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最好去考察一下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士普遍在读什么书。最近一、两年,他们的读物中一些有关中国大陆商业环境的书很有煽动性。
这类图书里可以列在畅销“排行榜”前四位的是:《中国热》,作者乔·斯塔威尔;《中国通》,作者祈立天;《中国企业无限公司》,作者费晓闻;《中国震撼世界》,作者金奇。这四本图书都面向普通读者,非常具有观赏性;但它们同时也提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国宏观经济如何运转、为何能够运转以及哪些是经济增长点。
如果谁把这四本书都读一遍,那他最后很可能会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从。斯塔威尔和祈立天两人把中国描绘成一座建在沙滩上的房子,以资源错配为代价、靠热钱的强心针刺激起来的经济增长一旦遇到泡沫破灭,这座房子将不堪一击。
而费晓闻和金奇则向人们展示了一条横空出世、震撼世界的东方巨龙,一个正使世界的方方面面发生改变的成功故事。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注意这4本书的写作时间有助于人们找到答案。前两本书谈论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末期的事情,当时中国正遭受着经济增速急剧放缓的困扰。
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政府让成百上千万国有企业工人失去了工作,整个社会弥漫着玩世不恭的情绪。而后两部书则着重探讨了中国最近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两本书是在经济发展周期的波峰阶段写就的,此时经济在强劲增长,出口经历着巨大繁荣,中国社会的发展看来势不可挡。
但这四本书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事实上这一主题也贯穿着当今几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那就是:无论成败、盛衰,中国都会吸引人们探究的兴趣。中国的崛起是本世纪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其规模和影响都是空前的,中国影响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任何新兴市场经济体。
但如果上述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会怎样?如果中国崛起的规模、速度和重要性与其邻国没有什么不同会怎样?简而言之,如果中国的崛起毫无新奇之处会怎样?
这不是在故意抬杠,因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远不是一些人口中的一个史无前例、足以改变世界面貌的事件,当然这一增长看上去也不是像一些唱衰中国的人所说的那样特别失衡或不稳定。事实上,倒退回50年看,中国大陆目前的现象可能一点也不特别;经济史家们将会把中国视为一个巨大增长链上相当普通的一环,这一增长链始于日本,成型于亚洲各“小龙”,其后又延伸到印度次大陆。
如果这一说法听上去很陌生,那可真是不应该。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世界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了,那时亚洲第一波经济增长大潮正方兴未艾。许多观察人士(如果不是大多数)在研究亚洲的经济增长轨迹以及探究亚洲经济的成功之道时都缺乏专业的经济学背景。因此在我们思考中国或印度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其邻国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