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中山活着的最后几年,他频频前往黄埔军校,希望尽一己之力去影响这批掌握中国命运的入才。1924年6月,黄埔校庆那天,他向军校师生慷慨激昂的亟呼“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他甚至将这句话以毛笔书写下来,成为他留下不多的墨宝之一。
“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这句话反映出孙中山在他深陷的那个时代的深刻愿望──知识就是力量,唯有知识能够救中华于崩坍。当时的中国刚从一个愚昧的时代过渡到启蒙时代,一小拨从美国、英国、日本回来的海归派带回新的思想和技术,缓慢地推动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前进。现代化在当时封建的旧社会只是机缘巧合的奇迹。在他们之外,普遍的中国人都因为持续的天灾以及动乱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而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华文明正面临崩塌的威胁。
上世纪90年代初,孙中山这句话被无限放大,全球媒体广泛流传着一句更激动人心的话—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广泛传播、信息的自由流传造成当时极为时髦的一种病症:信息焦虑症。随着信息革命的来临,上世纪90年代末,这句话变成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描述的世界是一个靠着知识与技术建立起来的经济体。过去靠着劳动生产力、贸易、原料输出达成平衡的力量仍然架构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但是一批掌握着信息技术的人,包括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正在催枯拉朽地推翻着旧世界,这股新的势力俨然如同革命一样,趋动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叫做信息化的时代。
美国《连线》—(Wired)杂志编辑,丹尼尔·品克(Daniel H. Pink)在他的《末来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一书中认为,现在,信息时代又已经过渡到了“概念时代”。他发现美国的高科技和研究人才以及奠基于工业时代的雄厚基础正在失去它们的力量,而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首先是,西方国家不再拥有独立操作研究的霸权,亚洲国家已经拥有相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所需的成本更低。
品克认为,如果西方能够开发全新的智力,那么便可以建构一个创新、感性、以及能掌握趋势的经济社会。他认为现在最有价值的人才是拥有感性与创造能力的人,他呼吁西方要从掌握高科技转化成掌握高智能和开发高度的感知能力。
人类的左脑支配着人们的逻辑,也就是因果关系。这部份的能力是一种深度思考方式的雏型,它影响人类的语言、数学、记忆、分类、分析等推理能力。右脑影响着直觉、感情、图像、空间、节奏、感性和协调以及综合创造力。品克所说的全新智力,强调的是右脑的功能,也就是感性的综合能力。他认为工业时代是左脑的时代,而右脑的能力在21世纪将越来越重要。他相信左脑的工作将会被新型计算机以及亚洲低成本的知识工作者所取代。
在品克描述的世界当中,低端程序员、MBA、律师、会计师、医生将从舞台中心边缘化,那些高度感性和拥有高度感悟能力的,能够快速辨别趋势、看穿别人情感、能够感召别人的人群将成为主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将会因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而活跃在舞台的中心,成为目光集中的焦点。
作为浪潮和革命的预言家与鼓吹手,《连线》杂志一直以鼓吹革命为名,它吸引了一群拥有强大数字文化精神的记者、编辑、观察家,他们四处播洒新概念的种子。其中丹尼尔·品克就是相当杰出的一位成员。或许品克所描述的世界并不会立即到来,不过时代始终证明了它将会被想象力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