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作为管理者,他的人性观以及他对被管理者人性方面的基本认识,决定着他将追求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为以及对被管理者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因此,人性观历来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1.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受经济因素的推动和激发,而经济因素是受企业控制的,人在企业里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这是传统的管理思想。与之相应,激励的主要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运用奖励和惩罚“两手”,来激发员工产生领导者和组织所要求的行为。
2.社会人假设
认为人是受社会需要所激励的,集体伙伴的社会力量要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加重要。这是初期的人际关系论的思想。与之对应的,领导者应该关心和体贴员工,重视员工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通过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生产率。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认为人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这样,企业就应当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内在激励。而传统的装配流水线作业,不仅破坏了员工间的社交关系,甚至把工作中的意义和挑战性也抽走了,从而引起工人们的不满。把自我实现作为人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这是人际关系论发展到后朗的新思想。它认为,只要把工作变得有意义、富有吸引力,足以引起员工的成就感,就不需要其他外来的激励。人可以在自我内在激励中,自动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4.复杂人假设
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提出的对待人性的一种权变思想。它认为现实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简单化、一般化地归类为前述某一种假设之下,而应该看到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需要。认识到人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激励的措施也应该力图多样、变动,并根据具体的人灵活机动地采取合适的激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