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英文分别为"political economics","economics"。 "econom"一词源于希腊语,其中eco意思是“家务”, mon意思是规则。所以 "econom" 的传统涵义是“家政管理”,后来涵义逐渐扩展为一般性管理。 目前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是法国的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孟克列钦、孟克莱蒂安)(1615年)首先使用的。他当时使这一名称是想以此来说明他所论述的已不是家庭管理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如工场手工业、商业、航海及国王的经济政策等问题。后来,重农学派把这一用语用来概括对财富性质、再生产和分配等问题的讨论。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研究人类财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问题的理论都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著作都是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76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瓦尔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等。 麦克劳德在1875年提议改“政治经济学”的名称为“经济学”,并把它定义为“探讨支配可交换物品数量关系的规律的科学”。1879年,马歇尔把他出版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定名为《工业经济学》。由于这一名称简便和科学上精确性,并且,在英文economics可与“数学”(mathematics)、“物理”(physics)“伦理学”(ethics)等单词并驾齐驱,所以受到杰文斯的赞赏,以至他在1915年自己的著作再版时也改称“经济学”,此后,经济理论方面的著作多采用“经济学”这个名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但是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并没有消失,因为,在称为经济学的那些著作中主要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中心。因此,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及政府政策的一些著作往往来保留着“政治经济学”的名称。但是,作为一门研究生产、交换与分配活动的科学却又不可能不涉及经济政策、经济利益等问题,因此,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往往又作为同义语并存。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告诫说,“政治经济学对不同的作者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有些情况下,它表示现在所说的经济理论和‘纯经济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门学科一直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原因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产生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资本论》的副标题就叫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另一原因是当代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这门学科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分配关系、对社会剩余产品的利用方式。这些都要涉及不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问题,而这些不是纯经济学所能胜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