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Oracle进入了“而立之年”。 目前的Oracle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以及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Oracle公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Oracle的三个核心,并思考一下Oracle将往何处去? Oracle文化——“众人皆败,唯我独赢” “众人皆败,唯我独赢”—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7年,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30年过去,Oracle凭借大规模的并购、出奇不意的动作、咄咄逼人的气势被业界所熟知,并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强大的压力: 在Peoplesoft刚刚收购JDE的第四天,为了不使Peoplesoft超越自己,Oracle马上宣布要收购Peoplesoft。 为了打击微软,收买微软的清洁女工,从其提供的垃圾中找出对手的软肋,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使得微软愤怒地指责Oracle的行为“无耻”,但Oracle却针峰相对的说微软也可以购买Oracle的垃圾。 SAP召开大客户会议时,Oracle派人在其会议地点周边的大街上散发Oracle传单。 为了打压SAP公司,在SAP R/3客户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Oracle宣布了专门针对SAP公司的“脱离SAP”计划,毫无顾忌地向SAP用户喊出“SAP的客户们:是时候脱离SAP了!”的口号。 坚韧不拔与好斗是 Oracle CEO埃里森骨肉与灵魂中最具张力的两种元素,埃里森同时也把这两种元素带给了 Oracle ,在 Oracle 员工都穿着印有大鲨鱼的T恤衫,并且在招聘员工时, Oracle 喜欢招聘那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足够聪明,足够狂妄才能被 Oracle 录用。 Oracle的员工喜欢这种环境,他们说大厅里满是“聪明的有进取心的人们”, Oracle 创造了一种“年轻的,充满挑战的”公司文化,这让公司的士气“比天高”。 在中国甲骨文科技公司的核心文化中就有一条是“激情”:“我们的激情文化就是让我们走路更快点,说话更快点,思考更快点,动作更快点,兵贵神速,以快打慢的核心源泉;”“就是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历史,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目标”。 在 Oracle 的文化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的承诺。 Oracle 敢于向客户承诺自己产品尚不存在的功能以及不存在的产品,然后再去开发,它善于做“无米之炊”。 Oracle 创新——“神谕, 预言” “ Oracle ”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Oracle 在业界,给人的印象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Oracle 是站在IBM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IBM 公司的科学家曾撰文介绍过一种新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具有可塑性,能够进行具体的查询。然而,IBM 公司管理层未能利用这一创意,而埃利森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983年, Oracle 的新产品具有了可移植性,并解决了数据库的读锁定(read lock),同年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但 Oracle 已占取了先机; 1984年,产品具备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 1985年,发布了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RDBMS产品; 1986年开发了分布式查询功能; 1998年, Oracle 正式发布了 Oracle 8i, Oracle 8i支持网络应用,并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 ……. 正是这一个个的创新,才成就了 Oracle 。 而最近, Oracle 发布了其数据库产品的最新版本 Oracle 数据库11g。 Oracle 数据库11g四个新的功能选项,分别是: Oracle 实时应用测试、 Oracle 高级压缩、 Oracle 全面回忆、 Oracle 积极数据防护。 Oracle 11g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目前数据库应用的难点:如何有效地存取海量信息并提升其价值?如何管理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如何使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最大价值?如何在超大规模数据库、数据仓库频繁的数据访问中降低违规操作?等。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公司高级分析师Andi Mann说:“IT部门需要不断应对变化,如:硬件变化、操作系统变化、软件修补和软件升级等。在运营环境中引入这些变化时不容掉以轻心。 Oracle 数据库11g的实时应用测试组件在帮助企业应对IT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Oracle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公司。软件公司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大中华区区域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甲骨文”既是“Oracle”的中文译名,同时也表达了Oracle的业务特点:“甲骨文”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这一涵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龟甲和牛骨(通常是肩胛骨)当时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神谕’,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成立于1977年的Oracle公司,重新诠释了“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概念,Oracle创建的信息储存、记录和存取解决方案,作为信息载体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广泛应用。 Oracle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名词来说明其在不断的创新,并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Oracle融合——做未来的领头人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甲骨文将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厂商。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office、IE浏览器等产品已经统治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而要想超越微软,必须寻求突破,埃里森选择了企业信息化市场。 在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一家软件厂商在唱独角戏。微软、SAP和IBM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无时不在觊觎这块领地。其中微软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霸主;SAP是ERP领域的王者;IBM则在软件及服务方面领先。这使得Oracle在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并不得不随时面对其它几家的联手竞争。 要迅速的占领这个市场,收购兼并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2005年,Oracle公司并购了仁科公司,2006,它又收购了Siebel公司。两年前Oracle和SAP在中国高端市场竞争激烈,Oracle主攻超大型国企,SAP则主攻跨国公司。Peoplesoft(仁科)2002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客户数量并不大,但都是超大型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现在,并购仁科后的Oracle将成为SAP在中国的劲敌,在原仁科全球11550个客户群当中应该有一番作为。Oracle公司总裁Charles Phillips曾表示:“拓展适合SAP客户的Oracle产品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2007年,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厂商Hyperion公司。并顺利地实现了对仁科公司和Siebel公司的集成,这为其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而对Agile公司的收购,则进一步显示了Oracle的雄心。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在过去的三年间,Oracle耗资了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公司。过去的三年里,Oracle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仁科和Siebel系统在内的竞争对手。埃里森表示,将来Oracle会继续走并购路线,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公司(Information Company),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软件王国。 众所周知,软件收购中难的并不是收购行为本身,而是对被收购厂商的整合,尤其是产品的整合。为了保证产品的整合度,Oracle推出了应用无限级 Project Fusion (融合项目)的做法。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融合”的真正含义:Oracle希望通过融合战略,可以完美的实现各个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Oracle全线的产品。 Oracle公司的融合战略将由三大部分组成:Oracle融合架构(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它是一个基于服务导向架构(SOA)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Oracle融合中间件(Oracle Fusion Middleware),这是融合架构的技术基础架构;Oracle融合应用(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它可以通过融合架构保护、扩展并进一步发展。 Project Fusion以信息为中心,以Oracle Fusion Architecture为基础。Oracle融合架构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详尽定义了企业级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网格基础技术之间关系的技术蓝图,它以构造完整的、开放的商业应用和商业信息为着眼点,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格计算架构、面向服务架构以及企业信息架构。 Oracle在经过不断的并购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从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看,在最近的一个财季,Oracle的净收入攀升了35%,达到了10亿美元,收入也攀升了27%,达到了44亿美元。Oracle过去五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Oracle可以说是IT行业最具野心的公司,并购是Oracle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但Oracle并不只会并购,对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也极其重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也不断推出极具创新的产品。例如,Oracle推出的SOA Suite十分值得关注。 在IT行业这一充满着变数的市场,甚至IBM、微软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也很难判断出信息时代未来的航向。微软创造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已被大家默认,但网络信息时代财富的淘宝仍然蕴藏着其巨大的宝藏以待实现。 如果说当下划一条界线,下面,将由谁扬起一面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先锋旗帜,暂时还没人能明确。 不过,融合“利剑”为Oracle提供了可能性。 挑战——成为巨人的代价 虽然Oracle已经具备了这些优势,但其要想超越微软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1、Oracle这艘大船现在由埃里森掌舵,而下一位舵手我们尚不清楚是谁,他能否保证Oracle航向正确而且稳步增长,是Oracle必须面对的挑战。 2、显然Oracle目前更适合于那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而面对大量的小型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价格适中的标准套件,不需要过多的开发就可以应用。 3、Oracle通过并购形成了很长的产品线,这让它树立了很多的竞争对手,Oracle必须面对比别的厂商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对手的联合竞争。 4、Oracle通过并购拥有了大量的客户,而如何保有这些客户并深入挖掘这些客户的潜力将是Oracle必须要面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