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我国目前管理会计应用的评价
上面提到,管理会计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在企业中实行了。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下,这一部分内容是不能不实行的。
改革开放20年来,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包罗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那个"硕大无比"的企业,逐渐解体,带来了许多变化。上级机关不再要求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了,企业自己编制的成本计划不是那么细了。照这样下去,今后是不是有一部分国有企业连成本计算也会被废除了呢?不是不可能。"抓大放小",小企业的产权发生变化,还需要不需要有成本会计,是由企业的管理者决定的。在美国,绝大部分企业不是也不计算成本的吗?
但是,在具相当规模的企业中,计划和核算仍然不可或缺,已经建立的基础,不能损毁。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的范例不断涌现。创新,都是在已有的企业内部计划和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说明了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近十年来,各行各业都有典型。我们只去过钢铁企业中的两个典型,一是首钢,二是邯钢。前面提到的全面预算和成本核算,他们都没有放弃。实际上也不可能放弃。即使上级机关没有这样的要求,作为一个超大型的企业,不能没有这样的与体系"生而共存"的计划和核算。他们还都在过去已有的基础上,作了相当了不起的发展。首钢的"包、保、核"是一整套相当细致的、全面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度,虽然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在有些环节上过于繁琐)。大家都知道,邯钢在首钢等其他企业早已实行的一套内部核算的经验的基础上,添加了"市场模拟"和"成本否决"。坐而论道,也很简单;但要起而行之,这里面真有许多学问。去邯钢时,和当时也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的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客座教授韩季瀛同行。调查后离开了,他说他想不出来目前可行的西方管理会计方法中,有什么东西邯钢还没有做,所以也就贡献不出什么意见,我们认为,将前面提到的写出"事业部业绩"Solomons氏于地下,他一定会觉得需要把他的那本"经典著作",好好修改一下,把邯钢、首钢的经验包罗进去的。
中国在组织这些方法的推广上所作的努力,是美国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制度不同。十年前,推广首钢的经验,组织的规模不小。1997年4月份,我们有机会去邯钢,也亲自看到一批一批来自各地的"学员",由邯钢的负责人亲自作介绍。我们算是"境外"来的,公司、分厂、各有关处的领导详细回答我们的问题。邯钢组织的“参观" 和"介绍",实际上是"管理会计专题学习班"。政府事实上在组织管理会计的新课题的培训和推广。这在西方是可能的吗?我们能想象一家美国的大企业接待一个"慕名而来"的人吗?且莫提"来自境外"!
但管理会计中讨论的一些决策分析,在企业中应用得又怎么样了?我们觉得,如果到企业去,只去看书本上所讲到的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就未免太局限了,这些方法本身的实用价值有问题,现实的经营管理上的遇到的问题,向企业会计人员提出来需要解决的,远远超过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我们有机会和国内一个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处长或者财务科长谈话,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计划经济下显然不同。什么道理?因为企业的重大决策都要他们参与。从小事情来讲,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财务指标完成得好一点?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企业的职工增加收入?从大事情来讲,股票上市行不行?什么价格上市?如何进行"剥离"?如何在上市后保持一定的盈利?什么时候实行"配股"?怎么做最好?这里面的学问太多。我们这些会计干部要处理这么许多复杂的问题,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不是我们捧几本外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的所能窥其项背的。
我们相信,国内企业的实务工作者,一定在这些我们所不熟悉的问题上,摸索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会计教学和研究人员,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研究方法,那还是会视而不见或者空入宝山的。
国外的会计教学研究人员,在这方面也走过弯路。我们现在翻译几段,供同行参考,以结束本文。
五、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调查方法
下面几段,见于英国的Bob Ryan, Robert Scapens 和Michael Theobald三人于1992年出版的"财务与会计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第三章"管理会计研究的几项传统方法"。
“70年代末期,英国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中,出现了一种看法, 认为急需发展实证研究,以论证管理会计实践的情况 。……”研究人员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是因为一般认为管理会计的常识性方法,在实务工作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认识基于个别事例、对一些公司偶而的访问和对某几种方法应用情况的几篇调查报告。显然,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认识。
最初,研究人员采用答卷调查和个别面谈的方法,来获得管理会计应用的总体情况。答卷寄给各个公司,要求作答者说明各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程度。此外,研究人员还去一些公司,与高级经理人员讨论该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可是,不久就发现,从这做法能够得到的情况非常浅薄,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误解。
有这样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一次,作者之一向一位中等规模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作访谈,研讨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在评估投资项目中的应用问题。这位经理花了30分钟时间,以他们公司的会计制度为根据,详细说明他们的一套做法。这套制度和大部分教科书讲的内容相同。讲完以后,他转身以漫不经心的口吻,向一直坐在一旁的公司的管理会计师问道:"就是这样做的吧,不是么?"。出乎意料之外,那位会计师居然颇为窘迫地回答说:"不,不是这样做的。"
以后的30分钟发生的事,很有启发意义。经理接着把好几个人叫到办公室来,问他们资本性支出的申请,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原来,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做法并没有能够执行。不能执行,是有其理由的,但公司高级管理当局对具体情况所知不详。事实上,公司当前实际在执行的一套办法,不同于原制度,但却是相当有效的。在实务工作中,原有的制度被修改了,改得有理。
这一类事例说明,依靠与规定的手续制度作对比、依靠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的一般性的描述就迳下结论,是危险的。必须对一个企业的日常管理会计的工作情况作细致的调查,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其应用情况。从答卷调查、个别访谈能够得到的,只是很肤浅的现象,不可能从中了解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情况的全貌。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一点已经有所了解,他们转而开始进行详细了解,即作案例调查。这种案例调查必将对管理会计的实务情况,提供丰富的资料。
这种案例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性质,在认识上有所提高。案例研究所持的观点,一般来说,和教科书所持的观点颇为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研究,看来在实务上能够得到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都只是简单的方法;比较复杂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能得到实际应用。还有,在应用中的成本会计,也都是传统的方法。例如,在实务上,应用全部成本法的,要远比边际成本法的多。从调查所得的情况来看,在实务中得到应用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富有弹性、多样化、有创造性,不能死套书本上所讲的方法。大家都认识到,对于经理人员的决策问题,会计不可能提供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在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时,还需要谨慎从事,并且和其他信息结合起来,不能认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唯一可取的。这里所谓的其他信息,指的是企业内部或外部所能取得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不是定量性质的,不一定有数字为客观依据。
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在美国也已经被认识到了。开普伦(Robert Kaplan)的主张,是众所周知的。开普伦和他的同事们,特别对制造业的机构的管理会计问题有兴趣。这些机构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例如电脑辅助设计和电脑辅助生产(CAD/CAM)、机器人、适时制度(JIT)等等。他们进行案例研究的方法和英国采用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开普伦主张,企业的管理实践才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取之不尽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