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坊间盛传IBM有可能收购SAP,不禁令人想起两年前也曾向SAP频频抛出橄榄枝的微软。同样被追捧的都是德国软件巨擎SAP,不同的示爱者分别是实力雄厚的美国IT双雄微软和IBM,那么静观其变,IBM是否会像微软一样无疾而终呢?
时下坊间盛传IBM有可能收购SAP,不禁令人想起两年前也曾向SAP频频抛出橄榄枝的微软。同样被追捧的都是德国软件巨擎SAP,不同的示爱者分别是实力雄厚的美国IT双雄微软和IBM,那么静观其变,IBM是否会像微软一样无疾而终呢?
起因:开源阵营的躁动
当IBM和SAP处于风头浪尖时,传言的始作俑者却是甲骨文CEO拉里-艾里森,而追根溯源,扇动蝴蝶翅膀的又是来自开源阵营Red Hat。
4月初,Red Hat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JBoss公司,前者是开源操作系统Linux的最大销售商,后者是迅速成长的开源中间件厂商,两者联姻可谓优势互补,Red Hat也借此延伸其产品增值空间。然而,这一切似乎是甲骨文不愿看到的。尽管甲骨文与Red Hat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而Red Hat收购JBoss势必影响到甲骨文的中间件产品,为两者将来的合作蒙上一层阴影。随后,艾里森宣布旨在“完整套装软件”(Complete Software Stack)的Linux策略调整,即希望销售包括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在内的全线产品系列,而做为Red Hat的替代者,甲骨文则考虑收购另一家Linux销售大厂Novell。事实上,激愤难抑的艾里森也是对Red Hat的反戈敲山震虎,而其一言即出,Red Hat的股价于次日应声回落。
一场较量本应就此结束,然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艾里森仍不忘扯出IBM与其“同仇敌忾”,他向《金融时报》透露:“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Red Hat的关系,IBM也同样如此。”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甲骨文的收购逻辑被转移到本是旁观者的IBM,而各种版本的猜测中,被坊间认为“最符合逻辑”的就是德国的SAP公司。
反思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开源阵营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引起软件巨头们的关注。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几大类软件市场中,唯独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是其它厂商无法逾越的障碍,然而来自开源阵营的Linux操作系统使他们看到了希望;首先,开源软件成为他们吸引许多国家政府机构和中小企业的重要策略,因为包括Linux等开源软件可以做为低成本的替代软件;其次,对已经使用Windows的用户,联合开源阵营的力量开发跨平台的中间件可以帮助他们绕开微软的制约;最后,以占领中间件为契机,参与到未来各项IT技术标准的制定,帮助他们争夺更多市场话语权。
猜测:IBM可以说不
从Red Hat到甲骨文再到IBM,收购SAP的传闻究竟逻辑何在呢?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呢?对比甲骨文和IBM不同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前者的关键词是收购和产品,而后者则是合作和方案。
回顾甲骨文近年来的数次收购,发家自数据库产品的甲骨文,通过收购仁科等多家应用软件厂商、联合Linux操作系统销售商以及开发中间件产品,正试图打造完整的产品链。这种以资产为纽带的“疯狂”扩张模式成为甲骨文的思维定势,而整合这些并购企业带来的成本、渠道以及产品优势也迅速巩固了甲骨文在软件市场的强势地位。
反观IBM,除了服务器硬件产品外,其5大软件产品线包括Lotus、DB2、Tivoli、Rational、WebSphere,主要集中在中间件市场并且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操作系统领域,与Windows苦撑20多年后,Os/2宣告寿终正寝而替代以Linux,因此按照甲骨文的逻辑,IBM的短板无疑是企业应用软件,而能与之匹配的非SAP莫属。
然而,早已长袖善舞的大象却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从出售PC业务而剥离硬件业务到全面撤守OS/2而专注中间件,随需应变的IBM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解决方案的转型。IBM的逻辑是相比按产品采购的模式而言,客户更愿意按自身的需求来采购,采购方式正由产品式向方案式转变。因此,IBM一方面将软件业务定位与中间件,为企业搭建起完整的应用基础设施平台,即“平台标准化”;另一方面,与本土市场的ISV合作,利用本土优势打通渠道,即“应用本地化”。如果说甲骨文的逻辑是“合纵”,IBM则更青睐“连横”,这种良性合作关系即避免了和众多本土ISV的直接竞争,使双方专注自身核心业务,又可以吸引部分ISV转向IBM的技术轨道,例如DB2、Lotus等,最终IBM可以同时获得ISV支付软件的许可费用和最终用户为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支付的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IBM与SAP的合作也同样如此,孔翰宁认为尽管两家公司有95%的业务是互补的,但双方的合作正处于最好的时期,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他还说:“收购是第二好的战略选择,最好的战略是有机增长,我们奉行有机增长的战略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这番言论既是对甲骨文逻辑的冷嘲热讽,更是对IBM逻辑的强烈认同。因此,从当事人双方看,与其斗个你死我活,不如与竞争者合作,共同获得更大的利益。
假设:4-1<3的博弈
尽管只是传言,两者联姻仍给业内人士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假如有朝一日“IBM收购SAP”的新闻登上媒体头条,甲骨文的“完整套装软件”将因此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微软在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也将岌岌可危。然而,最大的赢家可能不是IBM,却恰恰是此次传言的始作俑者甲骨文。
在目前以微软、甲骨文、SAP和IBM的四强赛中,甲骨文的合纵策略使其逐渐被孤立,无论是与SAP的数次并购之争还是“脱离SAP计划”,都坚定了SAP以合作联盟来抗衡的决心。“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此微软和IBM也似乎与SAP形成了默契,一方面,微软与SAP相继推出了Mendocino和Duet合作计划,另一方面,IBM与SAP在数据库方面的合作更抢夺了不少甲骨文的客户。因此,处于孤军奋战的甲骨文在其他三家合力之下显得力单势薄,正如一些分析师认为:““甲骨文最好学会如何像他的主要对手们那样合作,否则最后会成为企业应用软件舞场中的‘墙花’(无舞伴而独坐一隅的人)。”
假设IBM与SAP合并,“新三甲”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微妙的转变。毫无疑问,合并后IBM-SAP将登上霸主地位,而甲骨文也将因此掩盖其锋芒,最大的可能就是与微软联合共同迎敌。换句话说,合并的结果将为甲骨文重新找到“舞伴”。
这有点类似“三个快枪手”的博弈故事,当甲、乙、丙三个枪法依次由强到弱的西部牛仔进行生死决斗,当三者同时开枪最有可能存活的往往是枪法最弱的丙,而最先中弹的却可能是枪法百发百中的甲,因为无论乙还是丙都相信把甲留到下一轮对射,自己将必死无疑。当IBM与SAP合并成为甲之后,甲骨文便能巧妙的把自己伪装成丙了,也许结局不会你死我活,但至少甲骨文扭转处处竖敌的被动,进而与微软化敌为友。因此,整个IT产业将划分为IBM-SAP和甲骨文-微软两大阵营,而在操作系统方面的对抗势必引发两者火星撞地球式的碰撞,无论是两败俱伤还是形成软件行业的垄断都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假设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极有可能使两者合并引发新一轮的反垄断诉讼。因此,正如微软收购SAP以失败告终,尽管微软曾表示“手续复杂”是其放弃收购SAP的原因,但更多的考虑可能同样来自各方势力的平衡以及反垄断诉讼的制约。
结束语
在IBM、SAP以及微软和甲骨文的多方博弈中,一方能否获胜,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造成的复杂关系,相信IBM会坚持“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