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①生理需要——是指一个人对维持生存所需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以及性、生育等延续后代的需求。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最优先的,当一个人什么也没有时,首先要求满足的就是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就业保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安全、经济保障等的需求。当一个人生活或工作在惊恐和不安之中时,其积极性是很难调动起来的。
③社交需要——是指人希望获得友谊和爱情及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希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在他所处的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否则就会郁郁寡欢。
④尊重需要——是指希望自己保持自尊和自重,并获得别人的尊敬,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这种需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那种要求力量、成就、信心、自由和独立的愿望;另一类是要求名誉和威信(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和尊重)、表扬、注意、重视和赞赏的愿望。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感到自信、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并适于生存;若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软弱无能感,从而导致情绪沮丧,失去自信心。
⑤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促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愿望,即希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他就必须要做什么,这样才能最终感到愉快。当人的其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使人尽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①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发展。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最优先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一般来说,人们首先追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低层次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就越强烈。
②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当前对员工起主要作用的需要,以便有效地加以激励。
③五种需要的等级循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一种情况是,有些人的愿望可能永远保持着僵化或低下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人可能只谋求低层次的需要而不再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可能牺牲低层次的需要而谋求实现高层次的需要,那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即使低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一般来说,人的各种需要的出现往往取决于本人的职业、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经历、社会背景等。
④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程度不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只有部分得到满足,同时也有部分得不到满足,而且随着需要层次的升高,满足的难度相对增大,满足的程度逐渐减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特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满足的含义不够明确,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很难预测哪种需要会成为下一个必须满足等等。虽然如此,该理论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果要激励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他们的士气和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