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常管理变为战略需要
信息系统规划过程通常是由组织中的有关人员提出规划的需求,发起规划;然后进入分析阶段,对组织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产生规划方案。因此可以将规划看成由发起阶段、分析阶段和输出阶段构成的过程。
规划流描述了规划的发起方式,是发起阶段的过程特征,而全面性、规范性、控制和参与性则属于规划分析阶段的过程特征。分析阶段在时间和顺序上承接发起阶段,发起阶段的特点会影响分析阶段的特点;同时分析阶段输出规划结果,分析阶段的特点会对规划结果的好坏(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提出一个过程模型。
规划流反映了规划的发起方式。规划流方向为从上至下的信息系统规划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发起,高层管理者较多的参与信息系统规划。与从下至上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相比较,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的战略需要,而不局限于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伴随着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多参与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从支持企业的日常管理转变为满足企业整体的战略需要。通过案例研究也发现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往往是从企业战略需求的角度来进行,而从下至上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往往是非战略性的。
相对于从下至上的规划发起方式,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更强调满足企业的战略需要,信息系统规划因此需要发掘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局部信息需求。要发掘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企业需要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全面的收集和分析整个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全面性和规划性)。
同时,由于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影响和权力,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能够得到整个组织的支持和响应,企业会因此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来进行规划(参与性)。另外,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由于高层的积极参与而得到整个企业的重视,同时规划识别的信息系统也需要较大投入,企业也会因此更加关注规划过程和进度,通过财务预算等方法来控制IT投资(控制)。
从上至下的规划流与全面性、规范性、参与性以及控制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对此我们提出:与从下至上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相比,从上至下规划流方向发起的信息系统规划对规划的控制更强,其分析更全面和规范,参与人员也更多,即假设1—
假设1:规划流(从上至下)对分析阶段的四个特征(全面性、规范性、参与性和控制)有正向影响。
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管理、市场、制度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研究发现规划分析不全面和不系统是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规范和全面的分析(规范性和全面性)能够提供所研究问题的全局观,帮助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规划方案的质量。规划分析内容的全面性与规划有效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交流保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