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obase

小小天地

  博客中心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登录 ::
  134 随笔 :: 711 文章 :: 38 评论 :: 0 Trackbacks
Cached @ 2025/4/28 15:51:18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blogstats_ascx
<2025年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留言簿(0)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相册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Cached @ 2025/4/28 15:51:18Control ASP.skins_cogitation_controls_singlecolumn_ascx

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您或许不屑一顾——老土的“诗”话;说“瞳孔反映人的心理”,您得相信——现代研究发现,一个人愉悦、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反之,则缩小。看来,“眉目传情”确实有科学可依,而用“the apple of one's eye”(瞳孔)来表达“掌上明珠”也着实合情合理。

英语中,瞳孔常用“pupil”来表达,不过,“the apple of the eye”也可表达此意,如《圣经》中:“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正因为这一典故,大约9世纪,短语“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从另一方面来看,用“apple”(苹果)来指代“瞳孔”,则反映了人类过去在解剖学上的无知——瞳孔(虹膜中间的小圆孔)被误认为是“实心的球体”。也许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经常见到的球体,所以,这个微小的“实心球体”就被称为“眼中的苹果”。

不过,“误打误撞”倒也撞得值,否则,我们就难有这么怪异奇趣的比喻:“眼中的苹果”——掌上明珠:

Tom is the apple of his grandmother's eye.(汤姆是他奶奶的掌上明珠。)

分享按钮发布于: 2006-09-28 00:35 accountant 阅读(460) 评论(0)  编辑 收藏

评论

标题
姓名
主页
内容 
  登录  使用高级评论  Top 订阅回复  取消订阅
[使用Ctrl+Enter键可以直接提交]