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的几十种产品不仅覆盖全国,而且远销国外,经济效益可观。为了增进企业管理水平,满足集团管理的要求,A公司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了ERP项目,并于2004年成功上线,半年后实现单轨运行,并一直保持平稳运行的状态。
A公司信息中心人员发现,由于ERP系统主要是对日常运营基础数据的管理,公司领导很少用到这个系统,很多领导需要的报表制作还是需要在系统外进行编制和流转。基于这个原因,他们决定在ERP系统上拓展一个新项目—BI系统,意在抽取ERP中的数据,并形成供管理人员查看的报表系统。
于是,A公司在ERP系统单轨运行后很快就进行了BI软件选型,并组织相应实施人员进场开始工作。可未曾料到的是,原本预定于4个月就能结束的项目,过了7个月还是一拖再拖。是领导需求不迫切,还是其他的因素在阻碍项目的进展?原来,经过几个月的项目实施,无论是信息中心的IT人员还是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都发现,系统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或者是操作上,都与最初项目启动时的设想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完全无法匹配领导的要求。
点评:想想此次BI的实施,A公司也是煞费苦心,投入颇多。而在此时,系统里也算是满满当当的数据和报表,数据的抽取和查看也可支持,可为什么仍是不适合使用呢?原因很简单,A公司此次的项目系统和业务之间竟是断裂的,无非就是对于经营分析缺少考虑的缘故。
A公司启动项目的最初目标比较单纯,只是为了吸引公司领导能够多使用系统,而使用的方式,在这里则定义为信息查询或者说报表查询。这个需求描述简单笼统,而且在实施前,没有专门的咨询顾问,甚至没有专门人员对系统需求进行调研和细化。于是,直接导致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在系统设计时对使用人员的需求考虑不够全面,如:只是单纯地进行数据抽取和报表统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分析的重点和分析意义;单纯的报表和数据罗列,未考虑到结果展示的重要性和使用便捷性等等。
挽救方案
六步重整BI系统
为了及时纠正和提升项目价值,A公司此时要做的就是快速切入经营分析,并对系统进行调整。
第一步,需要对项目的目标,也就是BI系统建设的目标进行清晰描述和分解。
系统建设总体目标是:以ERP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分析,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同时为建设公司数据仓库做准备。这个目标在第一期中已解决,目前则主要在于报表的生成和展示:解决ERP系统报表功能弱、生成速度慢、实现较复杂、展现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将处理统计报表和分析报表的功能从ERP系统中分离出来,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和报表处理性能;建立一个业务智能门户,将ERP中重要信息以安全、综合、灵活(个性化)的方式展现给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