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ttyboy0

学无止境!!!
posts - 6, comments - 12,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Cached @ 2025/4/25 20:56:08Control ASP.skins_habahaba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导航

<2025年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留言簿(1)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5 20:56:08Control ASP.skins_habahaba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2007年6月5日

        昨天SAP 北亚区董事长兼CEO Klaus Zimmer来到华南理工大学, 同我们学校的校长讨论了关于培养SAP工程硕士的相关事宜,并在昨晚举行了关于“The future of ERP”的专题讲座,本人有幸参加,并聆听了西曼先生精彩的演讲,受益颇多。

posted @ 2007-06-05 07:55 prettyboy0 阅读(1992) | 评论 (1)编辑 收藏

2007年5月9日

什么是RFID?

[摘要]什么是RFID技术,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是什么,是什么让零售商如此推崇RFID,什么是RFID的典型应用,RFID中国论坛,提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及电子标签原理的相关信息
   什么是RFID?自2004年以来,与RFID技术相关的文章在各个媒体上不断涌现,相关的报道让这个历史其实并不短的技术在短时间内成为国际追逐的焦点。从全球巨型商业帝国沃尔玛,到国际IT巨头IBM、HP、微软等等,从美国国防部到中国国家标准委,全都在RFID魔棒的指挥下舞蹈起来。

  RFID是什么?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什么是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弗格森认为RFID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什么是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 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 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 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是什么让零售商如此推崇RFID?

  据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尽管另外一些分析师认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RFID有助于解决零售业两个最大的难题: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而现在单是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差不多有20亿美元,如果一家合法企业的营业额能达到这个数字,就可以在美国1000家最大企业的排行榜中名列第694位。研究机构估计,这种RFID技术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是什么?

  物流和供应管理
   生产制造和装配
   航空行李处理
   邮件/快运包裹处理
   文档追踪/图书馆管理
   动物身份标识
   运动计时
   门禁控制/电子门票
   道路自动收费

posted @ 2007-05-09 08:08 prettyboy0 阅读(2816) | 评论 (7)编辑 收藏

       麦肯锡公司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实现信息系统向基于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转型与向数据中心引入精益生产原则,这两件事情是2007年CIO界的新“时尚”。

  此番调查的对象是来自北美公司中的CIO和其他IT高管。在受访者中,有64% 的人会在2007年为企业建立基于服务的IT架构,而28% 的人则表示他们已经或者准备将精益生产的原则引入数据中心。报告还指出,以往,企业引入技术来整合资源,从外部资源整合到全面整合,通常需要好几年。而现在,这个时间已经缩短到不足一年。

  这股时尚风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层内涵是企业希望世界更“平”。基于服务的架构能让企业的IT 系统更加“灵活、开放和高效”,能让不同的信息系统实现轻松对接,能让企业内部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采用基于服务的架构,意味着企业意图打通拓展更广阔甚至是全球市场的“任督二脉”。

  另一层内涵则是与战略有关。麦肯锡的这份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年至15年间,企业的数据中心成长迅猛,它们需要大型资产,会消耗电力,还需要技术高超的人力资源,这都需要企业付出巨额的金钱。2007年刮起的“精益风”则说明,随着企业在战略上对IT 的倚重,IT与运作和业务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企业分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甚至多到了需要考虑成本比重的程度。这背后的意思是,企业尽管依然重视IT,但已渐渐从“烧钱”的狂热中清醒过来,IT战略从“跟风”走向理性。

  对CIO来说,这股时尚风带来的是好消息。若要世界更“平”,不同“板块”之间就需要更多接口,IT系统需要更为统一的全球标准,这正是CIO大展拳脚的时候。而对IT战略更为理性的认识,也能避免泡沫造成的繁荣崩溃后,企业对CIO不公平的指责。

  不过,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后起之秀在新技术、新趋势的应用上往往要比先行者顺利,但是,他们会遇到三步并作两步走,步伐零乱的问题。具体到中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也就是整体发展落后与发展趋势国际同步之间的矛盾。中国ICT研究咨询机构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分析师曹开彬认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依然处于“人治”状态,随意性比较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在工作中体会到,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做到根据企业战略来制定IT计划。这种落后的状况并没有阻碍SOA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新宠。在中国,这种基于服务的架构已经红火了好几年,被视为IT系统的未来。上海家化副总经理王茁认为,“CIO采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恐惧”,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新技术,情况可能更好,如果姿态太保守,CIO也许会丢掉自己的饭碗。可是,王茁也许没有想过,恐惧可能还应该来自对于新技术应用失败的担忧。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尚在蹒跚学步,就已经被迫需要跟上大人的脚步,每走一步都需要更多气力和更强的自控力。有所为,有所不为,至关重要。拥有清醒的头脑,这也许是中国的CIO们在未来最需要的素质。

资料来源:http://www.ciotimes.com/ReadNews.asp?NewsID=17355

posted @ 2007-05-09 08:01 prettyboy0 阅读(2028) | 评论 (1)编辑 收藏

2007年4月10日

  早些时候转载了关于SOA发展的一篇文章,现就SOA的体系架构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1.软件架构及SOA的含义
  软件架构,是一系列声明,描述软件组件,并将系统功能指派给组件。架构描述组件的技术结构、约束、特性和
组件之间的接口。架构是系统蓝图,是结构的高级隐式规划。SOA是一个软件架构,它包含四个关键概念:应用程序
前端、服务、服务库和服务总线。一个服务包含一个合约、一个或多个接口以及一个实现。其构成及要素如下图:
 
2.SOA的元素
 (1)应用程序前端
  应用程序前端是SOA的活跃元素,负责发起和控制企业系统的所有活动。应用程序前端有多种类型。包含图形用户
接口的应用程序前端(如Web应用程序或富客户端)与最终用户直接交互。有些应用程序前端不一定非与最终用户直接
交互。周期性调用功能(或在特定事件驱动下调用功能)的批处理程序或长期流程也属于应用程序前端范畴。
  应用程序前端完全可能将业务流程的大多数职责委托给一个或多个服务,但应用程序前端负责发起业务流程并接收
结果。应用程序前端类似于传统的多层应用程序的较高层。但不要误认为服务更类似于较低层。服务有一个不同的结构,
有垂直的特点。下面将做介绍
 (2)服务
 服务是一个软件组件,具有明确的功能,通常封装着高级业务概念。服务由数据、业务逻辑、接口和服务描述组成。
如下图所示:
 
   合约。报务合约提供一个信息规范,说明服务的作用、功能、约束和使用。规范的格式因服务类型而异。服务合约
的一个可选元素是基于IDL或WSDL等语言的正式接口定义。正式服务接口定义虽不是强制的,但拥有明显的优势:提供
更高的技术(如编程语言、中间件、网络协议和运行时环境等)的抽象性和独立性。服务合约还提供正式规范以外的内
容,提供不属于IDL或WADL规范的功能和参数的详细语义。在现实中,很多项目都必须处理不能提供正式服务接口描述
的服务。在此总政,服务可能提供访问库或网络协议级别的详细技术描述。每个服务都需要服务合约,如果没有可用的
基于WSDL或IDL等标准的正式描述,情况尤其如此。
   接口。服务接口将服务的功能向服务客户(客户通过网络连接到这个服务)公开。接口描述是服务合约的一部分,
但接口的物理实现包含服务占位程序,占位程序被嵌入服务或高度程序的客户中。
   实现。服务实现在物理上提供所需的业务逻辑和适当数据。在技术上实现服务合约。服务实现由一个或多个工件
组成:如程序、配置数据和数据库。
   业务逻辑。业务逻辑由服务封装,是服务实现的一部分。可通过服务接口访问业务逻辑。无论是否运用面向服务
的方法,都要对照接口编写程序。
   数据。服务还包含数据。“以数据为中心”的服务当然离不开数据。
   服务不仅是封装了应用程序较低层的一些代码。由于各个服务都是一个明确的功能实体,故常封装高级业务实体。
服务是应用程序的垂直切片,定义整个系统的粗粒度结构,这类似于面向组件的软件设计。因此,从客户角度分析,服
务是一个黑盒实体。 
  (3)服务库
   通过服务库,可以发现服务,获得使用服务的所有信息。如果必须在创建服务的功能和时间范围以外发现服务,则
服务库显得更重要。虽然报务合约提供了大多数必要的信息,但是服务库补充了一些信息,例如物理位置、提供者信息、
合约人、使用费用、技术限制、案例问题和可用服务级别。这仅限于单个企业范围内使用的服务库,用于跨企业服务集成
的库一般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包含法律问题、表示形式、安全、用户注册、3服务订阅、收费和版本控制。
   服务库是SOA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元素。在构建SOA时,如果不建立服务库,似乎能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长远来
看,服务库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一个项目、服务数量很或由一个团队处理所有项目,则架构可以不使用
服务库。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都并发地开展多个项目,开发团队时时常变化,而且服务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环境都
离不开服务库。下面列举了企业级服务库应当包含的示例信息:A.服务、操作和参数签名,采用WSDL和XML模式定义等形
式;B.服务所有者。在企业级SOA中,服务所有者可以在业务级别(负责功能级别的问题和更改请求)、开发级别(负责
技术问题和更改请求)和操作级别工作(负责关于链接服务和最佳方式的问题或操作问题)工作;C.访问权限;D.关于服
务预期性能和扩展性的信息,包括平均响应时间以及可能的呑吐量的限制;E.服务的事务属性及服务的各个操作。
 (4)服务总线
   服务总线将SOA的所有参与者(服务和应用程序前端)相互连接在一起。如果两个参与者需要通信(例如,应用程序
前端调用基本服务的一些功能),就必须依靠服务总线。在这方面,服务总线类似于CORBA上下文中定义的软件总线概念。
不过,这些概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服务总线并不一定由单个技术组成,它可能包含多种产品和概念。下面介绍服务总
线的一些特性:
  连接性。服务总线的首要作用是将SOA的参与者连接起来。它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使SOA的参与者(应用误译前端和服
务)能调用服务的功能。
  技术异质性。服务总线必须支持多种不同技术。企业使用的技术多种多样,因此,服务总线将基于不同编程语言、操
作系统或运行时环境的参与者连接在一起。另外,企业有多种不同的中间件产品和通信协议,这些都需要服务总线的支持。
  通信概念的异质性。与技术质性类似,服务总线还必须支持各种不同的通信概念。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服务总线必须支持多种不同的通信模式。很明显,至少要支持同步和异步通信。
  技术“服务”。服务总线的主要作用是通信,但也必须支持技术报务,如日志记录、审计、安全、消息转换或事务。
 

posted @ 2007-04-10 12:12 prettyboy0 阅读(3152) | 评论 (4)编辑 收藏

2007年3月7日

希望通过收集的过程,学习到更多实施中的宝贵经验。

1、“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意思是说尽管系统的其他方面都很完美,但是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那么,经过系统处理输出的数据也只能是不准确的数据。

           数据的问题是ERP成败的关键问题,数据的准确性是企业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各类编码的整理;另一方面是各类基础数据的收集。

2、收集中。。。。。。。

posted @ 2007-03-07 17:35 prettyboy0 阅读(2646)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摘要:

新技术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诞生,SOA也是如此。短短几年之内,在厂商、研究人员和标准化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制定出一大批SOA标准和规范,有力地推动了SOA的发展。面对众多的SOA标准和规范,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迷茫和疑惑,进而愈发觉得SOA太复杂而高不可攀。其实,只要了解SOA的发展历程和SOA架构的基本知识,同时对标准的制定、审核和发布机构及工作机制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就不难理解这些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1. SOA发展回顾

    SOA的概念最初由Gartner公司提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尚不具备真正实施SOA的条件,因此当时SOA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SOA在当时沉寂了一段时间。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转移到互联网领域,带动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了能够将公司的业务打包成独立的、具有很强伸缩性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人们提出了Web服务的概念,这可以说是SOA的发端。

    Web服务开始流行以后,互联网迅速出现了大量的基于不同平台和语言开发的Web服务组件。为了能够有效地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组件进行管理,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Web计算架构。该架构要能够使这些由不同组织开发的Web服务能够相互学习和交互,保障安全以及兼顾复用性和可管理性。由此,人们重新找回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并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需求推动技术进步,正是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使得SOA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回顾SOA发展历程,我们把其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阶段的重要标准和规范。

    1.1 孕育阶段

    这一阶段以XML技术为标志,时间大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虽然这段时期很少提到SOA,但XML的出现无疑为SOA的兴起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 Markup Language,XML)系W3C所创建,源自流行的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 Generalised Markup Language,SGML),它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已存在。这种广泛使用的元语言,允许组织定义文档的元数据,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由于SGML比较复杂,实施成本很高,因此很长时间里只用于大公司之间,限制了它的推广和普及。

    通过XML,开发人员摆脱了HTML语言的限制,可以将任何文档转换成XML格式,然后跨越互联网协议传输。借助XML转换语言(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XSLT),接受方可以很容易地解析和抽取XML的数据。这使得企业既能够将数据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格式描述和交换,同时又不必负担SGML那样高的成本。事实上,XML实施成本几乎和HTML一样。

    XML是SOA的基石。XML规定了服务之间以及服务内部数据交换的格式和结构。XSD Schemas 保障了消息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XSLT使得不同的数据表达能沟通过Schema映射而互相通信。

    1.2 发展之初

    2000年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基于公共——专有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商务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需要创建一套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开放通信框架,以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中各分立系统之间通信的要求。于是,人们提出了Web服务的概念,希望通过将企业对外服务封装为基于统一标准的Web服务,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简单交互。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著名的Web服务标准和规范: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al,SOAP)
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
通用服务发现和集成协议(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UUDI)

    这三个标准可谓Web服务三剑客,极大地推动了Web服务的普及和发展。短短几年之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Web服务,越来越多的网站和公司将其对外服务或业务接口封装成Web服务,有力地推动了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Web服务也是互联网Web 2.0时代的一项重要特征。

    1.3 成长阶段

    从2005年开始,SOA推广和普及工作开始加速。不仅专家学者,几乎所有关心软件
行业发展的人士都开始把目光投向SOA。一时间,SOA频频出现在各种技术媒体、新产品发布会和技术交流会上。

    各大厂商也逐渐放弃成见,通过建立厂商间的协作组织共同努力制定中立的SOA标准。这一努力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在3个重量级规范上:SCA/SDO/WS-Policy。SCA和SDO构成了SOA编程模型的基础,而WS-Policy建立了SOA组件之间安全交互的规范。这三个规范的发布,标志着SOA进入了实施阶段。

    从整体架构角度看,人们已经把关注点从简单的Web服务拓展到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各个方面,包括安全、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等。

    2. 标准与规范

    2.1 标准与规范的区别

    大多数人习惯上把“标准”与“规范”这两个术语交替使用,这样做基本没有问题。但严格地讲,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规范是标准的建议文档。这就意味着,标准一般是由业界公认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而规范要灵活的多,多为厂商或非标准化组织发布。事实上,很多规范并不是标准,比如SDO和SCA,而是由某些厂商或厂商联盟制定发布。但是凭借这些厂商强大的市场地位,这些规范往往会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我们大体上可以把SOA标准分为XML标准集、Web服务标准集和SOA参考模型,下面我将分别介绍,为叙述方便,不再严格区分标准和规范,统一称作标准。

    2.2 XML标准集

    2001年10月,W3C发布了XML信息集(XML Information Set,XML Infoset)。
Infoset是一个抽象的数据模型,它兼容基于文本的XML 1.0,也是所有最新XML规范(XML Schema、XML Query和XSLT 2.0)的基础。由于Web服务架构是以XML Infoset为基础,而不是以某一特定的表现形式为基础,使得该架构及其核心协议组件可与各种编码技术兼容。

    除了基于纯文本的Infoset编码技术以外,Web服务架构还需要支持另外一种编码技术——即允许不透明的二进制数据与传统的基于文本的标记交织在一起。由于XML Infoset仅支持基于文本的XML,W3C于2005年初发布了XML二进制优化封装协议(XML-binary Optimized Packaging,XOP)。XOP格式使用MIME将原始二进制数据引入到XML 1.0文档中,而不采用base64编码。通过其配套规范——SOAP 消息(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Method,MTOM)实现将二进制XOP格式绑定到SOAP。XOP和MTOM是将原始二进制数据与基于文本的XML混合在一起的首选方法,它们取代了目前普遍遭到反对的SOAP with Attachments(SwA)和WS-Attachments/DIME。

    2.3 Web服务标准集

    经过几年的努力,Web服务标准集已经初具规模,内容涵盖传输层、消息机制、编程模型、服务发现和描述、可靠性、事务处理、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尽管其中部分内容还处于规范级别,但由于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成为正式标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2.4 SOA参考模型

    SOA参考模型由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制定和发布。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SOA架构的一个抽象框架,统一了SOA相关术语用法并且定义了这些术语的涵义,同时还明确定义了SOA各组件之间的关系。SOA架构师或系统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指导自己的SOA实践,下图说明了SOA参考模型与SOA实践之间的关系。

image

从上图可以看出,参考模型位于抽象级别的顶部,也就是说参考模型提供了SOA实现的抽象基础。每个SOA架构设计者都要考虑参考架构、模式、模型以及由参考架构派生出的概念架构,审慎思考实际环境(需求、动机和目标等)对实现架构的影响,同时利用已有的标准和协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SOA设计方法论。总而言之,SOA参考模型使得我们能够系统地考虑SOA架构的实现,并给出最基本的概念和设计模式。

   3. 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贡献

    3.1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OASIS)

    OASIS是一个非赢利的国际协会,致力于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也是目前制定Web服务标准最多的一个组织。除了制定通用的电子商务、Web服务和安全标准之外,OASIS还制定了很多针对行业的电子标准。OASIS理事会成员几乎全部来自微软、IBM、BEA system、Oracle、Sun、SAP AG、诺基亚等业界大公司。

    OASIS为SOA专门成立了六个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s),分别负责制定电子商务、Web Service开发和部署、服务质量以及面向服务架构等方面的标准。

    3.2 开放SOA合作组织(Open SOA Collaboration,OSOA)

    OSOA是一个非正式的厂商联盟,使得各厂商能够共同开发一个语言中立的编程模型。该编程模型帮助企业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SOA架构的特性和优势。目前加入OSOA的厂商包括IBM、BEA、SAP、Oracle等。尽管OSOA不是一个标准化组织,但由于有IBM、BEA等业界厂商的支持,它制定的规范很可能会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准标准化组织。OSOA成立了两个项目组,分别负责制定SCA和SDO规范。

    3.3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

    W3C成立于1994年,主要负责制定Web相关标准和规范,比如HTML、CSS等。W3C专门成立了Web服务专区,下辖六个工作组,负责制定Web服务相关的标准。W3C对Web服务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像非常著名的SOAP和WSDL皆出自于W3C。

    3.4 Web服务互操作组织(Web Services Interoperability Organization,WS-I)

    WS-I是一个开放的厂商联盟,鼓励任何对Web服务有兴趣的厂商加盟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它主要致力于提升Web服务基于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中立的互操作能力,其成员几乎覆盖了所有重量级厂商,如IBM、微软、Sun、Oracle和BEA等。

    3.5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

    The IETF(因特网工程工作小组)是定义标准因特网操作协议(像TCP/IP)的团体,IETF接受国际互联网协会Internet架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AB)的监督管理。IETF的成员分别来自于互联网协会的个人或者组织成员。

    4.厂商之间的博弈

    谁控制了标准,谁就控制了游戏规则,就能够在未来的软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几乎当前所有的主要工具供应商和平台提供商都参与了SOA标准的制定,包括微软、IBM、BEA、Oracle、Sun、SAP AG、诺基亚、IONA、Xcalia、Zend 、Sonic Software。

    表面上,标准化组织都声称自己独立于任何厂商,强调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如果观察这些组织理事会的成员构成,就会发现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上面提到的业界寡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说是“大国俱乐部”和“大厂俱乐部”。

    在参与制定标准的同时,各大厂还开始并购优秀的行业SOA解决方案提供商,积累针对特定行业标准的实施经验,以期获取竞争优势。2006年8月,IBM宣布成功收购了一家专门提供面向行业的 SOA软件与服务的私有企业——Webify解决方案公司。Webify公司专注于提供帮助企业加速开发和部署应用的软件产品,以及数以百计的针对特定行业的基于标准的预置加速器、工具和框架,用于解决特定行业的业务问题,如帮助医疗保健行业符合《健康保险便携性及责任性法案》(HIPAA)的要求、帮助保险行业满足《国际保险业数据标准》(ACORD)等。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IBM在SOA领域的领导地位。 Webify在语义方面的专业技术与IBM在开放标准开发利用丰富经验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解决特定垂直行业的常见业务问题。

    5.标准的发展趋势

    2007年将有三个重量级的标准问世,它们目前都属于规范级别。它们就是SCA、SDO、WS-Policy。SCA和SDO构成了SOA组件开发的核心,而WS-Policy则成为SOA组件间安全通讯的标准,其作用类似于安全套接层在浏览器与服务器通讯中的重用。事实上,WS-Policy的基本原理与SSL是一致的。

    今后标准开发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标准与SOA架构的协调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已有的标准还是正在开发的标准,都必须符合SOA架构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单个标准与其它SOA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

    2007年将会有许多SOA的规范升级为标准。SCA和SDO计划于2007年由OASIS审核通过,而WS-Policy也将于2007年8月正式成为W3C标准。

    基于市场的强劲需求,各标准化组织将继续加大在制定SOA相关标准上的投入力度,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周期将大大缩短。比如对WS-Policy,W3C制定了精密的时间表。目前WS-Policy的发布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2007年3月发布候选推荐版本(Candidate Recommendation drafts),2007年7月发布提议推荐版本(Proposed Recommendation drafts),2007年8月发布W3C推荐版本(W3C Recommendations)。W3C历来以严谨和审慎著称,发布一个标准平均需要3至5年的时间。但就WS-Policy而言,从2006年4月 IBM和微软公司将WS-Policy规范提交给W3C算起,按照目前的时间表,整个标准发布周期仅为16个月。

posted @ 2007-03-07 12:01 prettyboy0 阅读(3127) | 评论 (3)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