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目前基本是一辆只有油门的汽车,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只能从市场的上涨中获得收益。股指期货的推出有望为大陆资本市场增加一个“倒挡”的功能。它至少可以产生一种多元化的均衡力量和制衡的工具,促使市场趋于均势,降低可能出现的过大幅度的波动。这可以说也是目前对股指期货功能比较一致认可的地方。有的海外金融研究者评论说,中国经济发展金融改革中的强大优势在于集中优势资源、统一思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统一思想的做法往往不能适用于金融市场交易,一旦整个市场主体都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看法,市场就会出现大幅的波动。金融市场应该有多种表达投资者期望的工具,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多元化的均衡市场,股指期货就被寄予了这种功能的期望。 积极推出股指期货,也有争夺股指期货定价权的动因。继新加坡推出以我国内地股票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后,香港也推出了类似的期货,海外市场近年来也越来越热衷于推出新兴市场的股指期货。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大量的投资者有可能通过海外市场进行对冲和套利,这可能使本土期货定价权丧失,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压力。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现货交易在一个市场,套利和对冲在另一个市场,会加大总体上的一个国家的对外敞口风险,这是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本土资本市场的定价权,需要现货和期货的配合。 从整个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可望增强市场的深度。如果把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做个简单的划分:第一层面,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是一级市场,此时投资者分担了企业创始人的风险,从分担企业家创业的风险中获得收益,是风险的第一次分散过程。第二层面,是二级市场的交易。通过投资者对经济金融市场的研究,对上市公司的判断,重新估值来分散风险,是第二次风险的分散。第三层面是股指期货等,可以把它理解为三级市场,是把前两级市场未能分散和管理的风险在一些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那里进行再管理和再分散。 这种市场的深化对于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期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新著《动荡的年代》中提到,美国经济之所以保持良好的弹性和对风险的抵抗消化能力,就是因为美国的监管机构近年来不断鼓励美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金融渠道的多样化,这样,当一个冲击来的时候,吸收冲击的工具和渠道多样化,使得美国经济金融体系富有弹性和韧性。这使美国经济在“911”和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时避免了大幅的衰退。从增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对市场深化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