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利润中心
Ø 概念:指既对成本承担责任,又对收入和利润承担责任的企业所属单位。由于利润等于收入减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中心实际上是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这类责任中心往往处于企业中较高的层次,一般指有产品或劳务生产经营决策权的部门,能通过生产经营决策,对本单位的盈利施加影响,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如分厂、分公司益既有独立经营权的各部门等。利润中心的权利和责任都大于成本中心。
Ø 涵义: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也称为事业部(Business Division),或策略性事业单位,通常是指一企业内部存在两个以上可以独立计算盈亏的单位或事业部门。事业部的负责人掌管这个“自给自足的公司”,包括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及财务、人事等各项活动。换言之,事业部形同“大公司”里的“小公司”,负责人必须对营运的结果——盈或亏,其经营者尚必须对盈亏负责。所以,利润中心亦可称为“责任中心”。因此,利润中心具备了两项基本特性:
1、独立性——利润中心对外虽无法人资格,但对内却是独立的经营个体,在产品售价、采购来源、人员管理及设备投资等,均享有高度的自主性。
2、获利性——每一个利润中心都会有一张独立的损益表,并以其盈亏金额来评估其经营绩效。所以每一个利润中心有一定收入与支出。非属对外的营业部门,就需要设定内部交易和服务的收入,以便计算其利润。
Ø 利润中心是出于内部控制目的的反映收益导向的组织单元,可以通过用销售成本和期间损益分析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
Ø 简单来说利润中心可以是任意一个盈利单位,需要考核收入、成本、费用的单位通常设为利润中心,处于成本中心内的上层,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地点划分(地点、位置)
-
产品类别划分(产品组、产品线)
-
业务类型划分(生产、销售、研发)
u 成本中心
Ø 公司内部的对费用负责的组织级别。
Ø 是成本对象(Cost Object)的一种。在成本控制范围(Controlling Area)内独立收集成本的组织单位,并承担成本费用的流入流出。可以按照功能的需求、分配标准、提供作业和服务的不同、物料地点和责任区域来定义成本中心。通过成本中心可以区分区域发生的费用(Cost determination function)和监控不同组织费用的发生情况(Cost controlling function)。
Ø 建立成本中心是为了能有差别的将直接成本分配给销售业务(成本计算功能),和能对企业中产生的成本做有差别的控制(成本控制功能)。

Ø 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主数据是SAP系统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用于内部核算和内部管理,主数据一般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建立,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变动或业务的调整,需要创建或修改成本中心使费用能真实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能正确反映对应事业部的损益状况和经营成果。
Ø 一旦有业务在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发生,就不能删除主数据,只能在系统中冻结相应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


u 成本要素 对各种费用进行分类,类似于FI中的科目
Ø 成本要素是用来描述管理会计中成本流本质的一个概念
Ø 成本要素是会计科目表中的一些科目,在一个成本控制范围中用于记录生产要素中的有关费用。
Ø 成本要素的类型决定了它是初级的还是次级成本要素或者是收入要素。
ü 估算成本要素
ü 收入成本要素
ü 外部订单结算的成本要素
ü 内部订单结算的成本要素
ü 分摊成本要素
ü 内部作业分配的成本要素
Ø 在R/3的管理会计模块中,成本要素主数据可随时间变化,有效日期内可对主数据做某些特定的变更,如关闭或创建一个成本要素等,所有输入均被记录下来。
Ø 建立成本要素是为了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记录、划分和分配企业的各种运行费用。

怎样区分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素呢?
Ø 初级成本要素
u 每一个初级成本要素都对应一个总账损益类科目
u 初级成本要素是核算那些发生在管理会计之外的要素
u 输入源自于公司外部的直接成本--所有损益类帐户的财务数据都要通过初级成本要素输入到成本中心
u KA01
u 
Ø 次级成本要素
u 次级成本要素是会计科目表中没有的,只在管理会计中使用,一般用于费用分摊和费用的结转。每一个次级成本要素都只在CO内部起作用而不影响FI过账
u KA06
u Category为43的会于作业类型相联系
u Category为42的用于作业分配


u 作业类型
Ø 用来描述成本中心耗用作业量(费用的量化)的主数据,通常是用单位来衡量的。
Ø 成本中心的生产性产出(例如人工工时、机器时间和设备启动),根据成本分摊标准,对在生产类成本中心产生的作业进行分类。这些作业的价格都是以生产类成本中心的内部作业量为基础,按作业价值来确定。
Ø 作业类型代表由成本中心生产输出的一些形式。作业类型的通用例子包括劳动小时数或机器时间的分钟数。作业类型用于根据所进行的作业单位数从发送方成本中心向另一CO对象(如成本中心、内部订单、生产订单等等)分配成本。单元价格用于评估作业数量。作业类型分配的优点是将数量和价值流组合在一起。所要求的作业数量在工艺流程中指定,这给产品成本计划中和成本对象上提供了详细的成本控制信息。
Ø 作业类型即将成本中心内的业务按成本分配的观点加以分类。价值被指定一个作业价格,这个价格是从市场的观点计算的。一个成本中心分配给一个或者几个作业类型,也可以不分配。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配等功能是在成本中心/作业类型的层次上,或在成本中心的层次上,实际成本中心的输入则是在成本中心的层次上的进行。
u 统计指标
Ø 统计指标表现为成本中心、内部订单中的统计值,通常以数量、面积、时间为单位,系统会通过统计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应分摊的费用按比例分摊到应承担费用的部门。
Ø 可以对系统作计划并将其记账到一个成本中心。
Ø 统计指标可从后勤信息系统传送至成本中心会计核算。
Ø KK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