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最热火朝天的视频领域,产业领导者并没有缺席。无论是视频应用平台提供者,还是网络基础架构的助推手,都把视频互联网当作理所当然的趋势。为此,《互联网周刊》专访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助理、网络多媒体组主任研究员李世鹏,和思科中国区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梁永建。
《
互联网周刊》:在视频互联网的产业链里,微软如何定位自己?
李世鹏:微软从一开始就提供这种平台,有钱大家赚。从VOD到IPTV,微软在美国都有产品。而且所有有关视频的东西,微软都在做,比如MSTV、WebTV、Media Center乃至Xbox等。当然,跟互联网联合在一起,比如P2P和最新的视频短片,微软还没有产品,但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研究。
实际上,微软主要就是提供软件和硬件平台。当然这种架构要显示优势的话,你需要自己提供一些服务,比如Windows Live这些东西,就是微软向服务转型的方式。一句话,我们更多地选择跟其他媒体公司和伙伴合作。
《互联网周刊》:您如何看待当前视频互联网的特点?
李世鹏:在Web2.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用户。我们提出了一个Media2.0的概念,正在做研究。可以看到群体性是视频时代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内容,Media2.0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发布者,虽然在国内还有些限制,但是总的来讲,趋势还在;第二是传输,P2P技术是个例子;第三,在享用的时候,又是另外的群体。
《互联网周刊》:当前许多视频网站,缺乏盈利模式,您怎么看?
李世鹏:顺着群体性特征探索是方向。实际上,你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附加价值,比如用户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视频短片形成了大量参与,会留下很多评价,这应该是有价值的。比如在亚马逊上买书,它会告诉你这本书有多少人买了,他们读了之后的评价如何等等。这是真正的商机,应该有一种方式把卖点转移到这个上来。
另一个大市场是搜索。很多公司都在做视频搜索,但是大部分做的跟文本搜索没有区别。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文本搜索返回一些从中提取的文字,大概扫一眼就知道了是不是想要的。但是视频的东西,你必须打开看,这就有可能浪费时间。我们有一个思路,就是使用一些工具对视频内容进行分解,然后对内容进行搜索。
《互联网周刊》:您认为有哪些阻碍这个领域发展的因素?
李世鹏:(除了盈利模式缺失之外)比较重要的,硬件标准化也是个问题。我是指多媒体的内容制作。如果有一天存在类似键盘一样标准化的视频制作硬件,那么视频这种方式就更加普及了。那么将来的网站或许就不用写了,直接是视频了。这种硬件有可能会出现,就像当年的相机都是需要调焦的,而现在都是傻瓜式的。
《互联网周刊》:怎么看待当前视频互联网领域的火爆局面?
李世鹏:最终能存活下来的,绝对是几家大的,很多都没戏。对于小网站来说,不应该试图在内容上打败别人,而应该从技术上、体系结构上做文章。除非你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否则难逃脱被大公司合并或者卖给大公司的可能。这些比较独特的技术空间还是有的,比如,对用户的Tag或评价分类的利用、视频上传下载的质量控制、内容控制等。尤为重要的是有关内容控制的过硬的过滤技术,当视频短片网站很小的时候,雇几个人来审查是可行的,但是量大之后,这种方式就行不通了,如果能在这个技术突破的话,会有很大机会。
《互联网周刊》:视频应用成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如果从基础网络设施商角度看,如何理解技术对于大规模视频应用的制约?
梁永建:视频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很大,反过来说,能否推广视频服务,需要看网络能否支撑。主要可以分几个方面来看。第一,运行视频的时候,要考虑后台终端和压缩技术是什么,就是视频本身的技术。第二,视频对承载网的要求提高了,以前传数据的时候,延迟和抖动都无所谓,但是视频的话就不一样了;那么,如果运营商改造承载网的话,不光要考虑视频怎么走,还需要面对采用什么广播方式,以及宽带网能不能承担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安全问题,以前通过电视网传过来的电视信号很安全,但是电视网和互联网合二为一的话,数据就有可能会操纵,会影响视频的质量。总的来说,相关技术已不是瓶颈。我们看到运营商投入在IPTV是无可避免的事情,最大的制约在成本,运营商会考虑投资回报。这种担忧反倒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高清电视早就有,用户愿不愿意接受很是问题。单看电视,每月10几块钱,而很多城市10块钱点一部电影,如果考虑买一部盘都没有那么贵的话,用户真的很难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个。
《互联网周刊》:思科怎样迎接视频时代?
梁永建:就思科来说,我们推崇统一通信。现在进入家庭的一共有水电煤,电话网、电视网和数据网等网络,我们认为,以后电话网、电视网和数据网会三网合一,组成统一的信息网。如果实现,视频就不过是其中的一项很正常的应用而已。应该说,现在离开最终实现还需要很多年。但是思科已经在推动了。去年我们以69亿美元收购了科学-亚特兰大公司,它是美国最大的IPTV机顶盒制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