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协同软件处在关键时期
协同软件在中国走过了5个发展年头,5年来,专业厂商对市场关注度的增强,以及传统管理软件厂商的积极介入,使中国协同软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势头。2005年以来,产品
领先的专业协同软件厂商复旦协达www.CTOP.cn,由专注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转型为独立品牌软件供应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所属机构对此分析指出:“协达的成功转型,不仅表明技术型协同软件厂商与市场结合后具备强大竞争力,同时带动了中国协同软件由市场培育走向成熟应用”。
在市场渐渐走向成熟应用的同时,协同软件也遭遇了不少疑问,有人甚至认为协同软件被严重高估。对于协同软件持悲观论调的人,大凡对协同软件了解不深,或者有过高期望,有的人认为协同软件一无用处,有的人认为协同离“理想国”差距甚远。无论是过于否定,还是过高期望,都对协同软件产业发展不利。复旦协达首席架构师冯宏卫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谈到:避免悲观和冒进,才是对待协同软件的正确态度。协同软件的价值不可抹灭,但协同软件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协同软件的正确态度,有利于协同软件的健康发展。2006年以前,复旦协达等厂商花了大量精力,积极推广协同软件的理念,全方位阐述协同软件的发展历程和给用户的应用价值,以加强协同软件的认知度。2006年后,协同软件即便还存怀疑的目光,但协同软件的概念已被广泛认知。在此关键时期,协同软件的推广,应该围绕着用户在管理工作上的重点,突出协同软件的功能核心,用协同工作的思想变革用户传统的管理与IT应用。
工作流是管理重点
工作流(Workflow),是指工作的次序、步骤等工作过程,也常常被称为工作流程,工作流管理有时也被称为业务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学者开始把工作流管理放到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为了区别于生产管理中的“流程”概念,“业务流程” 的说法开始流行。目前,全球几乎所有商学院都把“工作流管理”纳入教学课程。因为工作流能够使工作事务在多人之间有效流转,而带来协同应用效果,从而占据协同软件的“核心”地位,也成为协同软件驱动各项应用步骤与程序的引擎。
工作流的概念主要包括了流动(Flow)和过程(Process),即“流”、“程”,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阐述流程。目前,工作流的内涵和外延有了进一步纵深发展,它几乎渗透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收文、发文等公文管理工作流; 请示、汇报等行政管理工作流; 客户报备、回访等客户管理工作流; 技术评估、新产品组合原则、产品上市策划等产品项目工作流; 服务体验、投诉处理等服务工作流; 人员招聘、入职、培育、考评等工作流; 知识入档、调用等知识管理工作流; 预算、审核、报销、信用评估、风险控制等财务管理工作流……在实际工作中,“流程”也成为管理者提及率最高的管理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工作流无处不在。
在经营中,任何一项战略、计划的设施,都有其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的相应操作流程。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的《执行力》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执行力失缺,再完美的策略也会随时崩溃; 而优秀的执行力,却可以随时弥补策略的缺陷,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该书还指出:管理中的战略、人员、业务三大流程对于执行力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余世维先生在《赢在执行》一书的第76页也写道:解决执行力的关键问题是把握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执行力的核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工作流已经成为日常经营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