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市场油价连创新低,日子最难过除了在年初看多油价认为今年将达到每桶100美元的国际基金,还有国内的石油巨头们和石油价格的制订者,每次国际油价的下跌都成为对油价高涨与油企垄断的新一轮质问。
对于并不擅长通过国际贸易买跌的中国石油巨头们而言,国际油价下跌并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而潜在的利益损害与形象损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国际油价进入下降通道一个月之后,国内消费者已经愤怒于中国油价的坚挺和为高油价的任何辩护。
消费者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他们承受了中国经济医疗、住房、教育等伪市场化的阵痛,导致生活成本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劳动者的收不仅没有随着GDP与税收的上升幅度同步,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也许有人会说,油价仅与有车族相关,这种看法大谬。事实上,石油等上游产品的增长已经迅速传递到下游制造领域,笔者走访的一家珠三角小家电制造企业原料成本上涨了20%以上。指望这些成本全部由中下游企业自行消化是不现实的,刚性成本迟早会传递到消费者的头上。
石油企业的叫屈也并非是无理取闹。国内石油巨头的产品主要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而中国的油价总体而言属于政府行政指导价格,因此,在炼油成本与成品油价之间确实出现倒挂,但综合考虑人民币汇率、人工费用、油质等各方面的因素,炼一吨油亏损400元当属夸大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