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来源比较偶然。
成本会计在上个月月结完成之后,发现部分产品的标准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检查该产品成本收集器某一生产版本的物料成本估算时,发现其制造成本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一步的追溯发现,组成制造成本的某一工作中心的机时费用异常,进而发现,这一工作中心的机时单价异常。
那么,引出第一个问题:机时的单价是怎么来的?
上线时初始的机时单价计算公式:
机时单价=成本中心计划费用/计划开机时间
这个数据上线的时候就出现问题。
例如:在相同生产线同一工序,机时单价差异很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上线时当月的成本中心费用计划数据差异很大。这样按公式计算出来的机时单价也就差异很大了。
第二个问题是,后续的机时单价又是根据什么来更新的?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
1、月末按计划的工序机时合计和BOM计算出计划成本。
2、月末将成本中心实际产生的费用合计分摊,得到成本中心的实际成本。
3、计算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4、差异分摊。
5、更新下个月的计划价格。
实际步骤是否如此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