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Shen

新人,大家多关照啦@_@

  博客中心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登录 ::
  3994 随笔 :: 0 文章 :: 20 评论 :: 0 Trackbacks
Cached @ 2025/4/26 14:09:23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2007年12月>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留言簿(14)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6 14:09:23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招募最聪明的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功秘诀,那就是招募最聪明的人。在得到聪明人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建立科学的制度,让这群聪明人充分发挥才智。

  刘保华:那么多的领域,研究院如何决定研究的重点?

  洪小文:至于研究院怎么来决定这个项目,我觉得关键是我们要雇到最好的人才,然后我们就相信这些人才,因为这些人才自己能够决定接下来怎么做。我们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让我们的研究员自己来决定,因为研究不能采用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应该是从下而上的。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们探讨,给一些方向,但最后还是要靠他们,主要是靠他们每个人、每个研究组来选择自己的方向。

  刘保华:那么,你们的研究员是处在怎样一种研究环境中?

  洪小文:既然是做后天的产品,就要提供给研究员一个最自由的环境,让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其实我们看一下人类技术的进展,很多时候,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在几十年前就是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研究员的目的——化腐朽为神奇,这里面要让大家尽情地去发挥想象力。

  刘保华:你们的科学家应该说对自己研究的领域都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当他去研究一个方向的时候,他一定会坚持这个方向。但如果事实上他的研究方向是不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有没有一个刹车机制,让他能够停下来,从而保证研究部门的投入产出能够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洪小文:我们的机制是这样的:定期开会,会上大家在研究上互相挑战。同时研究员还不定期出去开国际会议,接受别人的挑战。我们设计一个自由的环境,他可以自己选择研究方向,但是他要能够经得起挑战。挑战其实很多时候是问答的形式,比如我问你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你能说得面面俱到,能够让别人信服,那你可以继续往前;如果你没有一些研究成果来支持你的理论,你也讲不出道理,那自然大家就不会再让你继续,如果继续坚持,到最后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很优秀,所以透过这样的机制就会得到一个平衡,由很多人去挑战他,形成一个制衡机制。

  刘保华:我注意到亚洲研究院的很多研究领域都是跨学科的。而我自己在搞市场研究的时候,也是在多学科之间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因为这个地方最容易出成果。实际上跨领域人才组合的研究方式,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举措?

  洪小文:这个问题非常好。刚才我们说了要给研究人员最自由的环境,然后我们有一个机制去挑战他,那么除此之外院长在做些什么呢?很多时间我就是花在怎么样创造一个环境鼓励跨学科的研究。

  我讲几点我们做的东西。一个是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就注重学科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就是来自于你刚刚讲的不同的学科。还有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少数。IT领域通常女研究员比较少,于是我们要鼓励多招女研究员。还比如我们亚洲研究院,虽然在中国,大部分研究员是中国人,但我们也希望能够招到更多的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类型的人加入。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也会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思考模式不一样而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另外,我们还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对研究的想法也不一样。 第二就是建立一个机制来帮助大家沟通,能够更了解对方做的东西。第三就是我们常常透过跟产品部门的合作来促进多学科的发展,因为一个产品不是只需要一个学科。

分享按钮发布于: 2007-12-06 11:43 CharlieShen 阅读(184) 评论(0)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