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海量推地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买家“无楼买”的恐慌
1~5月全国住宅用地
供应同比增35.5%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8月15日答记者问时介绍说,今年国土资源系统加大了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今年1~5月,住宅用地的土地供应量比去年同比增长35.5%,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同比增加76.3%,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增加166%。 (据新华网)
“涨价组合拳”
消解调控效力
房价为何“葫芦没按下又起了瓢”?究竟谁是助推新一轮房价疯涨的幕后“推手”?
近几个月的房价变化表明,尽管国家与地方通过户型结构调整、供求比例调整、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金融与税收等一系列手段,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进行调控,但房价飙升并未得到根本遏止。究其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
一是炒作概念制造“抢房潮”,不断向老百姓强化“房价必涨、涨价正常”的概念。
二是捂盘囤房刺激供求失衡。部分开发商提高房屋售价,并“捂盘惜售”,制造房子紧俏的假象,这直接造成了市场住房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价格越涨,开发商为追求高利润就越捂盘不卖,出现恶性循环。
三是争创“地王”,地价与房价相互推高。一些开发商担心自身利益受损,通过大量储备土地来对抗调控,他们往往根据市场行情来加速或推迟开发进度,最终目的是为炒高房价以获取最大利润。
四是大盘操控区域房价,“领涨效应”形成板块拉力。一些“大盘效应”下,不仅直接带动了周边楼盘纷纷涨价,也拉动该区域商品房均价的上扬。
五是流动性过剩,吹涨房价泡沫。在当前股市波动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在股市赚钱的投资者在房价上涨的刺激下开始投资房地产市场,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在今年的买楼热潮中所占的比例加大。
遏制地价房价过快上涨,关键在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土地拍卖应该从目前“价高者得”的方式,转为“限房价、竞地价”,让诚信开发商建造价廉物美的房子;打击开发商囤地囤房必须落到实处,强化监督;银行应严控开发商的贷款门槛,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力度,让更多中低收入者能买到价格合理的房子。 (据新华网)
新华视点
两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2005年3月17日,央行宣布调高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公开表态要“通过此举打击炒房者,平抑房价”。此举被认为拉开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序幕。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业界称之为“国八条”。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八项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业界称之为“新八条”。
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推出了打击炒地、抑制投机和禁止期房转让等措施。
2006年年中,政府延续上一年的措施,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了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个重要文件。
2006年4月28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业界称之为“国六条”。
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业界称之为“国十五条”,提出了“90·70”的户型标准。
2006年5月31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
2006年8月1日,国土资源部制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六类情形必须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范围。
泡沫破灭前一派繁荣
美国次级债危机敲响炒房警钟
美国次级债危机成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这次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和大量贷款炒房。对于中国的炒房者来说,也要“盛市思危”,警惕房地产投机中蕴含的风险。
次级债指的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就是把一部分资信不佳的贷款人申请的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资者。从“9·11”以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炒房投资盛极一时。美国平均房价从2003~2006年涨幅超过50%,1995~2006年房价翻了一番多。次级贷款和次级债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
谁也没有料到,去年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去年三季度至今房价又下跌超过10%。房价下跌,炒房者利益链条断裂,贷款还不上,变卖房产又面临损失,次级贷款风险开始暴露。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过快,去年进入市场的美国炒房者基本上全部都是亏损的。
尽管目前我国整体房价仍一路上涨,看不到下跌的迹象,但是炒房者不能不警惕。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也并没有迹象,房地产销售去年还是欣欣向荣,突然之间危机就扩散开。市场信心一旦丧失,泡沫顷刻间破裂,房价迅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