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本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后,就未来行动作出的决定。但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单凭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经验判断,已很难作出十分准确的决策。因而,必须借助于科学方法对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总体上来看,决策的方法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1.主观决策法
主观决策法,又称为决策的软技术,是指直接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行决策的决策方法。其核心是在决策的各阶段,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料,提出决策目标、方案、参数,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它适用于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所含因素错综复杂的、综合性的战略问题。但这种方法主观性强,论证不很严密,因此,必须将其与计量决策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决策才能准确,而科学。主观决策法一般包括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特性列举法等。
2.计量决策法
计量决策法,又称为决策的硬技术,是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决策方法。其核心是把与决策有关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然后经计算求出答案,供决策者使用参考。它主要适用于具有较详细的预测数据资料的决策,所运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复杂程度也不相同。
必须指出,正确的决策是由具有正确的经营思想的人所作出的,决策方法也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它是服务于决策过程的工具,决策过程的主体是人,即决策者。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决策的科学与否取决于决策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与主观能动性的大小,而不取决于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所以,不能片面地强调决策方法,而忽视了决策者素质的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有效决策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应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决断的魄力和组织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要善于发扬民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政治素质。
下面对盈亏临界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盈亏临界分析法
盈亏临界分析又称损益平衡分析、保本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依据与决策方案相关的产品产销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判断方案对企业盈亏发生的影响,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通过盈亏临界分析,可以使企业明确:企业至少要销售多少产品才能保本;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利润,需要销售多少产品;企业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能够获得多少利润;企业经营的安全状况如何等。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业务量变动的情况下,某一类成本的变化性态,或者说,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总数的依存关系。其中,业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平(产出量、投入量),可直接用产品的单位数来表示(产销量),也可以用反映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来表示;可使用货币计量,也可使用非货币计量。按成本的性态,可将企业全部成本最终分为两大类。
(1)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计件工资等,它们都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直线(或近于直线)增减的成本。但其摊入单位产品成本中后,则是相对不变的,即单位变动成本相对稳定。
(2)固定成本,是指在业务量变化时,一定期间内的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化影响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广告费等。这种成本,即使在产品产量极小的情况下,也要照常开支。但其摊入单位产品成本中后,则是随产量的变化而成反比例变化的,即单位固定成本与产品产量成反比。固定成本也叫“生产经营能力成本”,它与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能力相联系,生产经营能力越大,固定成本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必须指出,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都是指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而言的,这个范围叫相关范围。超过相关范围,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都会有所变动。如产量超过现有生产能力,就必须增加新的机器设备,固定成本总额就会增加;工人加班加点工作,计件工资就要增加,单位变动成本则因此上升。它们又是指一定期间范围而言的,反映一定期间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超过一定期间,无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都会有所变动。
2.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处的一种“收支平衡,不盈不亏”的状态。它反映着企业当时所处的经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设:P——单价
X——产量或销售量
F——固定成本
V——单位变动成本
Z——利润
根据: 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利润
单价×数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数量+利润
PX=F+VX+Z
当Z=0时,则有:
PX=F+VX
(二)风险型决策法
风险型决策法的最大特点是:每个方案的实施,都存在着非决策者所能控制的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如销售情况的畅销、一般和滞销;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可能发生的概率。这类决策方法也分多种、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决策树分析法。
1.决策树分析法的含义
决策树分析法,是指将构成决策方案的有关因素,以树状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据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系统分析法。它是风险型决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适于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以损益值为依据,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损益值(简称期望值),决定方案的取舍。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形象地显示出整个决策问题在时间上和不同阶段上的决策过程,逻辑思维清晰,层次分明,非常直观。决策树根据问题的不同分为单级决策树和多级决策树。
2.决策树的结构要素
决策树,是指以方块和圆圈为结点,并由若干条直线连接起来,由左至右,由简到繁顺序展开,组成一个树状网络图。其结构要素包括决策结点、自然状态结点、方案枝和概率枝。
3.决策树分析法的程序
(1)绘制决策树图形、,按上述要求由左向右顺序展开。
(2)计算每个结点的期望值,计算公式为:
状态结点的期望值=∑(损益值×概率值)×经营年限
(3)剪枝,即进行方案的选优。计算各方案在整个经营有效期间的净效果,即最终期望值。计算公式为:
方案净效果=该方案状态结点的期望值-该方案投资额
然后,比较各方案的净效果,选取最大者、并将其数值作为决策结点的期望值,标在决策结点的上方。其余方案枝则一律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