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拐点论甚嚣尘上,这妨碍了我们看清楚房价正在走向稳定这一事实,也使我们难以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 在13日举办的中英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巨擘王石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了”,这一表态与广州、深圳等地的房价环比微降相,让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房价拐点理论与拐点心态,具体表现为购房者观望色彩浓厚,房地产商则在商量对策,加速楼盘销售回收现金流。 站在经济稳定的全局上,房价暴涨或者暴跌都不是什么好事,前者意味着经济过热、固定投资过快,通胀可能加速,而后者意味着房价硬着陆之后“负翁”的增加,经济转入冰冻,香港1998年资产价格急剧下跌靠内地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入才得以缓解,以中国内地如此大的经济体量,一旦出现问题,谁给我们买单?美国目前房地产硬着陆,一旦发生在中国,后果难以设想。 目前房地产市场只是观望,还未雪崩。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11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6.59,比10月份上升0.85点,同比上升2.67点。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国房景气指数”连续8个月环比攀升。各个城市的房地产情况冷热不均,上海等地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深圳等投资比例过高的城市的房价暂时下挫,伴随着资产品价格的整体下降,是必然之举。 今年房地产是个过山车的行情,从年初年中的大涨到年末的缩量滞涨,与之伴随的是房地产政策的越来越明确,从行政垄断下的市场主导转向民生保障为重,这不仅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更是十多年来房地产主导政策的180度大拐弯。如果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将民生与市场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迎来难得的房价稳定阶段。从明年开始,保障性住房大量出笼,廉租房与限价房占比约60%到70%,这就决定了从房地产宏观数据上看,不可能再出现类似于今年这样一两个月核心城区房价涨50%的暴涨局面。虽然保障住房体制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可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但只要大方向不偏移,就有成功的可能。这比坐叹怨愁、抱怨不休的态度要积极得多。 基于以下理由,中国房地产不可能出现类似于香港98年之后的房价急挫。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紧地根政策没有改变,从国土资源部一连串对违规违法用地占地的查处,以及国务院喊停小产权房来看,中央保障18亿亩耕地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同时土地的现行制度也不会动摇,这就表明支撑房价的最大支柱仍然屹立不倒;其次,人民币明年以较大幅度升值是可以预期的事,住房、能源等作为最大的人民币资产,其价值仍然存在,不然洛克菲勒基金等不会继续投入中国房地产行业,美国铁狮门房地产公司投资考察团也在中国来回考察寻觅商机;第三,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远未结束;第四,打压房价主要目的是降低通胀预期、加快房地产市场的并购,只要这一目的达到,房地产市场进入良性循环,打压过程即告结束。 下述几类人将受到直接影响。一是限价房与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者,他们获得的将不是完全产权。舍弃了以往保障型住房的全产权式乌托邦,考虑到中国的土地、财政资源,政府对这部分保障型住房的交易权会有所限制,以免滥用公共福利;二是普通商品房购买者,他们很有可能为多占用的资源付出高税收的代价,近日国家统计局再计重提物业税,绝不是无的放矢;三是房地产商,房地产开发商会经过一轮大洗牌。冯仑先生认为,未来全国大概应该有3000~5000家公司可以存活下来,也就是说,以目前的4,5万家左右的开发商数目,大约十家可以存活一家。从10月底央行“窗口指导”叫停信贷业务,房地产公司的增发与公司债停止审批后,以往的由土地资产从资本市场零成本圈钱而后回到土地市场的模式已经走不通。 痛恨暴涨人人理解,但希望暴跌同样是非理性的。别忘了,中国银行的抵押品大多是土地、厂房之类的东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的一句话是房地产市场的点题之语,他认为,房价会稳定在合理区间内,“国家对房产市场调控的结果,在于使房价的增长速度放慢,使房价实现平稳增长,即便是出现小幅波动,也不会招致“泡沫”一下子破裂,整个房市的价格不会出现急剧下滑,或者活生生地一下子实现‘硬着陆’”。这相当于为房地产市场定性,也为市场各方定下了一个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准确基调。暴涨,或者暴跌,都不符合中国经济长远利益,房价稳定才是各方利益相对均衡的利国利民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