相爱

    午夜十二点,我打开了CD,听着这些日子陪我度过无数流着泪的夜晚的“太委屈”。泪水止不住的留下来。结束了......我决定就在今晚,结束一切...... 


    “鹏,这是你的邮包,你签收一下。”“好的。”一部手机,这是她送给他的,她决定把自己寄托在这里面,希望能陪他,到永远......紫色的卡片,是她最喜欢的颜色?“鹏,能把这部手机带在身边么?他能给你带来幸运,这是我对你最后的要求。永远爱你的人,静”



    “哎,这个女孩子怎么总是长不大啊,老玩这种无聊的游戏,真是没办法。”于是他拿起着这部电话,调整好时间,带在了身上。



    这天晚上,午夜十二点,电话响了,“什么破音乐,这么难听,没有号码显示?谁啊?这么晚了?”鹏发怒道,“我看看,是啊,没有号码,你还是听听吧,没准是你同事呢?”鹏的新女朋友说道。“喂,谁啊?大半夜的”电话那边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鹏,我想你,听到你的声音我已经很高兴了,祝你幸福,再见。”电话挂断了。“谁啊?这么无聊,是不是你那个女朋友啊?”鹏心理当然知道,这是他的女朋友静打来的,可是他对她说,哪能啊,我就你一个嘛,可能是打错了,不管她了。顺手把手机给关了。“睡觉吧,明天还有事要做呢”他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一大早,电话又响了,“喂,鹏,你听说没有,你以前的女朋友,就是静,她在前天自杀了......”“不是吧,你小子就会骗人,那个小东西,什么都不懂,还会懂得自杀?”“谁骗你了,公安局的都去人了,这是真的阿。”“前天,你确定是前天么?”脸色惨白的鹏有气无力的问道。“对对,本来昨天晚上我就听说了,太晚没有告诉你啊!”鹏一下子呆坐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



    鹏没有对任何人说半夜电话的事情,此后再也不敢带在身上了,也一直没有开机。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一天夜晚,电话铃又响了,又是那首熟悉的太委屈。手机明明是关着的,怎么还会响啊?他颤颤巍巍的走向写字台,又是一个没有显示号码的电话。“喂,谁阿!?”听得出来,他的声音在颤抖。“呜、呜、呜,鹏,我真的很想你,可是在也见不到你了,我只能听听你的声音了。”“是你吗?静,你可别害我啊,我知道是我对不起你,可是......”他的话在也说不下去了,是内疚还是吓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会的,我只是想你,希望没把你吓倒,要是这样的话,以后我不会再打电话来了,我不想你害怕我的。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你能把手机带着,他真的会给你带来好运的,相信我。呜、呜、呜”又是一阵凄凉的哭声。还没等鹏说话,电话已经挂断了。屋子里死一样的沉静,只听到挂钟滴嗒滴嗒的声音,过了好久,鹏才回过神来,看着手中的电话,还是关着的......



    鹏自打那天后,真的乖乖的把手机天天带在身上,虽然还是没有开机,但是他还是天天带着它,不理左右。一天,他赶着上班,走到路口打了辆车,刚要上车手机突然从书包里掉了出来,他捡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人上了车,车就这样开走了。鹏心理骂着,又急忙打了另一辆车,向单位的方向开去。没走多远,看到了刚才那辆出租车,他脸色惨白的向车窗外看着,“师傅,怎么回事啊?”“哎,又是一启交通事故,怎么会这么严重啊?”司机和乘客都从车里撞了出来,玻璃碎了,人的身上脸上全都是玻璃碴,满地是血,当然,二人当场死亡......



    回到单位,惊魂未定的鹏在楼道里拼命抽着烟,后来的同事对鹏说“看到了么?路上出事了,听说的制动器突然失灵,两个人都死了”鹏无力的点了点头。他从书包里拿出来手机,居然又响了,不过这次不是电话,而是一条短信:鹏,我走了,以后不会再来看你了,我不会有来世了,注定我永远无法与你相爱,连来生再爱你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我不后悔,希望你永远幸福,爱你的静。手机一下子掉到了地上,不到一米的高度,可是被摔了个粉碎。鹏蹲到了地上,看着电话,不禁流出来两行热泪。



    后来鹏拿着手机的碎片,找到了一个和尚,和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和尚对他说,你的女朋友把她的精神留在了这部手机上,保护着你,你命中注定会死在这次车祸中,可她用她来生转世的机会换回了你今生的生命,她将永远不能够轮回,变成浩瀚宇宙中的一刻尘埃,也许会变成一颗小小的星星。说完后鹏哭了,这次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在这一刻真真切切的感到了她的爱。但是已经太迟了,她将永远不会再回来

    posted @ 2007-09-03 05:5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说鬼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我背着书箧赶夜路,仰头云霭蔽月,星光黯

    然,心中不觉惶然,好在有百卷圣贤之书在背,徒然胆气凝聚,足下

    生风,往密林小径深处。

    途经冢茔簇簇,不觉疑心生鬼。

    叶疏枝稀,不远处烛火数点。近时才知乃一小客栈。红灯高悬,

    随夜风轻曳,幽深所在倒也好去处。

    店家开门迎客。

    “来了,里面坐。”掌柜红光满面,热情洋溢。

    “你怎知小生来投住。”

    “小店四周无甚人家,生意清冷,全凭科举秋试,赶路生员必经。”

    “可有空屋?”

    “无,全部客满,不过,这厅堂宽绰,不妨坐宵,也可热菜暖酒,

    一夕易过,您瞧,那边几位也是刚来,不如近坐聊个通宵。客官意下

    如何?”

    “甚好。”伺视四周,桌净灯明,散坐散人,皆行旅之人,正杯

    觥交错,筷筹不绝。

    “来,来,来,兄台一见便是寒窗苦读之人同道尔,同桌坐可好。”

    一青年文士起身邀请。

    我欣然往座。

    此桌三人,旁桌三人,旁桌四人,正海阔天空,兴致正好。

    “这几位全是陌路相逢,有道人生在世,相逢不必相识,有缘今

    日买醉,无缘明日背道。掌柜,添副杯盏。”一豪客袒肩而坐。

    “小生赶考而来,正愁路途寂寞,想不到在这乡村野店遇到几位,

    人生快意,我先干为尽。”我言道。

    “甚好,甚好。不如一起干了。”一中年商贾打扮。

    “来,同饮这杯,愿仁兄金榜题名。”一锦衣少年起身举杯。

    座中人皆仰头饮尽。

    “我亦赶考,明早正好相伴。”青年文士道。

    “莫借故推诿,该汝说鬼了。”另桌一精壮道人叩桌道。

    “好好好,我说,”青年文士饮尽杯中酒,持杯道,“这是个文

    鬼。”

    杯子落桌,众人禁声注目。

    “那日,小弟途经赤壁,东坡先生题字之处隐约可见,果然气势

    非凡,正吟诵之时,一客江上至,隔岸击掌,腾空而起直上一处兀岩,

    笑道‘有佳句岂能无胜景乎?’语毕,大喝一声,‘千堆雪。’刹那

    间,江水汹涌,掀起数丈巨浪,扑面而来,吓得我冷汗夹背,此人平

    空杳去,轻舟不覆,随浪而起,笑声自空寂处传来,‘可想看东风,

    哈哈’我此时已手足皆冷,只是凭浪水淋透,转眼之间,江水平复,

    江上一叶轻舟已在数十丈之外了。”

    “异人尔,何来鬼迹?”豪客不满。

    “喏,我转身时,岩上四字‘江郎尤在。’注目之时,正化青烟

    而散。”

    豪客抚掌,“小菜一碟,看我的。”他把酒一喷,顿时客栈墙上

    四字“廉颇能饭。”他得意道,“如何?”

    众人回头时,豪客伸伸腰,“我已睡意阑珊,走了。”一时间灯

    烛轻摇,豪客慢慢隐去。

    青年文士轻叹,“雕虫小技,何必卖弄?”

    座中尚未发一言之葛衣清硕老者抚须道,“小鬼尔,徒猖狂,无

    妨,那位接着说?”

    锦衣少年欣然起身。

    “祖父,我来说。掌柜,请灭了灯烛,余一只即可。”

    “甚好,甚好,森然恐怖些才有趣。”中年商贾笑道。

    “从古至今,世间皆传什么狐仙,妖鬼,其实大多为善不作恶,

    只是些阴冥之气积聚尔;倒是柳将军,蛟皇叔之类荼毒无辜,故尔我

    以为鬼怪不可怕,故小子常夜行于荒废所在,出没于野坟旧隅。”

    “初生之犊,无可畏也。”老者。

    “唯一日,我如深山游玩,见一洞,隐于叠嶂巨杉之处,洞中隐

    约有光,闪烁不定,便心生疑窦。”少年说话之间,已持烛台缓缓绕

    到众人之后。

    “才进洞,只见洞口瞬合,一片黑暗,深处有汩汩声,我只觉地

    动山摇,顿时落入洞底,那里腥湿晦寒,全是枯骨。这时身后传来……”

    少年声音渐厉,忽烛火大炽,少年身形暴长,面目狰狞,红舌伸

    长数尺,目如火球,团团转。

    青年文士身侧只书童,顿时吓倒在地。

    “竖子死性不改,与我回去,看我不责罚你!”老者大怒,拍桌

    而起。

    只见灯烛突灭。火球一闪即逝。

    “小儿不懂道理,见谅。”老者声音渐远。阴风阵阵,吹得窗棂

    吱吱响。

    等伙计燃起灯烛,已满地狼籍,座中只余四人:胖商贾、瘦道人、

    青年文士、我;地上一个书童。

    “尚有数更,几位是继续喝呢?还是——”

    “为何不喝,秋夜清爽,道爷尚未尽兴,几个小鬼,忒也胆大,

    改日定一一收了它们。”

    “真是荒野小店,竟与鬼怪周旋饮酒。”文士轻叹道。

    “无妨,且听我说一只解闷的,说佛不说鬼。”道人摇着他的酒

    葫芦。

    “道家和释家素来无甚过节,不过我倒是遇到了一次。

    那日,我途经衡山,因避雨宿在在汉水之滨一处破庙。

    庙中残垣断壁,没几处不漏,我便坐在钟下。庙中只余一个泥胚

    佛像,金身全无,风吹雨打,分不清耳鼻,四周蛛网缠绕,显然久没

    香火。

    这时又进来一位道士,年轻得很,见我便问,‘道兄从何而来?’

    我答毕,他便坐在佛像旁,拿出干粮与我一起食用。

    我早已饥肠辘辘,自然受之。

    此时,听到‘咕’的一声我以为是道友,他也正瞧我。

    这时,佛像摇动,竟开口说话,‘三月未食尔,两个贼道居然诱

    我,我佛慈悲,让我吃个道士果腹。’说毕便抓过身旁道友,大口咀

    嚼。

    我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正心急如焚,这时惊雷一阵劈中庙梁,

    大钟正好扣在我身上。

    只听那泥胚佛像扼腕,‘好一顿美餐,怎偏被压在钟下,难不成

    让我留做晚餐?’”

    我问那道人,“你又如何脱身?”

    道人轻笑,“这样便成。”随后化烟而去。

    那胖商贾打个哈欠,“听鬼说鬼故事,听得我睡意阑珊,倒不如

    回家睡觉。”

    话音才落,便一收身形,缩成一针状刺入地中,顿时无影无踪。

    青年文士与我相视,摇头说道,“看来世间鬼魅肆虐,读书何用?

    兄台,我决定不赴考了,咱们就此别过。”

    说完,他拎起书童,一抖,将书童抖成一件白袍,披上身。

    在我尚未回过神来之时,他便穿墙而过,墙上只余“廉颇能饭”

    四个毫无章法的字。

    这时,掌柜率伙计鱼贯而出,手中全是各色菜肴。

    我正待解释,掌柜已愤慨不已:“来此处开店本已艰难,还要利

    薄物美,笑脸陪尽,竟常有吃白食之辈,人也有,鬼也有,真是人不

    是人,鬼不是鬼,只怪我贪图钱财,也罢,还是回鬼界混日子吧。”

    只见他忍痛咬牙一挥手,偌大一间客栈无影无踪。

    一时间空余一个我站在林中空地上,四周秋虫啾啾。

    我幡然大悟,做人时本已苦读成疾,作鬼时仍痴心仕途,想借这

    皮囊在人世间混个官做。其实,人世间鬼、人是一样的,又何苦一定

    要混迹于人间呢?

    我仰天长叹,全身一抖,皮囊落地,魂魄乘风而去。

    月光才刚照下,照在满是圣贤书的书箧上,林中静寂无声

    posted @ 2007-09-03 05:5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50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6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5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4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3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

    Oracle将往何处去?

    http://www.sapclub.org 2007-8-31 15:36:30 浏览次数:68

        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posted @ 2007-09-03 05:32 CharlieShen|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