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掌控政府与企业资源的、具有私人性质的人事关系。私人关系的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强有力的决定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拥有与中国政府密切私人关系的,则称得上是极为稀缺的核心商业资源。 现在不仅国内企业、政府之间的往来很多仍然要靠关系,外资机构也很快掌握了这个利器。最近爆发的西门子公司“贿赂门”事件,见证了外资建立和维护与政府相关的核心商业资源的秘诀。而黑石的举动,也表现出,表明他们在大举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上,主要走的是人事路线或者说行政主导路线。 今年1月份,黑石集团聘请了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主管该公司的中国业务。据称,中国投资首笔投资之所以选择入股黑石集团,推动者就是梁锦松。 梁锦松是曾在花旗集团及摩根大通任职的资深银行家,还曾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这一香港第三把手的要职,积累了与大陆政府相当的人事关系。不过,据香港报道,2003年梁锦松徇私为小孩购车,招致公众谴责被迫辞去财政司司长一职,此后一直赋闲。 今年1月,梁锦松加盟黑石集团,任中国区主席、高级执行董事。这也正是此前“中国业务为零”的黑石集团,在中国实现重大突破的开始。从黑石给国家开发银行担当顾问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业务,到中国投资入股黑石集团,梁锦松发挥了一个“领路人”的关键作用。 “梁锦松是我们在香港的合伙人,他与北京很多高层领导都有很好的关系。在中国国家高层领导访问美国时,在一些重要场合中,我本人也是在梁锦松安排下有机会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介绍我们集团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外储投资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黑石集团董事长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忍不住对媒体夸赞梁的忠诚和实用。 但史蒂夫·施瓦茨曼对梁的夸赞,也泄露了黑石对中国的潜在危害——因为在国有企业投资并购领域,如果只有外资是“赢家”,绝对代表不了中国之赢。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4月,梁锦松拜访了负责国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筹备工作的大陆官员,询问后者是否有兴趣投资黑石集团旗下的任何资产。过了不到20天,梁锦松便拿回了一张30亿美元的大单。然后,从5月1日首次提出入股黑石计划,到5月20日交易安排公布,中国入股黑石的速度令世界惊叹。 中国投资公司筹备组如此闪电出手,应该是认为梁锦松给中国介绍了一个源源不断的“生钱机器”。但是正如华尔街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黑石之所以急急忙忙得赶着IPO,正表明他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灾难降临前的不祥之兆。 近年来,黑石这样的并购基金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是建立富裕资金和在低利率时代的基础之上——低利率使得PE以低成本获得大量借贷资金,通过杠杆收购完成一系列大型并购,再将被收购企业股权转让并获得高额回报,完成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套利过程,廉价债券可谓PE的火箭燃料。 但当这样的游戏向中国官员传达了它的妙处后,已经接近尾声了。今年,高风险杠杆收购领域的融资成本已经迫近6年来的高点,它必定会冲击到PE的融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公众发行股票来融资变得相对更有吸引力,因为这是无需偿还的“永久性贷款”,也是低利率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黑石集团股票价格节节走低的事实,说明在对黑石的评价上,华尔街投资银行家持有与中国政府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态度。 华尔街投行和投资者普遍看低黑石股票,主要源于以下投资风险: 第一,投资者购买的不是黑石管理的基金,而是基金管理公司,而股市投资者中的大部分人是冲着黑石旗下基金的高回报情况而购买黑石股票的; 第二,为黑石集团过高的估值支付高溢价。黑石IPO估值已高达其2008年预期收益的20倍,远高于高盛及雷曼兄弟等类似金融公司。黑石去年收入23亿美元,IPO之后,黑石公司的市值达400亿美元左右,而雷曼兄弟公司过去1年收入40亿美元,其公司股本也才370亿美元。 第三,购买黑石股票,实际上是在赌黑石正在或将来投资的项目的利润率能够维持过去数年的水平。然而研究分析普遍认为,在一个全球性并购高峰期,激烈竞争引起被收购公司价格飞涨,未来几年PE的投资赢利水平不大可能还像现在这么高;且美国国会“第一法案”一旦通过,对黑石等PE公司的盈利能力将构成致命打击。 第四,投资者对黑石公司内部运作毫无发言权。因为黑石公司是业主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它的股市投资者是信托单位持有人而非股东,不拥有进入公司董事会和要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的权利,甚至公司董事如果决定出售黑石也无需获得信托单位持有人的同意;另外,投资者对黑石合伙人的薪酬毫无发言权,因为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没有义务设立薪酬委员会来核准薪酬制度。 种种迹象表明,黑石IPO是华尔街资本集团贪婪本性的集中体现。然而更坏的消息在于,黑石上市这一事件本身发生的背景,连同美国次级债危机,标志着美国资本市场将迎来一个衰落周期。 对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而言,也许尴尬的不是上述风险是建立在30亿美元巨额投资基础上的,而是黑石高溢价的首次公开售股40亿美元当中,中国政府投资独占其中的30亿美元——中国概念和国家外汇储备概念抬高了黑石IPO估值,但这恰恰成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付高额投资成本的原因。 虽然黑石承诺给予中国投资公司4.5%的折扣,但前提是30亿美元提前到账且任由黑石集团高估IPO价格。对比外国公司在IPO前以极低的价格购入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高达25%的股权,而后IPO时无不大发横财的情景,确实有天壤之别。 然而,有失意者就必然会有得意者。据报道,在黑石集团上市后,其创始人史蒂芬·施瓦茨曼将从公司获得4.492亿美元现金,并将持有公司24%的股份;另一位创始人彼得·皮特森明年即将退休,他兑现了大部分的股权,拿走了18.8亿美元的现金,从而将持股比例降到了4%;而梁锦松先生更属于此次上市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种重大的融资和投资事件,在中国之所以频频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在于中国过于巨大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严重流动性过剩,资金有“走出去”的被动要求,投资黑石看起来符合经济大势;其次,金融投资的技术性门槛,让官员绩效的考评有机会成为空白;再次,能与外资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巨头打交道,似乎成为了判断是否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标志;其四,由于人事纽带主导下的商业关系,为参与交易者从中谋利提供了可能。 然而,既然成了“人质”,这个时候,黑石对中国企业并购的大门,就洞开了。同时,经黑石顾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从而并购股份的英国巴克莱银行,据报道正由于次按投资失败,遭遇流动性危机,英国媒体说它也许要面临清盘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