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失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
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佳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经营决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或解决新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拟订出若干可行方案,然后从中做出具有判断性的选择,确定一个较佳方案的过程。在这个概念中,选择,往往不是“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至少是“似是”与“似非”之间的选择,所以要具有判断性。判断性,是指领导艺术、经验、智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其中,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的组织才能、敏感果断性和创造力等;经验,是指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智慧,是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发挥;科学方法的应用,是指一些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决策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这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决策是理性行动的基础、行动是决策的延续,无目标或目标不合理的行动是盲目的、错误的行动,只会导致企业的损失和浪费。
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用其中一个。为寻求实现企业某一特定经营目标,必须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进行选优。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则别无选择;或虽有多个,但无限制,可随意选取,也就无需分析、判断,这都不符合决策的概念。
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选择方案的标准主要是看每种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果如何。所以,必须对它们可能的结果有充分的预见,否则就无从比较。
4.最后所选取的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传统的决策理论中,是以决策标准最优化为准则的,如力图寻找最大的利润、最大的市场份额、最优的价格、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等。而现代决策理论认为,最优化决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因为,最优化决策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占有完全资料,设计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对各种方案可能的后果无所不知。
(2)有无限的估算能力,能把各种信息数量化,能建立任何复杂的模型,而且都能找到最优解。
(3)有一些一贯而明确的决策标准,即对每种方案的优劣,有一些不变的标准。
上述这些条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理论上的最优解,在现实中只能是难以实现的理想。所以,现代决策理论从实际可行出发,提出了新的准则——“足够好”的准则,只考虑与决策问题有关的、主要的、本质的因素,而省略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这样,就可以简化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建立数学模型和求解,使决策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足够好的水平。
5.决策的实质,是为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确定目标、拟定行动方案、评价选择,到采取行动、实施反馈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此目标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