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成为中国军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形象代表” 1951年8月,志愿军总部决定于9月间发动第六次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收复三八线以北敌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到通报后,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发动这一战役对我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进攻时予以大量消灭,遂向毛泽东、彭德怀发电提出建议,得到采纳。果然,9月间敌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各国军事评论家都对这一战役计划的改变给予很高评价。 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中朝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韩方面则要求中朝方让出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对他们“海空优势的补偿”,遭到拒绝。谈判陷于僵局。 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的邓华仔细研究了敌我控制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就地停战,以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中朝方不吃亏,可提出就地停战方案以打破僵局。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这一设想,后来中朝方提出就地停战方案,美方接受,于11月达成协议。敌方附加一条:三十天内未签字,以实际控制线的变化为最后分界线,企图在签字前向北推进。而到最后划分军事分界线时,是中朝方将控制区向南推进三百多平方公里。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通过朝鲜战场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很赞赏,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1952年春天,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到1953年春夏,朝鲜战场志愿军已经达一百余万。那时,邓华刚刚43岁,统领百万雄师与敌兵拼杀于异国战场,重任在肩,壮志飞扬,展示了自己的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