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ongle

FICO MM SD

  博客中心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登录 ::
  15 随笔 :: 1 文章 :: 0 评论 :: 0 Trackbacks
Cached @ 2025/4/26 13:02:15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2010年6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留言簿(0)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6 13:02:15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2010年6月21日 #

 第一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  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科勒(Kohler, Eric 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    作业(activity), 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    作业账户(activity 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    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    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 Staubus )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3、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posted @ 2010-06-21 14:47 Hacken 阅读(100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三)20世纪末ABC研究的全面兴起。当时,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 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以下简称ABM)
ABC的成本虽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为ABC的成本强调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而ABC下产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运输费用和生产、管理、理财费用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第二节  ABC产生的依据
  那么,ABC理论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客观依据呢?
  一、    理论依据。
    ABC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二、实践依据。
  (1)从必要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传统成本计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较高,同时,传统管理会计中,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 a + b x,而这种成本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显著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强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认为成本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 a + b 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间上的相关性;兼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 a + b 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许多企业的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 a + b 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去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问题、打破y= a+ bx 模型的成本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
  (2)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 In Time, 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合理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入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JIT系统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因为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由于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posted @ 2010-06-21 14:47 Hacken 阅读(90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讨论项目实施实施的思路与项目管理方面。

Roll out项目,本身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全新的实施项目。它在很多方面受制于Global的实施思路和系统配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流程限制

与全新项目不同,Roll out项目的业务流程都是已经定好了的。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把已有的业务流程复制到另一个子公司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业务流程实现方式必须以母公司为模板。尤其是跨公司交易的业务,公司间采购,跨公司销售等,更是必须遵从母公司的流程。

第二,数据分类限制

全新的项目可以根据公司的需要去定制统计分析模板,关键数据,特征字段等,都可以自行设计;但在Roll out项目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公司统计分析要求的制约。比如物料类型定义,涉及统计分析的字段内容定义如客户组,物料组等。CO模块更是有很多定义好的结构,是必须要严格遵从不能更改的。

第三,实施过程限制

全新的项目可以按照ASAP的方法论进行项目实施。但在Roll out项目里则不一定。根据签订合同内容的不同,实施的过程有可能会不同于全新项目。比如某个项目的Roll out合同规定,该Roll out项目必须完全拷贝母公司的流程,不允许有子公司个性化设置。在这种前提下,业务流程调研这一步的工作就几乎被忽略了,实施重点只是业务实现和培训。实施团队的任务不是根据子公司的实际业务制定流程,而是主要负责把母公司的流程介绍给子公司,子公司严格按既定的业务流程操作。

第四,法律法规限制

这一点在跨国公司roll out项目中尤其明显。各个国家法律法规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公司业务流程不完全相同,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税种不同,海关规定不同,甚至业务操作模式不同。这些都要在Roll out项目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第五,实施时间限制

一般来说,Roll out项目的实施时间都会比全新项目的实施时间短。常规的Roll out实施一般是三到四个月,而全新项目一般至少要六个月以上。

由于诸多类似限制的存在,我们在做Roll out项目时,要从项目实施思路的层次确立指导思想,在项目管理的层次严格落实。指导思想的正确是项目成功的前提。不要认为这是空话套话,象天朝官员讲话一样。事实上,指导思想绝对是项目实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注意不到它,是因为它不大会出错。一旦指导思想出了偏差,项目离失败就不远了。这一点适用于全新的项目和Roll out项目。

第一,在母子公司之间确定主次。

各个企业结构不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也不同。有些公司母公司控制力非常强,大权独揽,相对于子公司来说,是我叫你干啥你干啥,没叫你干的你就别干;另一些公司,相对松散,子公司相对拥有较大的自由度,除了关键问题,子公司具有“我说了算”的权力。在做Roll out项目的时候,确定公司间的这种主次关系是首要的任务。就本次实施任务来说,是子公司说了算,还是母公司说了算?这一点要在参与实施的各方之间达成共识。

在项目组织的架构上,如果以母公司为主,则项目经理应该是母公司的派出人员;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对子公司与项目相关的部分应该有相对较大的决定权。子公司项目参与人员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在某些需要做决定的有争议的部分,指手划脚。如果以子公司为主,则项目经理应该是子公司的人员,或者母公司派出人员。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子公司自身的业务,母公司已经设置好的流程等只是作为参照。

曾经有一个项目,母子公司之间在这一点上没有达成共识。母公司认为子公司应该以复制母公司现有流程为主,基本不考虑额外的需求。如果有困难要从流程改变上去解决;但母公司又没有派出项目经理,甚至没有人全程参与,仅仅依靠实施顾问方进行知识转移,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子公司参与人员没有理性的期望值,对项目要求过高。这种项目注定是不成功的。可能不是失败的,但最终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第二,注重与母公司的沟通。

对于roll out项目来讲,不仅仅要在项目内部进行沟通管理,而且要在项目与母公司之间进行顺畅的沟通管理。项目组必须要建立项目与母公司顺畅的沟通渠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需要与母公司进行各方面的沟通。特别是有CR提出来时,如果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大大地拖延项目进行,也会严重影响到项目人员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母公司为主,还是子公司为主,母公司一定要有熟悉项目的人参与到子公司的实施过程中来。一个熟悉原始项目的参与者带来的效益,好过一堆文档。相信大家对这一点是认同的。囿于时间,资金等限制,几乎没有什么项目能够在文档上做到与项目实际进程齐头并进,保证文档是最新最准确的。除非是一个专门以交付文档为目的的项目。在这个前提下,原始项目参与者带来的知识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很多东西是无法写在文档中的,它只存在于人的大脑里。没有原始项目人员的参与,roll out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只能不断地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母公司联系。这对项目进行的效率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跨国公司,加上时差原因,沟通效果就更大打折扣。

第三,适当降低期望值。

无论是在全新实施项目中,还是在roll out项目中,这一点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客户对项目的期望值过高,实施起来就会难度重重。优秀的咨询顾问,应该知道如何帮助客户建立适当的期望值。迫于签单的压力,销售人员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夸大系统的功能,给后来的实施埋下隐患。顾问进场后,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管理客户的期望值。

尤其是在roll out项目中,要先给客户定下调子,这个项目不可能有很多的自由度,或许有很多实际的业务流程无法在系统中满足,只能通过更改现有的操作习惯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数据分类,跨公司业务等涉及到全球模板的方面,要想更改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有特别的理由。

当客户对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有了较为合理的定位时,项目推进过程中就会避免很多抱怨。客户的主要精力才会由压迫顾问做事,转向自我改良去适应全球模板要求。

这并不是敷衍客户。全球模板之所以能被推广,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缺陷。某个子公司的特殊需求,经过认真分析,大部分可以在全球模板中找到解决的方案。

第四,给予培训工作更多的重视。

对于全新的项目来讲,事前的流程讨论,业务蓝图的设置,需要用去很多的时间。这部分的工作做得越仔细,越认真,后续的系统实现和测试等就会越顺利。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关键用户都是全程参与的,无形之中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系统知识。同时,由于项目时间久,关键用户对系统的了解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会有时间去消化所学到的内容,后来的操作培训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但对于roll out项目来讲,流程讨论部分其实是全球模板的介绍,仅对不符合实际业务的部分进行讨论和定义。由于时间短,关键用户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理解系统的逻辑,对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填鸭式培训,效果也相对差一些。常常是学了前面忘了后面。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功能已经经过原始项目的完整测试,一般来说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少一些,关键用户通过测试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会相对较少。由此,培训工作在roll out项目中就要占据更大的比重。

第五,整理数据时注意全局性。

一般来说,roll out项目整理数据时,母公司的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在数据的分类上,数据标准上,都已经有了现成的标准。更有许多物料供应商客户等数据,是母公司系统中已经存在的。因此在数据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过滤母公司已经存在的数据,新的数据定义,分类要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说,要想避免冗余数据或者错误定义,应当由母公司对数据进行检查。但往往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此,顾问应该对数据搜集投入一定的精力。这里又有一个矛盾。一般来说,数据搜集是客户的任务,顾问只提供模板,不参与实际的搜集整理过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数据是SAP系统运行的基础,如果数据做不好,系统的运行就不会令人满意。顾问作为系统专家,应该参与到数据搜集当中去。最好是在项目合同中就明确,顾问应该参与数据搜集整理,当然,咨询公司因此要得到一定的报酬。还要界定责任,顾问应当主动检查用户数据,并提出专业的意见。事实上,客户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向顾问请教。但是主动的参与和被动的指导,其效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不论是全新项目还是roll out项目都适用。

第六,上线切换注意关联交易。

上线时的切换工作方面,roll out项目和全新项目有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跨公司业务方面。在子公司上线时,母公司往往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且与子公司有业务往来。未清的跨公司交易业务如何处理?这是在roll out项目中要考虑的。在全新的项目中则不必考虑这一点,只需考虑到对客户,对供应商的未清业务即可。而公司间交易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显然有不同之处。

总之,roll out项目不同于全新项目,在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项目经理要区别对待,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环节的控制。

posted @ 2010-06-21 13:12 Hacken 阅读(1028) | 评论 (0)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