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Google中国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要离职了,多家媒体快速切入并高度关注了这一消息。
一开始笔者以为又是某些媒体在炒新闻,Google一直处在舆论浪尖,任意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比如三个月前就有过传闻“李开复离职”。
疑点重重
各方媒体报道的口径不一,导致整个事件疑点重重。但随着更多信息从水底浮出水面,其中不乏部分陈年旧渣,笔者不得不抖抖精神开始重新关注此事。
周本人对待几家媒体的答复不一,这是最惹眼的。第一种“态度不明确”,称传言不可信;第二种“态度坚决”,称本人并没有收到公司总部的任何指令,这是不可能的事。
第三种态度很暧昧,中计记者牛立雄与周进行了一番“斡旋”,这让周面对合同到期后是否会继续留任时的问题做出了令人惊讶的答复--“根据情况,我怎么知道”。
这些稿件发布的时间并不能作为采访次序的参考,但笔者相信其中必存在一个时间差,从而让周有了一个应对媒体口风的转变期。
关于周离职的说法,坊间众说纷纭,归纳归纳有两点,一是所谓的“业绩不佳”导致总部不满;二是十月份正赶上周一年的合同到期。不过这两点也衍生了两个问题,笔者想不明白。
1,您觉得Google公司(总部)会这么急功近利么?
包括李开复、周韶宁、简立峰、郭去疾、崔瑾以及诸多Google人不止一次向笔者提到,Google公司着眼未来,不太在乎眼前利益。连周本人也亲口强调过,Google不是不在乎市场份额,只是不在乎短期的市场份额。
如果他们没有集体撒谎,那么前不久两家调研机构出示的Google中国市场份额下跌,或者Google进入中国一年来业绩发展如何不如意,都不会导致周下课。
虽然周这位联合总裁负责的是业绩直接说明一切的业务板块,但其实,我向来也不以最坏的打算来看Google的排名或市场份额。
2,会不会是否Google的本土化艰难让周失去了信心?
中国是诸多国际互联网巨头的坟墓,这里相继憋死过多位在美国本土叱诧风云的企业,此前有过多家著名公司任要职经历的周,是否在一年的压力中逐渐消磨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翻看此前Google高管对媒体所说的“持久战”论,这也不太可能。但周韶宁却是不止一次对媒体提起,Google中国的发展不够快已成为他过去一年最不爽的事情。
理想与现实
正当诸多疑团困扰,采访艰难重重,笔者眉头紧皱,完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业内前辈点醒笔者,“周和李肯定不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心头马上想起前不久一些群访场合有记者咬住周、李分工问题不放的一幕。
“很多事情的说法上,两个人都不一样,证明沟通肯定不多。”上述“线人”认为里头大有文章,实际上从企业的常规来看,业务与技术两块本就是“冤家”。对这点觉得难以理解的,不妨回忆一下早年联想的“柳倪风波”。
值得注意的是,周曾就此向笔者表示与李的关系很好,两人每周都会固定碰面,商量工作上的进展,分工合作很协调,Google中国这么大一个摊子一个人挑不起来。笔者试图就此观点联系李开复与其特别助理,未果。
印象之中周直率敢讲,李老练善于回旋,这或许也与两人工作性质有关。在多次对两人的采访中,李的讲述如身披光环的Google公司那样令人仰止,而周的回答则像销售业绩那般现实得近乎吓人。
如果李代表Google的理想,那么周是否Google的现实?一要承载Google创立以来就存在的整合全人类信息的伟大使命,一要肩负关系Google销售业绩的现实重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印象深刻的是听开复讲图书搜索计划,开复说图书搜索是一项承载了Google伟大使命的伟大计划,事关整合全人类知识与信息的庞大,少涉商业利益。但笔者从该计划的一位负责人处得知,图书搜索就是一项商业计划。
企业不做无利可图的事情,Google再伟大也是一家企业。
一位业者告诉笔者,Google公司不可能在此时折将,那样将让Google背负舆论压力的同时还面临另外一个“折腾期”;也有人提醒笔者,像周这么地位显赫的人到此时还不续签合同,其中原因令人回味。
细心的人容易发现,Google对周韶宁离职传闻的官方表态与上次对李开复的有所不同,上次是正面否认且称“这传闻挺可笑的”,还应用了开复本人的说法称“再待一两年传言就不攻自破”;而这次则是“不评论、不评价”的间接否认。
2006年10月9日早上,还有媒体报道说《李开复:4个月后,Google中国将再无本土化破绽》;到了9日中午,Google中国方面所有笔者能联系上的人都不接电话了。一个属于Google中国的“缄默期”仿佛不期而至。
在Google中国集体缄默之前,多位互联网分析师也均对此表示沉默。确实,我们都“人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