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客体。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不仅在职能上同管理主体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在性质上同其它形式的管理客体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任何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都必须了解人作为管理客体的特殊性。
1.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个性
人作为管理客体,具有个性。管理,当然是需要管理主体制定统一的制度、秩序和纪律,并要求人们共同遵守。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般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人适宜于做协同性工作,另一些则愿意单独工作;有些人喜欢经常对他的工作予以肯定和奖励,而另一些人对此却反应平淡;有些人喜欢干难度大的、带有创造性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要求干一些有固定规则和程序的工作,等等。因此,并非所有的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同样的反应;也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能起作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在现实中,不少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的人,这种做法虽然大大地简化了管理主体的工作,但是管理的效果不会理想。因为任何有效的管理,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理客体的个性特点。
个性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我们研究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时,也应该对个性加以研究。众所周知,人性,是人作为人的一般属性即共性。人的本质,是人的根本届性。而个性正是人性在个人身上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个别形态。个性所表示的是这个人区别于所有其它人的特性。它是在个体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是影响一个人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性是个多侧面的复合体。它包括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几个方面。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而对其活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着重谈谈兴趣、性格、气质等个性差异及其对活动的影响问题。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是引起和维护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承担它,并在活动过程中不再看作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常常存在着不同的兴趣,因此,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和尽可能地照顾管理客体的工作兴趣,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安排他们的工作,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管理客体的积极性。
兴趣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反复接触和了解,并随着有关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步形成和发展对这种事物的兴趣。因此,培养管理客体的工作兴趣,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管理主体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这也就是说,你想要他们积极做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对此发生兴趣。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即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譬如,有的人热情、开朗、活泼、外向,有的人深沉、多思、文静、内向;有的人谦虚,有的人傲慢;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等等,都是人性格方面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管理主体,一方面了解管理客体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另一方面,针对管理客体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此外,人们在气质方面也是不相同的。气质是表现一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强度、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概念。气质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等四种类型。心理学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情绪激昂,态度直率,精力旺盛,但是暴躁、不灵活。多血质的入,热情、善交际,反应快而灵活,但注意力很容易转移。粘液质的人,内向,平稳,有较强的克制力,但是对事物不敏感,反应较缓慢。抑郁质的人,谨慎、沉思、细腻、易处,但优柔寡断,忍耐力差。不同气质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其态度和处理方法是迥然不同的。由此可见,虽然从总体上说,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气质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但是,某种气质的人对于某类活动却有较大的适应性。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应当考虑到管理对象的气质特点。譬如说,让胆汁质的人做周期短、易见成效的工作;让多血质的人做变化大、多样性的工作;让粘液质的人做周期长、有条理的工作;让郁抑质的人做细致、平稳、安全的工作。
对于不同气质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胆汁质的人,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帮助多血质的人养成扎实、专一和坚持的精神;对于粘液质的人,要有耐心,允许他们对某些问题有较长时间的思考;对于抑郁质的人则要予以更多的关怀、、体贴,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
2.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相关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同管理主体有着相关性。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对物、对机器的管理不同,人作为管理客体,它同管理主体是同质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需求,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相关性既可以在积极的方面起作用,给管理活动带来方便,也可能在消极的方面起作用,造成管理的困难。
对于管理主体来说,他所要管理的人,处理的事,并非都是与己毫无关系的。恰恰相反,很多人和事,都或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自己。这就为他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投鼠忌器,爱屋及乌,因人废言,以及害怕引火烧身等等,都是在管理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要求管理主体必须一切从大局着眼,克服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
对于管理客体来说,他们并不单纯地对集体的目标感兴趣,他们同时有着自己的目标。他们既可能自觉地把自己的目标同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前途纳入集体的前途之中,全力支持管理主体的工作。古人曰:士为知已者死,就含有这个意思。但是,另一方面,管理客体也可能为着一己私利,对管理主体投其所好,阿谀奉承,干扰管理工作,甚至不惜制造假象,造成管理主体的错觉,导致管理活动的失误。
管理客体同管理主体的相关性,还可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作为管理客体的入,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不仅存在着管理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其它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管理关系只是他仍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他们在管理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摆脱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对管理关系的影响,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取决于社会风气和组织之中的人际关系。
由于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本是同质的,具有相关性,因此,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也有自己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有自己的理想的管理主体。这种理想的管理主体,一般是管理客体按照社会规范、先进管理者的形象和自己的个性特征来塑造的。这样一来,不仅管理主体指令的正确与否,会在管理客体身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就是管理主体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以及他们人品等,都会在管理客体身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影响到管理活动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管理客体明明知道管理主体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对管理主体有成见,所以在执行管理主体的指示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了折扣。反之,如果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在执行管理主体的指令时,就会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不仅不折不扣,而且还可能带有创造性。
3.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具有能动性。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在这里,只有主体才有能动性,主体可以能动地反映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而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对象,由于不具有思想、意识,只能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客观实在。在人类的社会管理活动中情况就不同了。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人作为管理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他作为实践;认识活动主体,去反映、改造客观世界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于管理主体的作用上。事实证明,人从来都不是消极地接受管理主体的作用的。由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具有情感和意志,具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具有自己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那也就不言而喻的是,管理客体是有选择地接受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管理主体的一切指令,都是要经过管理客体的头脑的“过滤”之后而起作用的。
管理客体可以完全接受和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也可以部分地接受和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还可以闭目塞听,充耳不闻,以沉默表示抵制。甚至管理客体还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管理者指示的不严密之处,做出和管理者的期望完全相反的事情。所谓“阳奉阴违”,这无疑只有人作为管理客体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情况:管理客体可以不采纳明显不正确的、不现实的决策;可以要求管理主体修改或根本取消某一项意见。当然,还有更多的情况是,管理客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受管理者预先规定的限制,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因此,管理活动不是管理主体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单方面的作用,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由其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构成的,具有灵活性和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