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使其正常运转且处于良好状态,必须采用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行政方法
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依靠企业各级行政组织的法定权力,通过命令、指示、规定、制度、标准以及具有约束性的计划等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的方法。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企业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行政方法是管理企业必不可少的方法,是现代执行管理职能的一种基本手段。企业在外部要与社会经济系统相联系,企业在内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者采用强制的行政管理方法,来统一规范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意志和行动,才能有效地组织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但是,行政方法并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深入实际,了解现场,联系群众,讲究方法,身体力行,防止主观、武断、妨碍下属正常执行任务的现象发生,力争下属心情舒畅地与自己密切配合完成预定的任务。
(二)经济方法
企业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正确运用工资、奖金、罚款、津贴、税收、价格、利益等经济手段来管理企业的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在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上,在劳动的条件与强度上,在劳动的技术复杂程度上,在劳动的效果与贡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运用各种经济方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便把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同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联系起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运用经济方法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防止“拜金主义”腐蚀职工的头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确运用经济方法管理企业,还必须注意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对完成任务的数量要有完善的计量检测手段,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制度,要有合理的定额与标准。还要有可行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等。
改革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普遍采用责任制形式进行管理。所谓经济责任制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各个个人之间的相互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企业从厂长到工人各个岗位经济责任制所组成的经济责任体系。实践证明,企业要有效地实行经济责任制,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按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和健全严密的责任系统,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计划指标系统,建立和健全严格的检查考核系统,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奖惩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还要善于运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来保护和发展自己,例如利率、汇率、税率的变化以及证券、期货市场的变化,都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与企业投资的取向,企业应能迅速获取信息,抓住机会,果断决策,以达到保值增值,避免风险之目的。
(三)法制方法
企业管理的法制方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受到国家有关法规、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依法尽义务,依法享受权利,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取得的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准备制订一系列的经济法规,例如企业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等。
此外,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制订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用来疏导、规范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制方法。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每个企业都要从严格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付诸实施,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教育方法
教育的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对员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施加影响,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的方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民主、法制、思想政治、科学技术与企业文化等许多方面。
教育的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是一项最根本的方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说明教育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有远见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与管理,对人的培训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资金投入和必要的考核手段。由于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只有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才有活力和后劲,使生产经营活动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的方法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所体现的成果往往是长期的,不可急功近利。
教育方法的不足是不具备约束机制,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须与其他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与经济或与行政手段结合,督导人们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教育方法的作用。
(五)数学方法
企业管理中的数学方法,是指将企业管理中可变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数学符号、公式来进行描述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企业的经营预测与决策中更显出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数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定量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确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但是,数学方法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不是任何管理问题都可用数学方法来解答,因为,实际管理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很难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描述。因此,任何数学方法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应用条件范围,否则会误导管理行为。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管理模型的数学解,只能作为企业管理辅助决策的一个参考,而不是企业管理唯一解。实际决策应以此为参考,结合其他因素,统一考虑,才可避免数学方法的局限性,将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企业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日的是什么,如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在实际管理问题中,有单目标与多目标之分。管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的确定,是正确建立管理数学模型的基本前提。
2.收集管理数据。收集并阐述影响管理目标诸因素的有关问题,要尽可能把非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这是建立管理数学模型的基础。管理数据要求真实、正确、可靠。
3.建立管理数学模型。每个管理数学模型都由因变量因素、自变量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建立正确的管理数学模型,是求得管理最优解的基本保证。
4.解出管理数学模型。通常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求出解,只要能精确地描述出所研究对象的情况,这个模型就算解出。
5.测试检验。一个管理数学模型的解,在正式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前,应当对它进行测试和检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然后再将修正后的模型再次进行测试和检验,直到符合实际,才能全面地推广应用。
6.实际应用。管理数学模型是从实际管理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又反过来应用于管理实际。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发展模型是管理实际对建模者的基本要求。由于管理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求管理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种模型应用的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